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君说
“教育的初心是让文明之火代代相传,教师是火种的传播者,学生就是火把的接力人。昨天,我们的老师把火把传给我们时,分文不取,无怨无悔;今天,我们把火把又传给后代时,同样应不忘初心,不存杂念。这样人类的文明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王庭槐
”年3月5日,凤凰山麓,华阳湖畔,朗朗书声,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中大新华”)位于广州天河和东莞麻涌的两个校园迎来了2万余名学生返校上课,新学期的校园充满朝气,热闹非凡。跨进校门,“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的红色标语;显示着“全校师生齐力践行‘新华家规’,常抓不懈‘四个一:第一课、第一天、第一周、第一月’教学工作??”的LED大屏幕即刻映入眼帘,彰显着中大新华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宏伟愿景,以及学校对教学质量的坚守和在办学治校中的严谨态度。
去年,中大新华从全国17个省(市)招收名新生。在当前民办院校招生并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中大新华却能逆势而上,录取分数逐年提升,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热门专业西班牙语报考比例高达1:5,近年来新生报到率在省内同类院校中稳居前列。如今,多个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该校首创的“逸仙新华班”将在年迎来第一届毕业生,年全面启动的“六大人才计划”也落地开花结出一批批学术硕果,品牌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在这些骄人的成绩背后,是“掌门人”王庭槐对学校定位的清晰把握。
近日,羊城晚报专访了这位五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七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先后获得柯麟医学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广东省教学名师奖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长、“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山大学教学名师王庭槐教授,听他讲述十二年砥砺奋进背后的“中大新华模式”。
育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私人订制”课表,“三导师制”联合培养
羊城晚报:您作为“国家万人计划”首批教学名师和中山大学教学名师,扎根教学一线已有36载,请结合中大新华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谈一谈您对教书育人、人才培养的理解?
王庭槐:我们把“德才兼备”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是希望学生成长为有良知、有才干的人。同学们经过大学四年的磨砺,在兼知兼行“致良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的修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长为有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的社会人。这就是我们说的“德”。
但光有美好的品德,服务社会的热情还不够,还得有才干,能做事,不断追求卓越。所以,我们在“三基三严”的基础上提出“三早”理念,要求同学们在追求“德才兼备”的前提下,通过“早立志规划人生、早理论联系实际、早参加社会实践”,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岗位胜任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羊城晚报:您一直在坚持“早正严实”教学原则和“三基三严三早”教学传统,并提出了“三早教育”理念。作为一校之长,您是如何看待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王庭槐:事实上,中大新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践行“三早教育”理念。在去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果展评中,许多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bln/1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