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德体美”这样提,如今看有点陌生,实际上,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就首次提出“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以后多年,我们常听到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美”字没有了
近日偶尔浏览华东师大附中校友网,勾起了我对少年时代学习生活的回忆。想起自己曾保留过一张当年《解放日报》报道华东师大附中学生的画页,于是翻箱倒柜,终于找到那张报纸。可惜的是,那是一张残报,只留下约四分之一的篇幅。我设法找到了老友方正,请他据此去查找整张报纸。
我保留了60多年的一张有点残损的报纸版面
方正兄非常热心,过了几天高兴地告诉我,找到了。他通过初三甲的老同学杨大有(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到兰州继续念书,现住兰州)特地从兰州大学图书馆里查到了年6月12日的《解放日报》。看到杨大有发来的扫描图片,我高兴异常,也很感动,一方面为华东师大附中少先队在上海乃至全国享有的声誉而自豪,另一方面也体会到我们这些校友对母校的感情之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距离限制的。
这就是老同学杨大有查到的年6月12日的《解放日报》相关页面
报纸第五版用一整版篇幅的图片,报道了华东师大附中少先队员的课外活动。浏览照片,60年前往事恍如昨日,我仿佛又听到附中校园里传来的喧闹声,看到操场上、礼堂里鲜活的场景,不由感慨万端。
这一个版面的标题是“少年先锋队员的课外生活”,12幅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我们那一代人的学校生活,其中涉及众多同学,他们如今都应届古稀之年了。看到这版图片,或许老同学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我只记得其中很少几位了。
照片拍摄的具体时间记不得了。按推算应该是年春天,当时我们念初二,记得拍照时都穿着毛衣,记者让我们在毛衣外面再穿件白衬衫,所以照片上的形象看起来有点鼓鼓囊囊的。
这是报上的一段文字,言简意赅地说明了《解放日报》编辑此版图片的主旨,反映华师大附中学生在智德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智德体美”这样提,如今看有点陌生,实际上,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就首次提出“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以后多年,我们常听到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美”字没有了。
整版报纸画页的内容主要反映课外活动,角度则是少先队活动,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挺冷的天,都要我们换上统一的队服。照片记录下了当时学校在智、德、美、体四方面全面发展的画面。那时,我们除了上课,有许多生动有趣的事情可做。
这张照片中,站在中间画报头的小男孩是就敝人,时年13岁
由于在班上画画得不错,得到教美术的周大融老师称赞,便成了大队黑板报的美术编辑。每期黑板报报头和插图都由我来画,只是那次记者让我不要用彩色粉笔画图,为了黑白照片显示的效果,要求我用白色粉笔画图和抄文字。本来色彩缤纷的黑板报,“画”成了老师讲课的黑板,让我的上色水平也显示不出来,当时只懂得好看的我,感觉有点别扭。照片上可以辨识出大队报头上是“少年先锋”四个字,下面是“师大附中”和“第10期”。
注意,在我身后的读者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高鼻梁、圆脸的男孩,就是当时的大队长方正。因记者拍我们右侧,如拍的是左侧,则还可以拍到他左臂上的“三条杠”。
大队长那时在少先队里是个不小的“干部”,尽管方正的年龄比我小一岁,当时12岁。他性格和善、憨厚,没有一点架子,用当时的话讲,就是“不骄傲”。他在甲班就读,和我很要好,我俩还在“少先剧团”同台演过戏。如今我和他分别,也60余年了。前几天欣闻信息:方正再度荣任华东师大附中校友会理事。算一算,方正这辈子从小到老,当“干部”的时间够长的了!而我那时就当“编辑”了,之后遂一辈子当编辑。退休以后,我至今还为退休老干部刊物当编辑。
都要感谢母校,在我们的少年时代,她就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在书本而外的平台上,得到初步的培养和锻炼。
照片中的两个孩子都是我们初三乙班的,坐者是卞若邱,站立者是谁?
应该是林健芳。林健芳也是小个,曾经和我同桌,聪明、功课好,高中仍在师大附中读。当年他和其他同学如何帮助卞若邱补课的事,我印象有点模糊了,应该请他补充。记得老师和辅导员经常教育大家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当时同一个班级里同学成绩相差很大,但从未按分数排次序,碰到困难,同学间常互助帮助,形成风气。
以上两张照片反映的都是学校跳舞队的活动。上面一张是她们跳学校创作的“花圈舞”,在礼堂及校外都演出过。下面一张是她们做演出道具时所拍
记得还是在初二乙班的教室里,做花的女孩举着花,抬头开心地一笑,就看闪光灯一闪,老师和辅导员都说:“不错!”后来这张抓拍照片就登上了这张报纸。有灿烂笑容的女同学叫严敏求,后来成了著名演员。当年她也只有13岁,可以说这张照片是对她表演才能在媒体上最早的展示。但后来很少有人知道,她还是师大附中培养出来的。
严敏求在校时,课余并不演戏,主要跳舞蹈。她身材高挑,坐在最后一排,舞跳得很好,在学校常参加表演。后来听说,年她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年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当了话剧演员,渐渐成为剧院主要演员,演出过许多话剧,退休前后又出演许多电影电视剧。
上面一张是我从大批剧照中挑选出来的,其角度和那解放日报上做花女孩的那张灿烂笑容的照片近似,大家可看看严敏求60年前后的变化;还有一张是严敏求近影
我因在中国剧协工作,和严敏求是戏剧界同行,到北京几十年以来,常去北京人艺剧院约稿、编书,和她的接触比较多。我们聚会时,常回忆当年在华东师大附中的日子,觉得那时很开心。据说,她和附中乙班在京的女同学如贵树琪、张美光、林佩芬等,也时有聚会。
这张照片是三年前我应邀参加北京人艺著名演员聚会时拍的。后排右起依次是:严敏求、我、顾威(严敏求的爱人,著名导演)。照片中还有蓝天野、苏民、郑榕、迪辛、朱旭等著名演员
报纸上这两张照片要介绍一下,它们都真实记录反映了当年少先队学军野营活动
一张是表现野炊的。记得老师先派辅导员到农村去打前站,接着老师带大家兴致勃勃地出发。我们带了粮食蔬菜和锅碗、燃料等,应有尽有。到目的地后,以各小队为单位,分头临时挖土灶、起火、煮饭、炒菜,到处冒着炊烟,十分热闹。由于对在野外搭灶和掌握风向等技术活儿不太好掌握,大家忙乎半天,饭却一直烧不熟,最后只能都吃夹生米饭。尽管如此,大家依然兴致勃勃。另一张是反映学生们搭帐篷,在外宿营。大家好容易搭好帐篷,把行李铺盖安排好,躺下来,却都兴奋得睡不着,有一些同学则一直在吵吵嚷嚷……记得在帐篷中过了一夜后,和我要好的林炳尧同学第二天一早便和我抱怨:这一晚上他才睡了两小时!
回想起来,当年策划这些仿军事活动包括野营什么的,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要带一大群淘气孩子,是何等费心劳累的事情。想起来,非常感谢老师们,也非常想念他们。
这张版面上还有其它一些图片的内容,我印象不够深了。想得起细节来的几张,我的记忆也可能有误,好在还有同学们,我这篇文章算是抛砖引玉吧。
在校时我的照片,同学应该记得;我现在的样子,就很少有人认得了
作者简介:朱以中,年7月生。年至年在华东师大附中学习,至年在复兴中学学习。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以后一直在中国文联下属的剧协《戏剧报》及戏剧出版社担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工作,经手写作、编辑、出版了许多文艺戏剧书刊。现任中国戏剧出版社顾问。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sdz/1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