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4-2 14:23:40   点击数:

荐书张谊影像见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1-4-2 14:23:40   点击数:
北京中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作为“口述影像历史”项目的第二期工程,《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三卷本)由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主编:高琴

执行主编:高扬

开本:16开

版次:年3月第1版

单册定价:.00元

该系列丛书共三卷,结合影像资料,通过60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一辈摄影师本人的口述整理和采访,将口述、访谈与文献资料互为对照,深入挖掘了历史的真相,展现了中国摄影师的群体形象。摄影师的口述复活了他们生活其中的那个年代,使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新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

今天从第二卷中摘编老摄影家张谊的口述,感受老一辈摄影家的摄影情怀与担当:

口述人:张谊

采访人:高洁慧

记者:您真正从事摄影工作是什么时候?具体工作任务都有哪些?

张谊:年从北平华北大学美术系毕业后,我进入太原铁路分局工作,最初是在工会宣传部任主任宣传干事,在文化宫做美术员、宣传员。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调至太原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成果、科学普及、铁路运营、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宣传推广工作,组织设计科技宣传车、举办新技术展会、印刷出版劳动竞赛和新养路法等宣传画。

宣传工作本身就离不开摄影。出于工作需要,加上我之前也有一些摄影经验,在太原铁路分局工作时,每逢有大事件,领导都会派我去做摄影报道。我拍了很多关于政治工作、安全生产、劳动合同及先进技术的照片,印成宣传画发到站、段单位。我还在基层拍摄了许多铁路建设发展、铁路职工生活、艺术摄影等作品,对摄影的应用也逐渐得心应手。

记者:当时从事摄影工作遇到了哪些困难?您是如何克服的?

张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处于经济恢复时期,物资匮乏,摄影用的相机均为进口的,胶卷是最紧俏的。即使如此,国家克服困难进口相机、胶卷、相纸供报刊及宣传部门使用。当时单位提供给我的胶卷及相纸都是黑白的,报纸上也不发彩色照片,所以我拍的很多照片都是黑白的。暗室设备是按柯达公司一张广告照片的式样购置的。

我自己在暗室操作,配药水、冲洗、放大,现在仍记得药水的成分和配制过程。显影、定影、冲洗,从盘里捞来捞去,我的手一年四季都泡在冰冷的水里,时间长了,不仅皮肤皴裂,而且有时手指都伸不直,还并在一起,只能用一只手把另一只手的手指掰开。

在铁路基建施工新线建设工地上,拍摄照片时不管酷暑严寒,我常常需要站在离地面很高的工人作业处再高几米的地方才能找到理想的拍摄角度。铁路客货运输列车在广袤的大地上奔驰,这样生动的镜头我需要爬上数百米的山峰取景,其艰辛不言而喻。

记者:您当时用的是什么相机?

张谊:我在太原时用的相机是徕卡和禄莱,胶卷是进口和胶卷,如柯达、富士、伊尔富等。年,天津铁路局与太原铁路局合并,太原铁路局隶属天津铁路局管辖。年,天津铁路局宣传部分配给我们分局一台徕卡F3相机,附件有万能取景器,配套闪光灯是轻金属折叠式的,用的是一次性的闪光灯泡,这在当时已经很先进了。还有一台F3.5镜头的禄莱初级相机。我去天津领相机的时候,那边有一位同事得知组织把徕卡F3相机配给了我们分局,十分舍不得,还为这事哭了一鼻子,成了当时同行们谈论的一件趣事。这两台相机伴随了我20多年,见证了很多重要的时刻,拍出了不少优秀作品。我在这段时期拍摄的大量照片都是出自这两台相机。

后来,我国摄影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摄影器材也开始“鸟枪换炮”。20世纪70年代我调入《人民铁道》报后,用的相机及所有的暗室设备都是由报社申请国家外汇购买的。当时买了哈斯布莱德相机、米尔太闪光灯、德斯特放大机等。有了这些新式摄影设备,我热血沸腾,工作上更有干劲了。

年,山西南同蒲线的窄轨混合列车停在沿途小站。

年,山西临汾机务段运营的窄轨机车。

记者:年底,经过3年努力,被战争破坏的铁路基本修复,还开始了新线建设,铁路运输生产步入正轨,一系列改革奠定了适应人民铁路性质的工作基础。那个时候,您在铁路基层有哪些感触?拍了些什么题材的照片?

