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4-19 14:20:36   点击数:

五六十年代齐聚在省报旗下的漫画家们

发布时间:2021-4-19 14:20:36   点击数:
QQ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a-cd.net/fengshang/xinchao/1858.html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日报上漫画、插图、图片多。报史记载:美术工作丰富了报纸版面,受到广大读者和省委领导的好评。报史还记载: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在一次大会上批评说,漫画多是好事,但是太多了人们就会怀疑:你是山西日报呀,还是山西画报?

报史毕竟不可能记载的那么详尽,比如那些画漫画的画家们,就难以入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省城的许多漫画家和山西日报走得很近,究其原因:一是山西日报为漫画家们提供了大量的版面,二是山西日报成立的漫画研究组,吸纳了省城的所有漫画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山西日报从海子边搬到新社址双塔寺街后,编采人员兴高采烈地搬进了新的编辑部大楼,美术组被分配在大楼西边四层北面的一个大办公室里,窗明几净,靠北窗排开一溜办公桌,从东到西依次是山西日报编委、总编室副主任、美术组长张柯南,编辑俞洁(女插图画家)、编辑张凤仙(女插图画家)、图片编辑赵仰山(摄影家)。漫画家石兵调来后,坐在靠北最后一张桌子。后来又增加耿忠、黄允中等编辑。年美术组又调来画家药恒。因为生长在报社大院,我从小就认识这些美术组的长辈,有些是近在楼上楼下常常见面的邻居,有些是同班同学的父母。

漫画家柯南

漫画家石兵

漫画家耿忠

山西日报美术组部分人员

多年后,我才知道,美术组是个红色画家云集的地方。张柯南是抗日根据地培养起来的漫画家,他年入党,先是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书画队当队长,兼任《战线画报》编辑,年,他开始漫画创作,用手中的画笔和日寇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做着战斗。抗日战争爆发后,被闻一多先生称为“擂鼓诗人”的田间,创作的一首著名的抗战诗曾流传全国,那就是诗人田间为张柯南的一幅漫画题的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据说如今,在河北狼牙山下的一个村庄里,还保存着柯南的这幅抗战壁画,上面画着一个日本兵用刺刀捅向倒在地上的中国人,画上题着田间的那首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奴隶!石兵原名田作良,说着满口大同话,年参加革命,抗大毕业,13级干部。耿忠年参加新四军,从北京解放军画报下来,俞洁是杭州美院毕业的科班生,张凤仙年建国前参加革命,是师范毕业生。药恒年参加革命,曾在太行新华日报工作,年柯南调到山西大学当艺术系主任后,药恒继任报社编委、美术摄影部主任、省美协副主席。

成立漫画研究组是从北京调回山西工作的省文联领导苏光的主意。我对苏光的印象就是他的那幅著名的油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画的是毛泽东主席与晋绥日报部分编辑人员谈话时的情景。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画家苏光找到张柯南商量,要把省城的画漫画的人收拢在一块,成立一个漫画群众组织,由于山西日报是阵地,所以定名为“山西日报漫画研究组”,组长苏光,副组长张柯南,组员有赵梅生(原太原十四中老师)、王步超(原太原市回民小学教师,后任太原日报美编)、王纯人(原太原郊区报编辑)、许福初(原太原重机厂小报)、和维垣(学生)、李满仓(太铁)、陶富海(原省建公司)、黄允中(原太原五中美术老师,后任山西农民报美编)、邓明阁(原九一小学)、祝焘(原大众机械厂)、王定(原市公安局,后任太原日报美编)、王健(原太原三中)、赵国荃(原晋北师范)、李济源(笔名李里)、田作良(笔名石兵)、张连瑞(原太原市五一路小学)、山西农民报美编冀家瑛、王大斌、报社时事部耿忠、报社美术组俞洁、张凤仙、廉振华(原《太原文艺》编辑,后调入山西日报)等人。漫画研究组每两周的星期六下午,在山西日报美术组集体活动。

