张心科简介
张心科,年出生,安徽宣城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史研究。已在《课程·教材·教法》《红楼梦学刊》《教育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刊物发表论文余篇,出版专著《语文课程论》《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精要的内容与适宜的形式》《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清末民国中学文学教育研究》《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近代文学与语文教育互动》《经典课文多重阐释》《经典翻译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红楼梦与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编著《民国儿童文学教育文论辑笺》《吴研因论儿童文学教育》《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第一、第二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7项,参与9项。
主要著作
1.《语文课程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年版。
2.《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精要的内容与适宜的形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3.《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4.《清末民国中学文学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
5.《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年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6.《近代文学与语文教育互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7.《经典课文多重阐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8.《经典翻译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9.《红楼梦与百年中国语文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代表论文
1.《教材研究框架的建构及使用——以语文教材为例》,《课程·教材·教法》,年第1期。
2.《清末民国小学识字教学方法的现代转型》,《课程·教材·教法》,年第11期。
3.《论言语形式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归属》,《课程·教材·教法》,年第8期。
4.《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用字科学化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年第4期。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语文儿童文学课文论争及教科书儿童文学编选原则》,《课程·教材·教法》,年第6期。
高考作文不宜只考议论文
张心科(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戴元枝(黄山文学院)
导语
很多论者主张、也有省份要求高考只考议论文写作。我们认为,高考不宜强行规定只写议论文,而应仍让学生自由选择文体,原因有四:一是议论文体利弊相生,一味地强调议论文体写作易生梁启超所说的“虚伪”“剿袭”“轻率”“笼统”“偏见”“苛刻”等弊端。二是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个体之间运用文体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存在差异,文体写作的要求应有区别。三是个人因对题目所涉及题材的掌握的质与量及当时的感受的不同而会选择不同的文体。四是从考试公平的角度来说,高考应考查学生的一般性写作能力而非特殊写作能力,应考查每个学生擅长运用的文体。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高考作文年年要求写作议论文,专家们曾对此大加挞伐,称其为类似于八股文的“新四股”。为了打破议论文独尊的局面,年全国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规定“文体不限”,年改为“文体自选”。然而,大约从年开始又出现了议论文写作一统天下的趋势,不少省份的高考作文题又明确要求写作议论文。如年有专家在评述当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文章中称:“与往年相比,今年各省高考作文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议论文的指向性占了优势”。而还有一些专家则力倡高考只考议论文,如年有专家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某省“前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出的题都是比较抒情,比较感性的,写起来也会比较轻松,适合写一些抒情的文章。但经过这几年的探索,特别是我本人反复主张高考应该写议论文后,这几年题目逐渐难度加大,几乎都是要求写议论文的形式出现”。
主张高考只考议论文的人或以国外为依据,如法、德等国高考必考议论文;或以古代为依据,如八股文就是议论文。这显然不足为凭,一切应以是否合理为旨归。在专家们的鼓动下,高考作文只考一篇议论文由主张变成了可能,如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就明确要求“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我们认为,高考不宜强行规定只写议论文,而应让学生自由选择文体。
一、议论文文体的利弊
任何文体,本身无所谓优劣。对于个人来说,只要其选用的文体便于表达交流即可。然而,文体的选择却对人才培养有利弊之分。议论文固然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等好处,但是也存在诸多对学生发展不利之处,这是许多力倡高考写作议论文的学者所忽视的。