张谊:民国时期,山西军阀阎锡山为了防止各种势力涌进、外部经济侵入,在山西修建了窄轨铁路。山西当时境内的正太(河北石家庄正定到太原)和同蒲(大同到蒲州的风陵渡)两条铁路干线采用的是1米窄轨,而不是全国统一的1.米标准轨。新中国成立初期,南同蒲(太原—风陵渡)铁路还未改成标准轨距,当时我拍到了这节车厢。这节车厢被编组到南同蒲铁路混合列车上,即客货混合编组的列车,既运输旅客,也拉零担货物。

当时令我深有感触的是客货混合编组的支农列车,就是把客车的座位全部卸下来,车厢里空间很大,每个经过的小站都会停靠,方便运输沿线携带农具和农产品的农民。20世纪50年代初,我调到晋南临汾铁路分局工作了1年,家在太原,往返就需要乘坐窄轨铁路的客货混合编组列车。这种列车的底盘弹簧坚硬,再加上路基陈旧,虽然车速只有每小时40公里,仍然让我们这些坐在硬板席上的旅客左右摇摆,上下起伏颤动,似簸箕里的豆子一般。颠簸多公里的路程后,旅客们下了车仍觉得肚肠翻滚,恶心欲吐,头脑昏涨,耳鸣眼花,久久不能平静。这种难受的感觉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记者:那时候条件还是很艰苦的。

张谊:虽然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但是铁路运输工作在铁道部统一部署下逐渐步入正轨,给老百姓带来了方便。当时在太原站的站前广场就有方便旅客购票的流动售票车,临汾站设了流动售票箱。这是火车站为了便于临时决定出行的旅客和残疾智障特殊人群,以及来不及购票的换乘旅客而配备的特殊服务。此外,火车站还提供送票上门、到学校办理大学生寒暑假托运行李等服务,售票员及客货服务人员大都态度很好,非常人性化,体现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特色。

年,我乘坐了广州到北京的48次列车。由于两地香蕉的价格悬殊,旅客就在广州带了香蕉上车,路途遥远,怕捂坏了,就索性开启车窗,将香蕉挂在列车的行李架上带回北京。如今物流发达,北京人一年四季不仅可以吃到香蕉,也可以品尝到国内外不受季节限制的各类果品了。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北京的公共交通还不完善,火车到站后旅客很难疏散。北京市出租汽车公司在北京站开通了小公共汽车,每隔5—15分钟发车一次,票价5角,而且旅客招手即停,十分方便,深受旅客欢迎。

年,太原火车站在站前广场上设置的流动售票车,为旅客带来便利。

年,临汾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带着流动售票箱在站内为旅客服务。

年,广州开往北京的48次列车上,人们携带大量香蕉悬挂在行李架上,并开窗通风。

记者:新中国成立初期,铁道部对部属机车车辆工厂进行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划分为制造厂和修理厂,其中就有大同机车厂。您能为我们讲讲大同机车厂的概况吗?

张谊:大同机车厂年兴建,年12月生产出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年,该厂成为蒸汽机车的主要制造厂,也是亚洲最大的蒸汽机车研制基地,累计生产各型蒸汽机车台,承担了全国铁路75%以上的客货运牵引任务。年8月20日,大同机车厂举行了生产台前进型蒸汽机车的庆祝大会,铁道部政治部授予锦旗并颁发嘉奖令,表扬该厂20多年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地为国家生产先进的大功率蒸汽机车,为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年,太原铁路工厂制造的窄轨用机车车辆在太原东火车站起运,无偿提供给越南。(《起运援越新机车车辆》

记者: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跟越南的外交往来,我国开始了几次援助越南修建铁路的计划。当时的太原铁路分局参与了援助越南项目吗?您有没有去跟进拍摄?

张谊:越南有两条铁路与我国广西和云南的铁路相接,一条由河内通向我国广西凭祥市西南端的友谊关,一条向西北通过老街到我国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此外,还有多条公路通向我国。我这里有一张《起运援越新机车车辆》的照片,年拍摄于太原东站。当时由于越南铁路长期沿用窄轨铁路客货运输,太原铁路工厂制造的窄轨用机车车辆无偿提供给越南,成为我国政府的国际主义义务。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援助越南的窄轨用机车车辆正在太原东火车站起运。

年,运煤列车穿过娘子关隧道。

年,山西南同蒲铁路虞乡站用棚车运输大牲畜。

年7月1日,太原站新站开通时的盛况。

记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事业蓬勃发展。山西是能源大省,在工业建设中承担着能源供给的重要作用。太原铁路局在当时承载了客货运任务。请您讲讲当时旅客周转和货物周转的情形。

