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郊潮白河畔的通州宋庄工业区内,一片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集办公区、生产车间于一体的大型印刷企业——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中科”)就坐落在这里。整洁的厂区,智能化的设备,工人们在流水线有序地忙碌着……这是北京中科最为日常的一天。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印刷厂,也是我国书刊印刷领域的领军企业,其拥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印刷设备集群,而这样一家充满活力的企业已在行业历经63载春秋。
年12月,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与高斯图文印刷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签署总投资超过1亿元的战略合作项目,我国印刷行业专家认为,这一新项目的起步实施,将开始颠覆传统书刊印刷市场。
这是一家怎样的印刷企业?这项耗资1亿元的项目将如何颠覆传统市场?又将带给企业怎样的发展变化?随着交付日期的日益临近,年9月,记者走进北京中科与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总裁曾新桥一起聊聊项目和其背后的故事。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总裁曾新桥
不忘初心:以客户需求为先深耕书刊印刷蓝海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年10月的中国科学院印刷厂,总资产近6亿元。从早期承印各个研究所的期刊开始,时至今日,建立起涵盖国家机关、国有出版社、杂志社以及出版公司等两百余家的客户群体,在业内赢得良好声誉,曾新桥坦言,“我们始终将‘满足客户需要’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在他看来,印刷企业与出版社拥有共同的追求——让读者满意,出好书,出精品书。所以,印刷企业与出版社应该是共同成长的命运共同体。
为了满足不同时期下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北京中科先后斥资引进了多台国外知名品牌印装设备,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又适时引进Insite远程打样、GMG色彩管理系统、方正ERP等数字化生产流程;同时,购置了网屏JetEX连续直喷墨盒数码印刷机、圣德可变数据喷码系统、马天尼全自动数码胶订机等数字印刷设备。打造了如今拥有19个印刷子车间的“极具规模”的生产厂区,形成了企业目前先进的印刷设备集群,铸就了自身强大且稳定的生产能力。
北京中科生产车间
如果说“满足客户需要”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那么,对于印品质量的把控则是“满足客户需要”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保证。
在采访中总裁曾新桥不止一次地提及“严把质量关”,产品质量是北京中科永不放松的坚持。从印前调图到最终成品,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公司秉承从计划经济时代“精益求精、永争第一”的科印精神,到今天激烈市场竞争情况下提出的“质量为对外业务服务、质量为企业形象服务、质量为经济效益服务”的质量管理理念,先后获得绿色印刷、SEDEX、ISO、ISO、GB/T等体系认证,企业在多年发展中实现了如今年加工多万纸令,产值近4亿元的经营业绩。
码放整齐的印刷成品
然而,近年来我国书刊印刷市场发生着快速变化,质量要求提高、交货周期压缩、人工成本高企已成为书刊印刷行业,尤其是大型书刊印刷企业的一大痛点。
在交谈中,曾新桥表示,整个产业都面临着人才缺口这一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积极引进、培养熟悉全产业链、能支撑前端与后端的创新人才外,最根本的问题是需要解决设备对人力的依赖,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一方面,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劳动成本,减少因工人不足引发的人员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在职员工的工作强度。”
我国书刊印刷企业基本采用单张纸平版胶印设备,相对报纸印刷普遍采用的卷筒纸轮转胶印机,生产效率比较低。为此,北京中科通过深入研究书刊印刷生产流程,把脉技术发展趋势,大胆设想,将卷筒应用于纸轮转胶印设备替代单张纸平版胶印设备,同时整合印刷、印后等多个工艺环节。彼时,在轮转胶印机领域深耕80多年的高斯(中国)超前谋划、厚积薄发,在消化吸收国际一流技术的基础上成功研制的M-S书刊印刷解决方案,恰好与北京中科的迫切需求不谋而合。
年12月17日,北京中科与高斯(中国)签署了战略合作项目,耗资1亿元,采用国际一流技术、我国首条为书刊印刷量身定制的M-S型轮转机智能化示范生产线项目应运而生。
M-S书刊印刷解决方案
据曾新桥介绍,M-S书刊印刷解决方案通过智能联控集成大型印前、印中、印后设备,将各印刷环节串联在一起,实现装备的智能控制和运转,实现生产管理的实时人机交互,从而提高质量和效率,降低损耗和劳动强度,减少人员数量,降低成本。
与传统书刊印刷生产模式相比,项目实施后,设备操作人员数量预计将从原有的15人减少到3人,下降80%;人均小时产量,将从份/人提高到份/人,提高85%;年均总人工成本,将从万元减少到36万元,下降84%;印品缺陷率,将从5%减少到1.1%,下降78%。一系列困扰技术、管理、操作人员的诸多难题将迎刃而解。
对于这个项目,曾新桥表示,M-S是高斯(中国)顶级的书刊印刷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的实施将为北京中科引入全新的印刷生产工艺,让北京中科现有生产能力再上一个层级,能胜任更为苛刻的印刷质量要求,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为出版社高精尖印刷任务保驾护航。
在北京中科63年的发展历程中,永远将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执着坚定于自己的决断,始终专注于走稳脚下的路,深耕书刊印刷本业,做精手中的每一本图书,不断精修“内功”,在追求出精品的道路上不遗余力。