画家俞洁、凤仙

漫画家苏光作品集

苏光作品

柯南作品集

石兵画册首发式

那时候,山西日报是全国的红旗报,报社编委会要求每天的四个版面上都要有图片、漫画或插图。幼小的我翻看报纸都是挑着漫画、插图、图片看,可以说,我和报社的许多孩子就是看着这些插图、漫画、图片长大的。那时候,文字记者的名字我们记不住,而柯南、石兵、耿忠、黄允中、俞洁、凤仙、药恒等漫画家的名字早已烂熟于心。

那时候,漫画的主要内容是时事政治,漫画家们都是紧跟形势,图解政治,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或是反右斗争,或是讥讽美帝、老蒋的,或是歌颂大跃进大炼钢铁的,或是农业方面的。有张漫画叫“异曲同工”,画的是右派分子和蒋介石一明一暗唱着一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曲子,作者是漫画家陶富海。漫画家是以讽刺为武器的,可是有时这个武器反过来却伤了漫画家。漫画研究组成立后,先后有几名漫画家被打成右派。山西农民报编辑冀家瑛在山西农民报发了一幅四格漫画,题目是“春眠不觉晓”,借用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四句,讽刺当时某些人民公社不爱护农机的事,结果被说成是诬蔑人民公社被定成了右派。漫画研究组开会时,柯南嘱咐大家今后一定要注意。后来赵梅生、王大斌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被稀里糊涂打成右派。苏光无奈地在会上说:“我们漫画工作者是以讽刺为武器的,这件事就是对我们本身的讽刺.”在当时那种形势下,苏光只能那样说。

漫画研究组经常进行学术探讨。关于漫画创作,苏光曾说,第一个画出来的人是天才,第二个照着画的人是地才,第三个还画的人是蠢才。柯南说,漫画贵在点子,有好点子才有好画。

石兵作品

年,各行各业都在开展大跃进,北京的漫画工作者首先向全国漫画界发起了挑战,要来个漫画大跃进,派漫画家王乐天来太原送挑战书。山西日报漫画研究组立即召开全体人员会议,每个漫画家都表了决心,表示应战,并且每人还报了漫画数字,漫画家石兵报的最多,全年要完成篇漫画。全组总数达到上千篇。漫画组要求,作品必须是以发表数字才能算数,主要阵地是山西日报和太原日报,其它报刊发表也算数。所以,那一时期山西日报的漫画特别多。柯南、石兵、耿忠、黄允中的名字似乎在报纸上出现的最多。我记得在山西日报的一次联欢会上,漫画家耿忠演出活报剧,戴了一个高鼻子道具,扮成一名美国鬼子登上舞台,顿时引起全场哄堂大笑。山西日报的漫画影响了一代读者,也影响到了报人的后代。进入六十年代,报社的许多孩子的涂鸦之作都是漫画人物,墙上、门上、马路上到处留下孩子们的稚嫩的漫画之作。我记得自己经常随手在作业本上画个美国鬼子戴钢盔的大鼻子形象,或者画个杜鲁门的形象,或者画个别的人物,而这一习惯竟然保持了若干年,现在翻开自己的大学笔记本,还能看到当年的涂鸦之作。我的大哥比我画得好,他的作品经常被同学传阅。可惜后来遇到文革,他的画家梦破灭了。文革前读小学,老师经常拿出我的同班同学、耿忠的儿子耿丹青和黄允中的儿子黄为的作品让大家欣赏,也让我心中充满了羡慕。那时候,报人子弟似乎认为画画比写文章更有趣。直到年文革开始,报纸的漫画作品才少了下来。张凤仙除了画报纸插图,还创造了一种美术字。那时,报纸的标题字远没有现在这样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多数标题字体全靠美术编辑撰写。凤仙就写出一种胖瘦大小适中、间架结构合理的美术字体,被报社领导一眼看中。全国独一无二的“凤仙体”在报纸上出现后,给报纸增色不少,立即在同行中引起震动。有些省市报社千里迢迢跑来购买,愿出大价钱,而报社就是不忍割爱。

