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自主出版的英文报刊与多元文化认同空间的建构
《中国评论周报》与《天下月刊》研究
下黄芳
《天下月刊》《中国评论周刊》都设立了“翻译”“专论”以及“小评论”“知交剪影”等专栏,用以发表英语小品文、刊载中西文学及文化的译文与评论,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跨语际文学实践提供了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建构起多元文化认同的“公共空间”。
黄芳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自主出版的英文报刊与多元文化认同空间的建构(上)
黄芳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自主出版的英文报刊与多元文化认同空间的建构(中)
三、编辑作者群体尽管《中国评论周报》与《天下月刊》在创刊时间及资金来源上各不相同,刊物内容也各有侧重,但两刊还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某些共同性。《天下月刊》的主要编辑作者都来自于《中国评论周报》,林语堂、全增嘏自年起便以担任“小评论”专栏的编辑,温源宁在年任“知交剪影”专栏编辑,此外吴经熊于年也曾任《中国评论周报》编辑,其他如钱锺书、姚克、项美丽等人都为该刊重要作者。年《天下月刊》创刊之后,吴经熊、温源宁、林语堂及姚克等相继成为《天下月刊》的主要编辑。因此可以说,两刊拥有一批共同的编辑作者,这使得其刊物内容及思想上显示出一定的共同倾向。如两刊共同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向外传播,《中国评论周报》以新闻评论、文化专论、书评及人物随笔的形式,介绍徐志摩、凌叔华、谢冰莹、欧阳予倩等中国现代作家创作活动及其作品内容;《天下月刊》更多的是以直接的文学翻译与间接的文学评论、书评等形式,较为全面系统将鲁迅、沈从文、曹禺、丁玲等众多中国作家作品译介给西方读者。此外,作为现代文化传媒,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创办的英文期刊,《中国评论周报》与《天下月刊》构筑起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中西文化广泛而深入交流。他们以英语写作和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形式,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化典籍、现代文学及文化发展成就介绍给西方读者,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走向国际世界,表现出高昂的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同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以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审视两种文化的优势与弊端,探寻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与方向,表现出更为开阔而多样化的文化视野与观念。
《中国评论周报》《天下月刊》主要编辑张歆海
《中国评论周报》与《天下月刊》是由中国知识分子创办并主编的英文杂志,其编辑作者群体集合了当时政界及学界的文化名流。作为兼具中西文化知识底蕴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在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着重将中国文化译介传播到海外,具有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观念及思想的形成与他们的教育背景、及文化交往有密切关系。《中国评论周报》由陈钦仁、桂中枢、刘大钧、陈石孚及朱少屏、陆梅僧等发起创立。首任主编为张歆海,年由于他担任外交部任职,刘大钧接任主编,此后桂中枢、宋以忠先后担任过主编,参与该刊编辑的还有潘光旦、陈钦仁、林语堂、钱锺书、温源宁、吴经熊、林幽、马寅初、全曾嘏、赵敏恒以及伍连德等。《天下月刊》由吴经熊发起创办并出任总编,温源宁为主编,前期林语堂、全增嘏任编辑,此后姚莘农(姚克)、叶秋原也参与过其编辑工作。聚集在两刊的周围的知识分子,属于后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按许纪霖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代际划分,他们属于20世纪历史中的第三代知识分子即“后五四”一代,他们大多出生于-年,在求学期间经历过五四文化运动的洗礼,都有过欧美留学经历:桂中枢、林语堂、何永佶、邝耀坤、陈立廷、吴经熊、郭斌佳、刘大均、陆梅僧等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威斯康星等世界著名大学游学,温源宁、钱锺书则留学于英国名校。优良的学术训练成就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各个不同领域的专业素养,其中的一些人士在编辑《中国评论周报》、《天下月刊》之前,已经是各个文化领域的名家。陈钦仁是新闻学家,曾在汉口主持英文《前锋报》;桂中枢曾是《密勒氏评论周报》及《大陆报》文笔犀利的英文编辑;刘大钧是著名经济学家;陆梅僧是广告专家;吴经熊是享有声誉的大法官,温源宁是大名鼎鼎的英国文学教授,林语堂是大作家和杂志编辑家。与晚清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政治变革意识与文化批判思想不同,“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更多在文学与学术上贡献突出,构筑起现代学术社会。《中国评论周报》、《天下月刊》上刊发的大量学术含量较高的专论文章,体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对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学术建设实绩。
表一:《中国评论周报》《天下月刊》主要编辑概况一览表
