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2-23 19:51:58   点击数:

文汇报编辑刘文峰风貌

发布时间:2021-2-23 19:51:58   点击数:
北京专治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夜班精神”——《文汇报》编辑刘文峰风貌

叶世涛

《新闻爱好者·人物剪影》.5

刘文峰(-),名际尧,笔名季尧,苍南莒溪人,生前任《文汇报》编辑,著作甚丰,有《编辑散论与编排技巧》》、《刘伯温全传》(与郝兆矩合著)等传世。

除夕,子夜。

上海《文汇报》编辑部来了两位东方广播电台的公关小姐。她们手捧鲜花,向夜班编辑们恭贺新禧,并且邀请大家在拥有众多听众的“相伴到黎明”节目中发表迎新祝辞。这是同市民相晤的难得机会。

“夜猫子”——凑近话筒,热情地激动动地向读者、听众和亲友败新年的问候与祝贺。最后一位是刘文峰。他,出口成章,以“灯下离怀”为题,当场吟诗二首:“日出而息夜挑灯,苦中有乐慰平生;画龙点睛经常事,笔下运筹纸上兵。”“为人作嫁三十春,盈万版面亦可珍;衣带渐宽终不悔,两鬓染霜抖精神。”声情并茂,四周响起一片掌声。

美丽的诗篇,闪烁着可贵的“夜班精神”,道出了老编辑博大、淳朴的胸怀与情愫,表达了他对新闻编辑事业的高度热爱与执著追求。

乐业

日出而息,日没而作,刘文峰在夜班编辑部整整干了三十年。上海新闻媒介众多,而做夜班时间那么长,而且还在继续做的唯他一人,人称刘文峰对夜斑有着特殊感情,调不开也拉不走。

刘文峰是复旦大学一九六二届新闻专业的高材生,当年,同班80多他一人,他当记者两年就调进了夜班。他,中等个子,微胖身躯,脸庞上总是堆着笑。人们奇怪,天天晨昏颠倒,而他却胃口好,睡觉香,年近花甲依然很潇洒。当人们处于酣梦之乡的时候,他抖擞精神运筹帷幅,甚至通宵忙碌不疲劳,三十个寒暑交迭,他编过的稿子,出版的报纸可谓汗牛充栋,从来漏发过重要消息,没出过重大差错,被人们称为"放心编辑"。

夜班工作不辛苦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家庭生活要作出不少"牺牲"。刘文峰为什么乐此不疲呢?

他长期主编一版,也就是要闻版。每天,国内外、市内外最重要的文章和图片新闻荟萃在这片园地上。《文汇报)作为党的有影响的喉舌,同读者打的第一个照面是要闻版;传递党和人民的声音,开的第一腔也是要闻版。刘文峰感到,组织上把自己放在这个岗位上,是党的信任和托付。他乐业教业,兢兢业业"再创作",努力为过目的新闻作品增值增辉,报道对实际工作促进、推动,版面得到广大读者赞誉,他仿佛看见新闻背后自己汗水浇灌的鲜花在怒放,心里感到无限喜悦和满足。

有人认为记者工作自在,跑这里跑那里,对社会直接感受多。刘文峰同意这种看法,但他感到,称职的编辑同样具有强烈参与意识,同记者担当共同角色,同时,夜班编辑部是""消息总汇"。每晚,消息从多路涌来,了解情况更宽更广,每天出版的报纸,编辑是"第一读者",尽管身在后方,编辑同社会生活息息相通。│"春江水暖鸭先知",天下大事我先晓。夜班工作虽苦,但苦中有乐,虽苦犹甜。

在刘文峰眼里,生活规律稳定,个人学习时间多,是当夜班编辑的另-乐事。他最大的嗜好是读书。上午是睡眠时间,中午起床到晚间上班,足足有八个小时可以读书、写作。他出自书香门第,诗词歌赋与诸子百家作品一直爱不释手,文史辞章功底比较扎实,平时攻读马列主义理论外,近代、现代中外文学及其它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卫生声等方面书刊无不涉猎。有时白天睡足之后,他喜欢上剧场、书场看戏听书;参观展览会、展销会;逛商店、跑菜场;目的是广见闻,长知识,丰富生活经验。

开门七件事,谁家没有家务事。刘文峰有一个温馨的家,妻子是中学教师,是他非常得力的内助。为了让丈夫安心上夜班,她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刘文峰动情地说,两个儿子可说是在外婆家由妻子一手抚养长大的。当时住房条件差,除了休息日外,妻子、孩子不回来,这样,白天他就可以充分休息、学习,晚上精力充沛去上班。