苏光作品

漫画家的命途多舛。年,文革开始,我记得山西日报出现的第一批大字报就是批判画家石兵、耿忠和王大斌的,这三个人被称为山西日报的“三家村”。第一个文革展览就是在宿舍大院搞得破四旧展览,就是把从石兵、耿忠等画家家里抄来的古董、戏装、字画等,摆在了原来的幼儿园的大房子里,让大家观看。这时我才知道耿忠是个右派出身,就连在我眼里可亲可敬的邻居张凤仙阿姨,大字报上也揭露说是当年参加过三青团,后来看见她天天和走资派在一起打扫大院卫生。凤仙阿姨有许多故事,我是后来才知道的。她因为历史上的一点问题,即年少时误入国民党的三青团,被从19级降为24级,直到退休也没恢复到原级别,但她从没发过牢骚。张凤仙一生勤勤恳恳,埋头工作,任劳任怨,有病也从不休息。年全国妇联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年她退休时,凡是单位购置的美术用具,一件不留,全部上缴给了单位。返聘回来后,领导让她重新购置,她坚决不肯,一直拿着自己的一套用具坚持工作。等许多和她一样条件的人评上副高职称多年后,她才试探着打问自己够不够格。等到职称的“红本本”到手,她的生命已到了最后时刻,63岁时,她被拖延耽误的胃病夺去了生命。按说美术工作者喜欢穿衣打扮,对美的追求异于常人,但是张凤仙去世后,家里人为她挑选寿衣,衣柜里却找不到一件新衣服,只好找了一身她平常喜欢穿的旧衣服。临终前,她留下遗言:葬礼不贴讣告,不搞遗体告别,悄悄地来,悄悄的走。不知道什么原因,张凤仙一生都没入党。

文革期间,画家石兵被下放到大同,因为我家也下放到了大同,他经常到我父母的家里走动,所以我对他印象很深。后来他当过大同市美协主席、大同市政协副主席、山西省美术院名誉院长等职。调回省二轻厅后,担任了省政协常委。石兵从事美术创作60年,创作了大量的漫画、连环画、国画作品。年9月,中央电视台在《九州方圆》节目中,以《纵横丹青50年》为题,介绍了石兵的艺术生涯及其戏剧人物画。年5月,石兵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年,石兵去世后,他女儿田枚主编了纪念文集《记忆石兵》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夫人李祝青根据石兵生前的愿望,将其艺术作品及遗物整理出来,慷慨捐赠给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以此回报家乡对石兵的养育之恩。云冈石窟研究院在云冈修建了石兵美术馆,为云冈石窟景区增添了一道新的文化亮点。柯南从山西大学调入省人民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室主任、省美协副主席。去世前一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华君武提名的《柯南作品集》。药恒后来调入省文联,担任省美协副主席多年。