依托报刊、借助社团机构,两刊的编辑群体建立其丰富的交往网络,“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正是通过具体的都市公共空间实现相互的交往和自我认同。这些空间主要指的是茶馆、咖啡馆、沙龙、书店、社团、同人刊物、公共媒体、出版社、大学和广场,等等。正是这些现代都市空间之‘点’,编织成了现代知识分子公共交往的空间网络”。凭借大学、社团及公共传媒等不同的交往介质,这群知识分子之间形成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网。一是以大学为中心形成的师友或同事圈,《中国评论周报》、《天下月刊》的编辑多毕业于清华学校或曾在清华大学任教:陈达、张歆海、李干、罗隆基、陈钦仁、潘光旦等皆为清华大学学生,温源宁、陈石孚等曾在清华大学任教。此外,还有部分人在上海的大学任教、互为同事,张歆海、潘光旦、钱锺书同在光华大学任教,林语堂、潘光旦又在吴经熊任东吴法学院院长期间担任该院的预科教授。二是以社团为集体聚合大批学术精英,研究社会问题,加强与国际学术交往。《中国评论周报》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曾经参加并组织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社;《天下月刊》的编辑曾加入孙科发起创办的中山文化教育馆;国际性社团国际笔会上海分会、太平洋国际学会也有两刊的编辑加入。陈立廷、刘大均是太平洋国际学会的执行委员,吴经熊和陈达等则是该会的会员与撰稿者。三是以《中国评论周报》《天下月刊》等公共传媒为言论阵地,营造出相对独立自由的舆论空间与文化交流平台。林语堂、全增嘏、潘光旦等创办或编辑《论语》半月刊、英文《天下月刊》,吴经熊、林语堂、温源宁、全增嘏在担任《天下月刊》的主要编辑职务,还任《中国评论周报》的编辑;而《中国评论周报》的编辑林幽、宋以忠、钱锺书等也是《天下月刊》的重要撰稿者。两刊编辑之间相互交错关系结构有利于形成共同的编辑原则与文化取向,如林语堂在《论语》所倡导了幽默闲适的散文风格直接影响到“小评论”专栏中英文小品文的风格特征,全增嘏、邝耀坤及张培基等人的英文小品文带有幽默闲适品格。
英文杂志《天下月刊》年1月刊
《中国评论周报》、《天下月刊》的作者中还有大量外国在华知识分子。他们分别是英国“澳门史”研究专家C.R.Boxer(查尔斯?R?鲍克塞)、加拿大裔美国“中国文物、艺术”研究专家JohnCalvinFerguson(福开森)、法国耶稣会传教士HenriBernard(裴化行)以及英国文学家JulianBell(朱利安?贝尔)英裔意大利学者HaroldActon(哈罗德?阿克顿)、美国女作家EmilyHahn(项美丽)等等。从国别上看,他们大多来自欧美各国,如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美国等,其中以英美两国为主。以社会身份来看,他们当中既有传教士,也有教授,大部分是新闻记者和自由撰稿人。从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来看,涵盖文学、历史、经济、政治及哲学等诸多方面。这些外籍知识分子在两刊上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是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对象,体现出西方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热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一时蔚为战后西方知识界的风尚”,“在大量翻译出版中国经典著作和文艺作品的同时,西方各国的汉学家为满足社会学习中国文化的需要,还撰写出版了大量研究和介绍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著作”。
《中国评论周报》《天下月刊》主要编辑吴经熊
以两刊为媒介载体,中外知识分子展开深入的文化交流。福开森发表大量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文章,与中国知识分子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内蕴与精粹。同时他和刊物编辑也保持密切往来。在阅读吴经熊发表在《天下月刊》上的日记体随笔后,他写信向吴经熊表达敬意,并赞许吴的基督教信仰的纯正与深厚。哈罗德?阿克顿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与学生关系融洽。在陈世骧的协助下,他们合作翻译了中国现代新诗,部分译文刊载在《天下月刊》上。此外,朱利安?贝尔不仅在《天下月刊》上发表英语诗歌,还与凌叔华合作翻译了凌的小说。项美丽在与邵洵美密切交往中而不断接近中国的文化界。通过邵洵美,她和许多能说英语的中国学者作家为友,如钱锺书、全增嘏、吴经熊、林语堂等;很多邵洵美的友人,如沈从文、陈福愉、顾苍生、张光宇等都与她相熟。也是因邵洵美,她逐渐了解了中国的风俗人情,对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兴趣。此后,项美丽与邵洵美编辑出版中英文双语的《声色》画报,并为英文《天下月刊》翻译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边城》。项美丽还为两刊撰写了大量专论文章及书评。在《中国评论周报》第16卷第9期上,项美丽与温源宁、姚克围绕婚姻问题展开讨论,中外知识分子的家庭婚姻思想得到了最直接的呈现与展示,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交流。由此看来,《中国评论周报》与《天下月刊》并非只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角戏”,在华外国知识分子的加入,使得两刊的文化空间有了极大拓展。外国知识分子在两刊发表文章,一方面向中国读者介绍西方文化及思想,另一方面注重对中国文化的阐发与研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
《天下月刊》杂志内页
近年来,学界开始注重对近代上海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活动研究。王儒年在考察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上海地方社会的关系时,揭示出其中三个重要的知识分子群体,分别是:以鲁迅为中心的“左翼”知识分子,以刊物出版及私密交往为方式,参与到上海的文化活动中;以叶圣陶、郑振铎为代表的“开明书店”派知识分子,以文化出版事业为依托,在上海建立自身文化地位;以及由黄炎培、蔡元培所代表的上海政界、商界名流所组成的城市精英知识分子,以多样的社会活动引导上海文化的走向。其实众多有关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上海的活动研究中,学界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dw/11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