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3-3 3:35:55   点击数:

今天,海南日报用两个版报道了白沙这件

发布时间:2021-3-3 3:35:55   点击数:
年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开幕稻浪翻腾谷飘香黎乡丰收奔小康

近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等地迎来山兰稻丰收季,纷至沓来的宾客尽情陶醉在“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场景里,大家话丰收、赏风景、品美食,共享山兰稻丰收带来的喜悦。

11月21日上午,年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在青松乡拥处村开幕,在黎族古老的祈福仪式上,身着节日盛装的黎族同胞们手捧着一捆捆山兰稻穗,击鼓欢歌感恩大自然馈赠,虔诚祈祷,希望年年丰收,早日奔小康。山兰文化节主办方表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山兰文化为内涵、乡村旅游为平台,一株穿越千年的山兰稻在一年一度的“啦奥门”节庆活动中释放出生机与活力。

十一月二十一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游客在山坡上欣赏山兰稻田美景,体验割稻的乐趣。李天平摄

合亩开镰同庆丰收把歌唱

  

  山兰,又称“山栏”“山禾”(以下统称山兰),不同于传统的水稻,它是海南黎族地区特有的山地旱稻。   据介绍,“啦奥门”在黎语中的意思是“庆丰收、吃新米”。每年11月左右,是海南黎族山兰稻丰收的季节,淳朴的白沙黎族百姓盛情邀请八方宾朋共品山兰新米,同庆丰收,以感恩大自然的赠予。   今年山兰文化节开幕当天上午,在拥处村的一棵大榕树下,身穿黎族盛装的“稻公”“稻婆”虔诚祭祀,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举行奥雅、拜雅开山及平安祈福仪式。伴随着鼓声响起,热情好客的村民们邀请宾朋穿过古榕树广场旁的丰收大道塔门,再沿着蜿蜒的山兰坡道一路前行,开启开镰收割山兰稻之旅。   云在青山水在行,山兰稻香又一年。在半山腰上,一股股山泉潺潺流淌,一路拍打石壁发出欢快的声响;在绵延叠翠的橡胶林及乔木环绕下,成片成片的山兰稻田就像染成金黄的油布,铺就于绿水青山间,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微风吹拂间,稻浪翻腾惹人欢喜,轻闻着稻香,四方宾朋感受着黎乡丰收的喜悦,心境豁然开朗。11月21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的黎族妇女在稻田里采收山兰稻。李天平摄   在山兰园合亩开镰仪式上,身穿节日盛装或蓑衣的黎族儿女轮番展示取稻种“啾门”、开镰“挥门”、山兰歌对唱“呜唋”、山兰坡“灿门”等山兰民俗场景。紧接着,以绿水青山为幕布,以山兰稻田为舞台,黎族儿女跳起了劳作歌舞《稻上金秋》,古老而又淳朴的黎族农耕画面展现于众人眼前,欢快的歌声飘扬在群山之间。文旅融合农户增收奔小康

  

  暖风吹动谷连天,家家户户吃新米。当地以举办山兰文化节为契机,吸引游客到白沙感受山兰文化、民俗文化,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当天,在拥处村古榕树广场《千年山兰育黎家》山兰节综艺演出现场,由活动主办方精心准备的情景歌舞、竹木器乐及劳动歌舞表演,让远道而来的宾客感受到了黎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庆丰收、迎小康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位宾客的笑脸上。   此外,在“茶·陶”“锦·绣”“非遗秀场”等展销区,来自各地的游客细品白沙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在农趣赛事与农耕劳作体验等环节,活动承办方邀约八方宾朋一起体验黎族烧陶、古法磨米、舂米打米粑等活动,让大家放松身心,共享农耕乐趣。11月21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黎族妇女制作糯米糍粑迎客。李天平摄   黎族文化值得好好品读,黎族美食值得好好品味。在“啦奥门”长桌宴环节,活动主办方在古榕树旁摆上长长的方桌,在桌上铺上绿油油的芭蕉叶,然后端上各种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竹筒饭、鱼茶、山兰糯米糕、山兰糯米粽、五脚猪肉等,黎族阿哥阿妹唱着歌谣依次敬酒,丰收的喜悦尽在觥筹交错间。11月21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来参加山兰文化节的宾客在吃长桌宴。李天平摄   “政府搭台,山兰文化唱戏,通过发展山兰产业促进老百姓增收致富。”白沙黎族自治县有关负责人表示,自年白沙携手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策划举办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节以来,双方依托黎族民俗活动,不断推陈出新,提升白沙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如今,“啦奥门”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接下来,白沙将以“啦奥门”活动为纽带,继续打造白沙民俗文化品牌,让更多游客了解白沙黎族传统特色文化,并邀请更多的企业与宾朋到白沙观光旅游、投资兴业,携手打造白沙更美好的明天。11月17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农户晾晒的山兰稻。李天平摄   据悉,为了更好地做精、做优特色农业,白沙已选定绿茶、南药2个万亩产业及山兰米、红心橙等6个千亩产业,培育一批品牌农产品,构建起符合白沙实际的“绿色银行”产业体系。   本次活动由白沙县委、县政府主办,白沙县委宣传部、白沙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白沙农业农村局、白沙青松乡人民政府、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等承办。记者:曾毓慧“啦奥门”大事记年