这些年,夜班编辑部人员调动频繁。面对人来人往,刘文蜂心不动,意不摇。如今,他是编辑部资历最深、年事最高的长者。编辑工作是整个报纸工作的中心环节,而夜班又是报纸编辑工作的核心部分,刘文峰多次表示,自己愿意"终身以之",为此献身。

添花

在《文汇报》刘文峰备受记者、编辑尊敬。大家都愿把稿件交给他编,不只钦佩他加工精细、善于画龙点睛,更赞扬他同作者贴心贴肉、乐于助人的一片赤诚。

一天,编辑部收到记者一篇关于上海市煤饼质量差的批评报道,那时,全市还有近百万居民靠煤饼做饭、取暖。由于煤饼质量低劣,给千家万户带来很大烦恼。记者非常及时地抓住人民生活中的这个热点,反映群众呼声与要求。编辑部决定把它放在要闻版头条位置,发挥舆论监督职能。

开始,几位青年编辑合议做一个标题,"煤饼质差难旺,居民苦头吃煞",刘文峰看后觉得流子二般,也过于冷漠、超然,没有表达出群众对劣质煤饼的慎怒情绪,经反复琢磨,他拟出了第二个标题∶"劣质煤饼难着火,心中冒起无名火",既突出煤饼"劣质",两个"火"字叠加、对比,又强烈表现群众心头的怒气,火气与怨气,而且文字声律节奏快捷、紧凑,进一步烘托了新闻所表达的群众情绪。

按说,这样的标题是够格了,可刘文峰并不满足。他认为此题书卷气重,口语化也不够,"味道"自然没有出来。他左思右想,拟出了第三题∶"可叹煤饼难发火,心头直冒无名火"。

进一步揣摩、推敲,刘文峰感到"叹"字不理想,给人以无可奈何的印象,缺乏改变现状提高煤饼质量的信心,于是他再将"可叹"改为"可慢"。

下班了,在回家的车上,他脑子里一幕幕"过电影",多年来这已成为习惯,每晚总要从前到后"过"一次,自感万无一失,心里踏实才安睡,快抵家时,猛然意识到"可叹"固然嫌轻,但“可恨”似太重,有点感情用事,忽略了制煤饼工人的辛苦劳作。"咬牙切齿"反而无利于问题的解决。赶快再改!灵感来了,"可恼"二字肯定比"可恨"贴切,他马上给编辑部挂电话,但大家都走了。于是他又心急火燎地拨通了电脑房的电话。技术员回答说清样的片子已经制好了,无法改动。刘文峰道歉之余,反复说明改动的必要性,要求他们不惜经济损失给予修改。这样,第二天(文汇报》一版头条标题成了"可恼媒饼难发火,心头直冒无名火"。

果然,见报后,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在上海市政府督促下,上级公司当天召开现场会议,提出了一套提高煤饼质量的整改措施。这篇不长的批评性报道由此获得了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九家报纸头条新闻竞赛的一等奖。

事后,采写这篇报道的青年记者感激不尽。"改章难于选篇,点题难于改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传神的眼睛能使文章风姿毕展,精华尽现。老刘给这位青年记者及其同学上课时曾讲过,记者当"采办",编辑当"厨师",是同一精神产品的前后工序的密切协作者。精益求精,争取报道的最佳宣传效果是编辑、记者的共同责任。假如说编辑是"无名英雄",刘文峰心甘情愿当好这样的"无名英雄"。

刘文峰时刻记着已故报社总编辑在调他到夜班时说过的话:夜班编辑虽苦,但总得有人做。如果人人都想坐"花轿",那么谁来抬轿子?如果没人做嫁衣,新娘怎么出阁?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强烈事业心,驱使他对做嫁衣甘之如饴,年复一年为他人飞针走线。拿到高级衣料,自然精心裁剪,缝出时髦挺括的新装;可有时偏偏是粗糙料子,他也用足心思细栽,来个"布衣精做",让新娘子穿载一新上"花轿"。

"编辑手里一把刀,大欧大杀不容饶"。刘文峰可不这样,从来手下留情。他把编辑、记者关系比作兄弟、决非单纯稿件往来,"你写我编",而是互相体谅对方甘苦,互相掌握各自学问,互相为对方提供方便。在日常工作中,他主张记者采访某事报道前同编辑讲清报道意图和写作思想,完稿后编辑进入角色,把记者稿件当作自己稿件来编,帮助精雕细刻,着眼宏观、多从思想升华,使之"上等级"。编辑在取舍稿件或挥动"刀斧"时,应该设身处地想一想,体味记者头顶烈日奔波采访和寒冬腊月挑灯赶写突发新闻的艰辛,不简单地做"放行"或是"退货"处理。