梁启超擅长且也写过大量时事杂论及学术论著,但是他却反对中学一味提倡议论文写作。现在论者讨论梁启超写作教育思想所依据的是根据他年在东南大学暑期学校的讲演稿记录整理而成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在这本书里他只是从正面分析了“记述之文”与“论辩之文”的种类、写法及其教学时段安排、教材选择、教法运用等。年3月1O日,梁启超在该书的序言中称两位记录者请求自己刊印讲演实录的单行本正逢其时,因为“今年北京师范大学也要求我讲这门功课。我正在想要请两君把笔记稿子寄来当参考品,免得另起炉灶呢。关于其在北师大讲课的稿子在《梁启超全集》等再版的梁氏著作中多未见录。今查《北京师大周刊》,发现了他讲课内容的相关线索。
年2月24日,该刊“校闻”称,“自本学期起,国文系新增国文教学法一门,由梁任公先生担任教授”,每星期讲授一个半小时。讲稿以“国文教学法十讲”为名,从年11月1日开始在该刊连载。从讲稿的内容来看,完全是另起炉灶。
如果说《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对中学作文问题是从正面来论述的话,那么《国文教学法十讲》就是从反面来思考。如其前三讲的题目分别是《从教材上比较文言文白话文适应之程度》《论滥作论事文之弊》和《叙事文命题之商榷》,均从反面立论。《从教材上比较文言文白话文适应之程度》主张中学国文教材选用文言文,关于写作文言白话皆可,自己更偏向白话一点。《叙事文命题之商榷》主张选择“过去历史中的现成材料”和“亲身经历以及现时报章所载的资料”。
在《论滥作论事文之弊》中,他明确反对专作议论文。讲演开始他便说:“中学校专以论事文给学生做,我是极端反对的,尤其是前三年级的学生不宜做这种文章,后三年级的学生间或做做,尚无不可;但至多只得占作文全数十分之二三。”反对专作议论文的原因有六:一是“奖励虚伪”。年轻的中学生并无多少个人独特的看法可阐发,但是既然老师确定了题目,那么就“不得不东涂西抹的乱写一篇来应付先生”,如写《论打倒帝国主义》之类的文章,其实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帝国主义,更不明白为什么要打倒。二是“奖励剿袭”。如《为子当孝》《劳工神圣》之类的题目既是至理名言无可辩驳,或又经老师或学者阐发而难以超越,“年轻的中学生,欲超出先圣先贤及今日之学者所已发之议论外,另辟天地,怕不是容易的事吧。但既遇着这一类题目,又不能超出前人议论的范围,最后的一条路,只有剿袭前人已发过的议论,或抄录先生在讲坛上所讲过的话”。就是所谓的议论也只不过是说些陈话套话,引用些名言警句、典型事例来证明他人早已确立并明证的观点罢了。三是“奖励轻率”。对一个事物作判断,需要用全面的眼光观察得清清楚楚,还要用发展的眼光考察其前因后果。但是“中学生既少实际考察的机会和能力,就让他们轻举妄动的来讨论另一世界的事实,结果只能引起学生的轻率”。例如写《论关税自主》,需要理解关税是什么,世界各国关税情形,他主之弊、自主之利,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才能下一准确的判断。四是“奖励笼统”。“学生自己没有真知灼见,只得发些老生常谈的空论,让你左看右看都可以,都相像。”如果语言不错,老师便给高分,长此以往,学生“便养成不主客观,不重分析的习惯”,对其做人作文均不利。五是“奖励偏见”。中学生固然不必厮守遗训、陈陈相因,但是如果一味地鼓励其写翻案文字,时间一长,“则一味抹杀客观,凡事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人了”,其“抹杀真理的习气,且带有投机社会的心理”,危害尤大。六是“奖励苛刻”。例如苏轼写《范增论》,不管范增所处的地位、形势如何,“任自己的严酷,鞭打古人的灵魂”,类似于今天所说的“酷评”。这样的文章学生读多了、写多了,易养成“刻薄寡恩”的习气。当时社会上出现类似的上述乱象,学校教育也应担责,因为“亦未尝非由作文教授法不良有以致之”。
在《叙事文命题之商榷》中他再次主张训练学生写作记叙文而反对训练写作议论文,他说:训练写作记叙文,“我们教学生向这条路上走去,终是一条康庄大道,终是有益无损的。所以我始终主张中学的作文,应以叙事文为主。教员应以全付精神去训练他们,万不可使他们多发空论。即或要发议论,亦需根据事实,并且要有责任”。如果说教作文就是教做人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的议论文教学以及高考限定只能写作议论文是不是也存在着梁启超上述所说的诸多弊端呢?
年,清朝学部禁用八股改试策论时,梁启超的“笔底常带感情”的报章体正在风行。为了端正学生的文风,年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作文“以清真雅正为主:一忌用僻怪字,二忌用涩口句,三忌发狂妄议,四忌袭用报馆陈言,五忌以空言敷衍成篇”。此项规定,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之间的差异
1.学段的差异。学生思维的发展呈现由感性向理性渐变的特点,正如钱基博所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惟其具体的事物,乃能索解,而欲使之为抽象的理论,推言其所以然之故,决不能矣”,因为“抽象的推理力,尤童孺所最缺乏也”。所以,应教年幼的学生作“记叙之文”,而教年长的学生作“论说之文”¨。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初中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性,能够运用假设、逻辑法则进行推理,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但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达到了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在概念、推理能力、逻辑法则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深刻、完善,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总结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分析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可见,从思维发展水平来看,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适合写作议论文。但是,不言而喻的是,适合写作议论文并不等于应该写作议论文。退一万步说,即便是最应该写作议论文也不是只能写作议论文。
2.个体的差异。每个人运用文体的兴趣、能力和习惯不同。如《典论·论文》称:“文非一体,鲜能备善”,“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既然一个人不能熟悉所有文体的写作,那么就应该遵循个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bln/1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