张谊:年初,全国铁路提前一年左右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运输指标。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我国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策略。山西煤炭储量大,品质高,易开采,又邻近我国主要工业中心,理所当然的,晋煤外运成了我们铁路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晋煤外运的需求,当时山西铁路基础建设发展得特别快。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了石太铁路复线,南同蒲线拓宽,后来建成了众所周知的大秦线等重要干线,省内的同蒲铁路贯通南北,为山西织就了一张便捷的交通网。铁路运输动力由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的更迭,大大提高了运力。新华社还刊发了我拍摄的一张照片:装满煤炭的列车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行驶。这些照片都是晋煤外运的缩影,能够从中略见当时我国工业建设中铁路运输业繁忙而有序的场景。

除了煤炭,还有其他的零担货运需求,那时候货运装卸都靠肩背人扛、推小车,还有赶着牛车上火车的呢!现在已经大不同了,车站机械化、电气化设备更迭,货运装卸都用上了铲车、龙门吊等。

在铁路货运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铁路客运也在高速增长。铁路建设发展确实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广大旅客也是铁路发展成就的受益者。当时我去了不少客运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年太原新站开通时的盛况,当年的情境令人激动和欣喜,现场人山人海,场面非常壮观。欢欣雀跃的青年队伍见证了太原铁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那一幕。

年,京广线上四通八达的石家庄火车站一站台。

年冬,北京永定门车站职工和学生们在候车室门前打扫卫生。

《酷夏中的高空作业》北京站,年

记者:您拍了很多北京站、石家庄站、永定门站的照片,还整理了这些反映车站变迁的作品,可否介绍一些?

张谊:铁路建设发展很快,几十年前我拍过的那些车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我拍了一张石家庄站一站台的照片,当时还是简陋的平房。年我再去时,石家庄站新站主体工程即将完成,楼面的脚手架还没有拆除;新的候车大厅中有3个候车室,5个地道口可通往4个站台,在当时已是很先进了。

永定门站,就是现在的北京南站,当时只有一排像民居一样的平房,站台也很简陋。北京站是年9月15日建成通车的,是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年我在北京站房顶拍的《酷夏中的高空作业》算是比较经典的一张照片,北京站标志性的钟塔就在画面的右上方,时钟指向上午9点。不远处是正在建的一幢高楼。当年北京站周边还没有那么多高楼,远处新建的那栋就显得很突出。

年,护路女民兵在娘子关铁路桥隧间巡逻。

年,巡逻中的娘子关下娘子军。

记者:20世纪70年代初,修建了4年的京原铁路平型关隧道建成。据了解,这条隧道由于地质原因修建极不容易,当时您去拍摄报道了吗?

张谊:京原铁路具有重要的军事战备意义,经三家店、衙门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西郊机场、南苑机场相通。为防护需要,京原铁路沿线通过隧道穿山行进,其中最长的驿马岭隧道跨越地下河,修建难度不亚于成昆铁路。京原线经过紫荆关、浮图峪、驿马岭、平型关等关隘,地势险峻,沟深谷切,桥高隧长,工程艰巨。平型关附近是京原铁路第二长的隧道。平型关以东约公里,地形陡峻,桥隧毗连,共有隧道及涵洞余座,仅百米以上的大桥就有20座。京原线建成后,为晋冀两省边远地区百姓出行及物资交流提供了方便。

石太铁路上还有一条隧道不得不提,就是太行山脉的娘子关隧道。这条隧道我去过很多次,每当列车呼啸着从隧道中驶出,我都不由得兴奋起来。在那里,我还拍到了护路的民兵。最活灵活现的要数娘子关的娘子军。为保证铁路线畅通,娘子关站女民兵加强操练,以提高军事技能。爱路护路是她们牢记的信条。当年我还拍过一些护路女民兵的照片,抓拍下了她们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镜头。40多年后的今天,她们可能都是儿孙满堂的老奶奶了。

记者:20世纪70年代末您到了北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您参与恢复了《人民铁道》报,请讲讲当时的情况。

张谊:年和年《人民铁道》报曾两次停刊,年夏我由太原铁路分局调入《人民铁道》报筹备试刊,年1月1日复刊。

我当时负责广州、上海、北京、太原、呼和浩特5个铁路局的新闻收集和报道工作。我们只有2名摄影记者,但全国有很多重要的铁路新闻线索需要报道,所以有的新闻要依靠地方铁路报纸的记者采访供稿。我学过美术,所以还兼做一些美术编辑的工作。印刷厂用的是国产印刷机,只能印黑色,没有彩色的,见报的黑白照片常常模糊不清,影纹没有层次,很难愉悦地观赏。在发行工作交邮局前,编辑和记者要到其他报纸印刷厂(最初《人民铁道》报是在《解放军报》印刷厂印刷)值夜班,包装印好的报纸装车发送。