进报社初期,刘文峰是文教记者。小伙子腿勤笔勤,采写了不少好稿。年,一位老记者与他合作采写的《上海育才中学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的报道,曾被选进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之一的鸿篇巨著《教育学文集》。刘文峰当编辑后,一心扑在组稿、选稿、改稿、制题和设计版式上。在夜班默默耕耘30年,临到评职称时,他两手空空,拿不出新闻报道"代表作"。因为他把鲜花全都插在记者、通讯员的"锦"上去了,这二三十年来,《文汇报》涌现一大批名记者,而至今许许多多读者对刘文峰这个名字十分陌生。然而,他参与编排的近万个版面、修改的数以百万字计的稿件和制作的十多万道标题,恰恰融化着他最为得意的"代表作"。别人问他感想如何,他不加思索回答∶值得。

诲人

编辑有学。刘文峰总结长期实践经验,并把它提高到理论上加以阐述,先后写出了数十篇新闻理论文章,并在这基础上编撰了《编辑散论与编排技巧》、《编辑学》两本专著。对这两本专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在书评中给予很高的评价。

经验,刘文峰不认为属于个人,而是党对自己的培养;应该无保留地传授给后来人。

在夜班编辑部,刘文峰满门桃李。不少独挡一面的中、青年编辑,包括已经擢升担任版面主编、副主编的编辑,都曾经得到这位老编辑的言传身教。

老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诲人方法。年轻人初登报坛,他结合切身体会,向他们谈编辑工作的重要与艰巨,让他们感到有奔头、有作为,并且身体力行,处处示范。不管是稿件选样、"切削"加工,标题制作还是版面设计、图片配置、线条运用,刘文峰都手把手、面对面教,从不吝惜精力。新手学划样,他先讲清总体布局安排,划了"袖珍版样"框定主要稿件的大体格局,再让他们"放大样";标题上每有修改,总要同他们讲清修改理由,前后比较,启发他们从原标题与改后标题的异同中领悟制作标题的个中三昧。编辑部组织青年编辑讲座学习业务,刘文峰自告奋勇给他们上课、答疑。经过这样的以老带新,夜班编辑部的青年编辑成长很快,一般年余便可顶岗值班了。

有一位原任上海某大学校报副刊编辑的年轻人,调来《文汇报》后,跟随刘文峰编辑要闻版。青年人虚心好学,悟性高,老刘帮助他先学习大报新闻版的拼版技巧。不出几月,他就初步掌握了要领。那晚,12月24日,大叠稿子送来。老刘让他分门别类,梳理"辨子",向他谈了编排的大体设想,然后放手让他独立组版,前后三次修改才定版。25日的《文汇报》一版有十条消息,通讯、专栏各一,还配发了两张图片。既有很强的主旋律,又做到七音和谐,标题参差错落,波澜起伏;专栏琳琅满目,生机盎然。整个版面显得舒展、醒目、秀气、雅致,体现了《文汇报》版式的风貌。特别是头条新闻,报道上海一家棉纺厂建立高效率运行机制,当年创汇超计划万美元,人均获利连续四年居全国同行之首。大标题占了十三行地位,题式破格,并且走了险棋;把枯燥的数字上了主题。这是罕见的。这个版面在当年全市各报评比中获得了"好版面奖"。

近年来,刘文峰先后有五个版面、七个标题在全国、全市好新闻评比中获奖。但他总把荣誉推给搭档的年轻伙伴,有几份上报评优表格的作者栏里,他不署自己名字,而署"一版编辑组",可是谁都知道这些好版面、好标题正是老刘以老带新的硕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新型编辑人才。刘文峰清醒地看到,报纸的从传统的"公费办报、公费订报"向自谋生路、自负盈亏过渡。大多数报纸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将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而报纸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走向市场的报纸,编辑应是策划型人才,是"十八般武艺"都拿得起的复合型人才和掌握现代科学、利用电脑操纵计算机编稿的科技人才。像现在这样几个编辑围着一块版面转的局面即将过去。新闻改革越深人,对新闻编辑政治、业务和作风修养的要求也越高。他思忖、探索,请教同行;并且在各种学习班授课时把上述看法谈出来,听取学员意见。他准备再写一本新时期的编辑学,作为钻研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第三本成果,为培养年轻新一代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

乐业不倦、添花不倦、诲人不倦,在上海市评定首届韬奋新闻奖时,刘文峰在《文汇报》社,在上海新闻界是公认的获得这份殊荣的当然候选人。这位曾经给多少先进人物编发光荣榜的默默无闻的老编辑,第一次上了报纸版面的红榜。

——转引自《新闻爱好者·人物剪影》(叶世涛).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dw/11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