应势而动:创新赋能“智”领未来近年来,因纸张价格上涨、人工和环保成本提高、市场饱和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印刷企业前进得越来越艰难。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许多印刷企业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困难与挑战,印刷行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地走上一条生产高效化、信息集成化、管理智能化的发展道路。
工业4.0概念、“中国制造”战略的相继提出,标志着智能化的潮流已经到来。伴随着各行各业的智能化改革,“打造智能印厂”成为了行业内很多印刷企业共同的发展路径和目标。
作为国内书刊印刷领域的领军企业,北京中科的数字化、智能化之路走得不慌不忙,扎实而稳健。在曾新桥看来,印刷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是未来的必经之路,但他同样深知,智能工厂的搭建绝不是一蹴而就,绝不是仅靠投入一点硬件设备就可以解决的。原因在于不同的企业基础不同,面对的环境也不同,应该“因人、因地、因时”而动,必须符合企业自身当前的发展特点和实际,必须经过逐步完善的过程。
一直以来,北京中科借助于数字化时代的东风,打造自己的“智能化”工厂。在逐步探索和尝试中,逐步形成了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智能化实施方式和路径。
北京中科生产车间
北京中科即将上马的M-S解决方案不仅将帮助企业实现优质高效生产、快速拓展市场、持续提升业绩,也是企业向现代化、智能化印刷工厂迈出坚实一步。
面对耗资如此巨大,工程量繁琐且尚属行业首例的示范性生产线,作为行业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曾新桥却也坦然淡定,交谈的言语之间,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希望与坚定。这份“坚定”的底气不仅来自于对于书刊行业未来发展的始终充满希望,更来自于身后的伙伴——高斯(中国)。在采访过程中,曾新桥总经理不止一次提起这家高端设备制造领域领军供应商,他坦言,对高斯(中国)过硬的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毋庸置疑,非常放心,虽然尚属首次合作,又恰逢疫情的特殊时期,双方也都给予了充分理解和相互支持,过程之中,沟通及时顺畅,截至目前,合作非常顺利。
高斯(中国),在印机市场精耕细作八十载,拥有过硬的技术“底色”和自主创新研发实力,始终以技术驱动中国设备制造业向前发展,优质的客户服务水平,是绝对的实力的代名词。
近年来,高斯(中国)接连研发成功全球首台融合数字与胶印技术的紧凑型报纸印刷机、亚洲首台可变尺寸胶印包装组合印刷机、填补国内空白的高速机组式柔性版印刷机,并开发了“匯印e家”互联网智能管理平台,为数百家印刷企业提供高品质专业化服务。高斯(中国)的领头人彭勇带领下的创新团队,正在以创新技术影响印刷市场,目标是成为最智能的印刷系统的创新者、提供者。把高斯(中国)建成全球面积最大的轮转机单体制造基地、全球生产能力最强的轮转机制造企业、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印机示范企业。
目前,我国传统的印刷工艺如同孤岛一般,单机单台、各自独立,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操作。环节之间的大量损耗、多次转运及衔接带来巨大劳动强度等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印刷企业提高质量、效率的主要问题。面对现状,高斯(中国)积极探索智能装备技术升级。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应用于书刊印刷领域的全自动装版、多纸路模式下的智能校准和视觉识别系统、高精度印品质量过程控制及调整系统、智能印品抓捆传输协同机械手、全自动水平横向堆积打捆一体化、全方位纸卷输送规划和控制系统、多模式多组合智能联合印刷控制平台,以及基于网络分布式的印刷异地诊断及大数据分析等多项印刷设备创新技术,借助互联网管理的创新模式,实现印刷成套装备的智能联控、实时监控、数据分析、智能预警、自适应判断等先进功能。全面实现印刷、折页、插页、堆积、打捆、码垛等多道工序融合,生产方式由块状化向线条化转变。
?M-S书刊印刷解决方案——智能码垛
?M-S书刊印刷解决方案——印刷单元
▲M-S书刊印刷解决方案——纸架
▲M-S书刊印刷解决方案——格默勒堆积机高斯(中国)相关人员对此表示,该项目预期的最终目标是在全球印刷行业形成一个“可扩展、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联控印刷成套装备与产线。
在项目签约仪式上,北京中科董事长沈幸华曾表示,与高斯(中国)合作,是企业发展历程中又一座里程碑,它将使北京中科在书刊及商务印刷领域的发展如虎添翼,双方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的全新书刊生产模式,推动书刊印企智能化、自动化、融合化。
高斯(中国)执行董事、总经理彭勇也表示,高斯(中国)在这一重大项目上所承担的角色,不单是一个供应商,更是印刷解决方案的提供商。高斯(中国)针对书刊印刷企业发展瓶颈问题进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整合产线资源,更快、更好、更优地为北京中科解决印刷生产问题。与此同时,配以经验丰富的印刷工艺专家为北京中科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努力使北京中科项目成为全国书刊印企智能化、自动化、融合化的新起点,双方协力为中国出版物印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如今,项目的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稳步向前推进,有理由相信该项目的落地运行不仅将带给北京中科、带给书刊印刷领域,更将为中国出版物印刷事业带来更多发展的新动能和无限的可能。
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编辑:李婧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bln/11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