年,太原铁路局文化宫的学员们制作电影放映前用的幻灯片。(《喜上眉梢》)

年,二七机车车辆厂检修车间的工人们谈笑风生:“我们的事上了报。”

年,铁路职工在太铁俱乐部表演歌舞。(《咱们工人有力量》)

记者:听说您在《人民铁道》报有一次不平凡的抗洪抢险摄影经历,请您讲讲。

张谊:那是年,在那场水患中我差点把命搭上!那年夏天,川北、陕南发生了严重的洪灾,宝成、宝天两条铁路干线被冲断。我跟同事们迅速赶往抗洪抢险现场采访。

一天早晨,在距抢险工地约5公里的宿营点,我本应与施工人员一同乘机动平板车前往现场,但因车上人多不便上去,只能步行前往。不料,这辆车在隧道里遇到障碍翻了车,车上的10余人受伤,抓斗挖掘机司机朱万成被撞成重伤,医院后抢救无效牺牲。如果当时我在此车上,轻有伤、重则亡,可谓与死神擦肩而过。当时咆哮的嘉陵江水随时都有冲垮路基、桥隧的可能,在此情景下,脚踩稀泥采访,其险情可想而知!

宝成线上百米的钢轨被滔滔江水扭成“麻花”,铁路职工在江中用撬棍、钢绳打捞钢轨和轨枕,全然不顾腿脚被乱石刺破、被蚂蟥叮咬。看到这些场景,我深受感动,我必须记录下抢险的惊险时刻,必须拍下他们勇猛顽强的抗洪精神!水灾现场,大型器械运不进去,维修作业全靠体力和双手,电线网上的架线工人像飞人一样冒险在离地面30米左右的撑杆上手工作业,危险时刻存在着。那张江中打捞轨枕的照片就是我跳入江中,站在没膝深的江水中抓拍到的。

修复铁路的过程中,铁路工人要带着铺板和行李,负重50多公斤,徒步七八公里,往返于施工点和抢险地点,途中要经过悬空90米的“铁索吊桥”。吊桥桥身不停晃动,桥下波涛轰鸣,桥上的人稍有不慎,就有掉入嘉陵江的危险。当时我拍的抢险职工默默负重“险过铁索吊桥”的照片,曾被全国多家报刊采用。

当时自来水管都被冲毁了,我们只能饮用混着泥石流和杂物的江水。经人工澄清后的江水还是达不到饮用标准,很快,我的肠胃就有了反应,得了痢疾。灾区缺医少药,疾病折磨让我痛苦不堪,但我还是坚持完成了任务。

记者:您在新闻纪实摄影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关于新闻摄影的经验吗?您认为怎样的照片才算是好的新闻摄影作品?

张谊:一幅好的新闻照片,首先是新闻,而不是旧闻,是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其次,照片的主题思想是鲜明的,要表达记者的客观态度,不能有偏私。第三,照片要生动,打动观众、感染观众、引起共鸣。第四,拍摄技巧要娴熟,曝光要准确,表现影纹要细腻、层次分明;非主题部分要虚幻模糊。第五,是真实反映客观事实的原创作品。第六,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传播真善美。此外,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或注释对照片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文字表述精准简练,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创造深远的意境,这是对照片必不可少的补充。摄影记者除应具备一定的摄影理论水平之外,还应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品质。所以,新闻摄影记者要多读书(特别是我国的和世界的文学名著),时刻关心各类媒体报道的国内外大事,使自己的视野开阔,思路宽广。

铁路系统的年轻记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调查研究一线铁路职工在想什么,他们最关心什么,这样才能拍出接地气的作品,作品才能够真正打动人,才能具备新闻价值。

年,太原铁路分局职工业余文艺演出队在北同蒲铁路唐林岗站演出。(《送戏到小站》)

20世纪70年代,二七机车车辆厂的工人在业余技校课堂上学习制图。

《小小春运宣传员》石家庄火车站,年

张谊,年出生于河北省正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年考入北平华北大学美术系学习,毕业后进入铁道部太原铁路局工会工作,后调入科学技术研究所。年至年,任人民铁道报社摄影记者、综合编辑室主任。

作品在《人民铁道》报上刊载,并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人民画报》及世界语版的《中国报道》等媒体上发表。多次帮助基层单位举办摄影通讯员培训班。被中国铁路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颁发全国铁路摄影工作全国摄影作品展览特别奖。

内容节选自

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

(第二卷)

主编:高琴

执行主编:高扬

开本:16开

版次:年3月第1版

定价:.00元

购书方式:

1、保存下图至手机相册,

2、打开手机天猫扫一扫,

3、选择该图片,即可购买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yx/115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