白沙黎族自治县有关部门将青松乡“啦奥门”习俗正式确立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年白沙“啦奥门”丰收节期间,白沙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白沙良食”正式发布

白沙“啦奥门”丰收节品牌升级为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节

今年7月,央视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播出《海南卷白沙篇》,重点   

在白沙青松乡青松村,山岭里、坡地上,成片的山兰稻长熟了一轮,又割完一轮……驻村5年多以来,这一幕幕的丰收画面不断重现,驻村第一书记陈立斌越看越欢喜。

  

“年,我刚来驻村扶贫时,全村只种植了三四百亩山兰稻。”陈立斌介绍,青松乡距离白沙县城约60公里,山路曲折陡峭,而青松村又是该乡最偏远的村庄,全村共有户,其中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陈立斌注意到,青松村村民产业几乎以橡胶、甘蔗等传统产业为主,管理方式粗放,农作物产值偏低,唯一算得上特色产业的山兰旱稻同样有这些问题,村民们只将其用于酿制米酒,或招待亲朋好友,几乎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多年来,大伙被‘穷帽子’扣得几乎抬不起头来”。

  

“一亩山兰稻能产斤谷子,每斤收购价至少有7元,只要家里垦出六七亩地来,加上销路顺畅,每轮收成万元准不成问题。”经走访调研后,陈立斌的建议也得到了各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

  

“我还借力派出单位,发挥党报文化宣传的优势,努力挖掘、加大宣传海南黎族山兰文化,依托举办民俗品牌活动,打造山兰产业,有效助农增收。”陈立斌介绍,在帮扶单位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积极协调下,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科研专家分批组织村民参加山兰稻种植管护培训。

  

11月21日,在白沙拥处村,游客体验山兰稻手工脱粒。李天平摄

在“政府搭台、文化唱戏,企业助力”的齐心帮扶下,年,该村山兰稻种植规模增至亩,到年达到千余亩,至年逼近亩,在山兰米价格持续走俏间,产业扶贫增收成效喜人。

  

冬去春来,陈立斌先后荣获白沙最美扶贫第一书记、年度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现今,他依旧坚守在这个偏远的村庄里,期待着来年山兰飘香时。

记者:曾毓慧特约记者:吴峰通讯员:李群“啦奥门”山兰文化节设置非遗展示区黎韵悠长引客来11月21日上午,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现场,白沙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人头攒动,众多游客在此停留驻足,或是观看黎锦制作,或是体验制陶,尽享悠长黎韵。   在非遗展示区,来自白沙的省级、县级非遗传承人通过灵巧的手艺向观众展示了黎族泥片制陶、骨簪用法、黎族双面绣等黎族特色民族技艺,引得在场游客纷纷赞叹。   11月21日,在白沙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黎族妇女现场展示黎锦纺织技艺。李天平摄据悉,现场的陶器运用黎族特有的泥片贴筑法制作而成,制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于年成功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我们要继续创新有机地融入现代生活,重拾非遗之美。”白沙黎族泥片制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玉华介绍,期待通过这种面对面的展示方式,让更多的人读懂这门黎族非遗技艺。 十一月二十一日,在白沙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游客在了解黎族片陶。李天平摄 在非遗展示区,桌上排成一列的黎族骨簪吸引着众多女性游客。黎族骨簪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符明庄手拿一个精美的骨簪介绍:“这是头簪品种之一,雕工耗时3个多月,在黎族地区可作为发簪戴在头上,也可作为婚嫁用品。”据悉,黎族骨簪制作是一项以动物骨骼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加工制成各种生活用品的传统技艺。   黎族双面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向大家展示了她耗时3年制成的“一路美丽到白沙”的双面绣。她说,在一块底料上,以针引线,按照脑海里设想的图案,用直针和扭针绣出正反两面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才能叫双面绣,双面绣要求针法疏密均匀,色彩端庄高雅,在纺、织、染、绣方面难度较大,深受黎锦收藏者青睐。

记者:谢凯

通讯员:李群

◎来源:海南日报年11月22日版版

欢迎投稿:bsrmtzx

.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bln/11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