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会堂音乐厅室内乐上演伊始,曲目偏于古典高雅,观众不多,后来,哈市的室内乐演出团队逐渐推出了各种风格专场
来哈尔滨,怎么能不听一次室内乐
□本报记者 董艳春
喜欢民歌的观众,不仅能欣赏到室内乐改编的中国民歌《茉莉花》、《映山红》,还可以聆听朝鲜民歌《阿里郎》,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印尼民歌《哎呦妈妈》等等
3
在改造过程中,请来哈工大声学专家,从设计伊始,用计算机精确地测算,包括窗帘的厚度,墙面的吸音设施等最后的精确计算,音乐厅里的“声场”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数,为1.78!更神奇的是,不管坐在108个座位的哪一处,声音几乎没有差别!
还有8位来自成都的游客,当得知老会堂音乐厅的新晚报数字报室内乐时,已经买好了当日21时许的返程机票,但他们坚持:不能白来一次哈尔滨于是,他们买了最后面座位的音乐票,直到赶飞机实在来不及时,才恋恋不舍地悄然离去……
目前,每个组合都排练了四套曲目,每套曲目有近20余个作品,包括俄罗斯风格作品、中国风格作品、欧美风格作品、日韩风格作品
哈尔滨犹太总会堂,也叫老会堂,位于道里区通江街82号,紧临犹太中学旧址1907年5月3日奠基,1909年1月15日落成1931年6月毁于大火,很快重建
的由来
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一位小提琴家,也来到这里,拿着琴四处试单,之后带着羡慕的目光说:“你们能在这么好的音乐厅里演出,太幸福了!”
一年来,老会堂音乐厅迎来观众一万多人次,其中三分之一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赞誉通过他们传黑龙江新晚报电话遍海内外
做“小众”的室内乐,只有混响在1.8的“声场”,才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来自广西的游客王先生,欣赏演出后竖起拇指:“我是在酒店看到老会堂音乐厅的宣传单,临时决定来的这座城市的冰雪艺术让我痴迷,这里的音乐,更让我流连忘返!”
“音乐厅室内乐演出的频率、场次,在哈尔滨演出市场创了第一”哈尔滨交响乐团副团长张景峰说着这一年来的演出,既幸福,又感悟颇多幸福的是,这样的演出,已经让外地的艺术家们羡慕不已而对于高雅音乐真正走向市场,接地气,有了新尝试
2
2013年2月,哈尔滨市政府组成了“哈尔滨犹太老会堂综合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本着“修旧如旧、还其原貌”的原则,对该建筑进行了全面修缮,2014年5月15日竣工2013年5月,哈尔滨犹太老会堂被国哈尔滨新晚报电子报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建筑”2014年6月10日,音乐厅举行了首场演出
老会堂室内乐演出以弦乐重奏为主,驻场演出团体为三个: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弦乐重奏组合、省歌剧院交响乐团重奏组合和哈师大音乐学院弦乐重奏组合
根据不同的节日、纪念日,音乐厅有不同的曲目来适应市场,母亲节专场、邓丽君作品专场等
针对冰城人对俄罗斯作品的喜爱,改编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山楂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秋莎》等
一个24人的台湾学术交流团,在春节前来到老会堂音乐厅欣赏弦乐演出,这些台湾客人对老会堂室内乐赞不绝口演出形式、音效和建筑都很有特色,让人难忘,回台湾后要把老会堂音乐厅推荐给即将来哈旅游的亲友们,要让他们也感受如此美妙的视听盛宴
黑龙江哈尔滨新晚报数字籍音乐家薛苏里回乡,要求把电视台的专访现场搬到老会堂音乐厅采访完毕,他还即兴拉了两首小提琴曲,过了次瘾
1
老会堂音乐厅
为什么老会堂音乐厅的演奏效果这么好?会堂音乐厅经理刘军揭开了背后的奥秘
通江街82号,绿色的穹顶建筑里,一年来飘出201场婉转细腻的室内乐旋律自去年6月10日首演以来,常态化的室内乐演出,让老会堂蜚声全国,成为哈尔滨“文化旅游新名片”昨天,记者走进华丽转身的老会堂音乐厅
会堂建筑平面为拉丁十字式,两层正殿,双圆心式穹顶、犹太教的标志六角星,均具有鲜明建筑特色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哈尔滨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犹太丧葬互助会和《犹太生活》编辑部曾在此办公,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友谊的历史见证,在世界犹太文化哈尔滨新晚报发行部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一年201场演出,观众们也是醉了
计算机测最佳声场,音乐家被迷住了
原汁原味恢复后,老会堂里仅108个座位,但这里的音乐氛围,让来到哈尔滨的音乐家都痴迷了
老会堂音乐厅,这张城市新名片,也将会越来越靓!
据了解,在哈部分旅行社已把老会堂音乐厅嵌入自己的旅游线路里,让更多外地游客不仅能畅游哈市美景,更能感受到“音乐之城”的艺术魅力
白癜风遗传白癜风传染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jj/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