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放榜后,北大、清华等名校就会展开“抢人大战”,争夺各地的优秀生源。
如果有机会选择的话,是报北大好呢,还是报清华好呢?“状元”同学们可能会有这个幸福的烦恼。不光考生,有些吃瓜群众也喜欢讨论这个问题。
当然,我们也可以回答“都很好”“一样好”,但这是正确的废话。
对这个问题,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看看哪所学校有你喜欢的专业和老师。
北大、清华都是综合性大学,文理工医都有。不过,两校毕竟还是各有侧重;有些专业(比如考古、很多小语种)只有北大有,有些专业(比如土木工程等不少工科专业)则只有清华有。两校都有的专业,有些北大强一点,有些清华强一点。
对于两校都有的专业,可以再仔细了解一下各自的师资力量、研究方向等,看看有没有自己心仪的老师。毕竟,上了大学以后,我们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自己所属的院系里度过的,交往的绝大多数人是本院系的老师、同学,院系的重要性其实超过了学校的重要性。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要了解这些信息,可能确实有点难度。人文社科类的还好一些,理工类的更难。可能的话,不妨找所在高中前些年上了北大、清华的学兄学姐们打听打听。
如果你想读完本科接着读研,还可以了解一下该院系有多大的比例能保送读研(我在北大读书时,很多院系规定,GPA在前60%的学生都可以保研;不太清楚现在的规定,也不太清楚其他学校的规定);如果你对出国交流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下该院系有没有出国交流的机会;如果你想本科毕业后出国读书,可以了解一下该专业出国是否容易。
第二,看看你喜欢哪所学校的校风。
北大、清华地理上的距离不过几百米(两校学生都会调侃,对方离世界一流大学只有米),但两校校风差异较大。
先后在北大法学院、清华法学院执教的赵晓力老师曾如是描述两校的区别:
“北大是一个农业社会。做学生在北大最好,像让·雅克就是把爱弥尔带到乡下去教育,农业社会无组织无纪律,没人管你。”“全中国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都在里面。当然全中国最差的老师、最差的学生也在里面。想想我在北大批的卷子,最低分给过8分,你相信吗?这卷子里根本就没写几个字。”
“清华是一个工业社会、纪律社会,清华非常的理性化。”“不客气的说,是清华的学生比较平庸一些。清华最差的学生比北大最差的学生要好,但清华最好的学生比北大最好的学生要差。”“清华学生的做事能力很强,行胜于言嘛……但一到讨论问题,清华学生明显比不上北大学生,首先知识面就很窄,除了课本上的东西,你们读的闲书太少了。我们清华现在的学生似乎就没有为思考而读书的习惯。”
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李方,20多年前写过一篇《北大是清泉,清华是岩浆》,传诵一时:“若以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做比,则北大是青年,清华是中年。青年人的敏锐中往往会有盲动和偏执的成分,有走上歧途之忧;中年人的务实往往会流于刻板,有只顾眼前而陷入僵化之虑。”“从更多的时间跨度上审视,清华人会轻而易举地成为社会的主流。北大人作为一个批评者而不是建议者,则永远带着异端式的怀疑的目光。”
毕业于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蒋方舟,当年谈及清华校风时说:“我大一的时候可能还觉得:天哪,这个学校怎么是这样的。当时还处在一种震恐的状态,觉得处于一群‘青年近卫军’的包围之中。”“清华与北大相比,感觉离权力更近一些。北大的学生也许会更多地做围观者或批评者,而在清华,要成为权力系统一分子的意识可能比较强。”
赵晓力、李方、蒋方舟对两校的看法是比较相似的。大体而言,北大的校风带有更浓厚的自由主义、理想主义色彩;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独立思考、热爱自由阅读、有很强的人文关怀的学生,那么你在北大会感觉很舒服。清华的校风则更加务实、保守,如果你是一个循规蹈矩、恪守纪律的“乖学生”,可能会更喜欢清华。
这里没有褒贬之分,并不是说北大的校风比清华好,或者清华校风比北大好。“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参差多态的,我们既需要北大这种有些自由气质、适合培养思想者的大学,也需要清华这种严谨务实、适合培养建设者的大学。当然,如果你能兼有二者之长,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既善于思考,又善于行动,那你就是第一流的人才、精英中的精英。
第三,看看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选择大学,就像选择人生伴侣,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北大的校风比较自由散漫,所以如果你自制力不强的话,那这四年很可能就在打牌、打游戏、睡懒觉中混过去了,学不到什么东西——理工科可能要好一些,因为如果不好好学习,考试很可能不及格,挂科太多就得退学;比如年湖北理科高考“状元”常书杰,年就上了北大,因挂科太多,大三时退学了。而文科专业,考试往往就容易得多,想不及格也比较难。所以,自制力差的学生,建议去清华,有老师和同学逼着你学,不致于青春虚度。
另外,思想、气质、情怀会相互“传染”。在北大,有自由、激进想法的学生会多一些(当然,其实比例也很低,但哪怕是10%的比例,绝对数也很可观了);如果你的思想已经非常自由、非常激进,我倒是建议你去清华“中和”一下;否则,去北大受了感染,自己原有的看法不断加固,也未必是好事。
追求自由是有代价的。事实上,我的北大同学、朋友中,已经有好几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上歧途”,乃至“寻衅滋事”,有的曾经身陷囹圄,有的正在缧绁之中。他们自认为是林昭的传人,但是等待他们的只能是自我流放、江湖飘零。求仁得仁,固然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未谙世事的年轻人,要对自己的命运有清醒的认知,免得将来后悔。
反过来,思想特别保守的年轻人,如果愿意去北大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也不无裨益。无论我们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其实都应该对自己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我们的想法不见得完全正确,与我们相反的观点,很可能也有可取之处。
最后补充一句,即便你是全省的“状元”,也不一定非得在北大、清华中二选一;国内还有很多很好的大学,它们很多地方未必逊于北大、清华。不要把大学的名头看得太重,那不过是一个标签;等上班了就知道,毕业于什么大学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干事。
附:
高考漫谈:上名校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高考填志愿: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回忆年,我的高考
北京市高考改革的三大变化与忧思
陈玉明谢谢阅读,欢迎转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dw/1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