五十年代石兵在云冈写生

大同云冈石兵美术馆

部分作品

石兵的抗大毕业证

耿忠去世多年后,我才从老报人和他的孩子的嘴里了解到耿忠的身世。耿忠早年参加新四军南洋学生队,和陈毅的夫人张茜在一起,从事文书工作。后来随陈毅进了上海,成为上海军管会文化系统的接收大员。建国后耿忠调入解放军画报社从事美术工作。授得军衔不低,因为耿忠对军衔制提了些意见,结果被打成右派,但解放军画报社对他做了从轻处理:开除党籍、军籍,下放地方党报工作,耿忠从此到了山西日报社,文革前耿忠的漫画作品很多,结果在文革运动中成为山西日报社最早的靶子,耿忠曾服安眠药自杀未遂。我曾经在耿忠家里见过他的个人影集。他年轻时帅气、英俊、十足一个文艺范儿。可是在文革期间和文革之后,耿忠留给我的印象却是:才60岁出头的他走路低着头,躬着腰,拄着拐,在路上蹒蹒跚跚,慢慢挪动着身体,简直和文革前判若两人。有一天,报社大院的人突然发现,弯腰驼背的耿忠居然穿了一身崭新的有领章红五星的军装。没几天,解放军画报社把他接到北京,当面向他宣布了平反决定:当年的右派结论是错误的,恢复耿忠的军籍、党籍和工作,补发工资。宣布平反后,耿忠在京和老战友连连聚会,因为情绪激动耿忠突发脑溢血,被急送到医院,从此卧床不起,直到逝世,享年66岁。多年后,耿忠的儿子耿丹青和我说“唉,我爸爸是新时代的范进中举”。如今,当年美术组的编辑只有画家黄允中、俞洁夫妻健在,我多次见到风度翩翩的黄允中戴着贝雷帽,被人用轮椅推着出来晒太阳。漫画组的牵头人苏光、柯南、药恒已谢世多年,其他报社之外的漫画家谁健在,我就不知晓了。虽说漫画家们命运各异,但在那个年代,每个人都经受了不同的磨难。

耿忠在解放军画报社

那代画家已经渐渐走远了,他们早期留存的作品无疑具有一些局限性,但毕竟用艺术形式记录了那段历史,讴歌了人民群众,鞭挞了敌对势力,教化了一代人。我的短文仅仅是想在正史之外,为这些漫画家留下一点痕迹,顺便表达对那代画家们的一个永久的纪念和敬意。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邓小平、胡耀邦为什么会来山西视察这座农村小水电站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峪道河

一篇为胡富国鸣不平的旧评报文章

那水那坝那人——黄河天桥水电站的由来和建设

省委书记陶鲁笳与山西日报

我眼中的吕日周

47年前的那场山西省直干部下放潮

梨园行外忆寒声

山西的老漫画家张柯南

这个山西人曾做过两位领袖的秘书,被誉为党内笔杆子

纵横雁北、活埋父亲、降日又反日:民国十大巨匪之乔日成

我与网球的故事

庞利民十年磨一剑著《晋商与徽商》

太原绿茵场上的快乐足球

一个右派和他的影星女儿

山西那些渐行渐远的列车发电站

被周总理在全国人大会上严厉批评的太原“工程”

一位战地记者记录的彭老总在太原前线

王生明——年龄最小的八路军战士

我眼中的独眼将军张广有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峪道河

山西历史上的两座红色电厂

从一家灯火到太原电灯公司

是什么在揪人心扉——与刘胡兰妹妹刘爱兰的心灵对话

康小明:墓地随想

苦难成甜:文革前后山西日报“编委楼”纪事

两位混血美女与一座城市和一个家族的网球运动史

康小明:我眼中的城市雕塑

康小明:按摩师马义的蝼蚁生活

家在太原

康小明:双塔寺街的变迁

战火硝烟中的解放和接管太原——忆太原首任警备区司令员罗贵波将军

康小明:小人物的大手笔

康小明:柔情的保民,黄河岸边的保德汉子

康小明:异人郑喜桂

康小明:母亲对保德家乡的回忆

康小明:他一生只说真话——怀念我的父亲康溥泉

康小明:铁姑娘春秋

康小明:编委楼里的编委们

康小明:那座山,那个人

康小明:尴尬人生

康小明:荷塘月色中的闰儿走了,只留下远去的背影

康小明:高高竖立在恒山火烧岭上的丰碑

康小明:神头泉边,逝去的电力城

康小明:一位知青和一个山西村庄的故事

康小明:文革期间随父母下放大同的旧事

康小明:我在五中“闹革命”

康小明:一座机关大院和大寨在历史漩涡中的碰撞

康小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yx/11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