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4 11:16:01   点击数:

民族主义主导全球化是个悖论

发布时间:2021-10-4 11:16:01   点击数:
北京看皮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0/8833163.html

本篇文章共字,预计阅读需21分钟

前面几篇文章,介绍了尼迪克特·安德森最重要的思想:民族这个概念是民族主义的想象之物。

笔者介绍了对安德森产生重要影响的本雅明,来试图说明民族这个想象之物的内在逻辑。

这一期,咱们聊一聊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散布的过程。

第一波浪潮在南美,由拿破仑引起

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泛滥,以前大家都认为这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安德森认为不对: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不仅比这个要早,而且它首先并不是出现在欧洲,而是出现在南美洲。

在十八世纪后半叶,西班牙在欧洲已经沦为二流国家。相比于它的自身实力,南美殖民地实在是太大了。这个中央孱弱、地方坐大的局面,引发了西班牙王室强烈的不安。西班牙王室想到的办法就是加强对殖民地的掠夺。

比如到了18世纪末,墨西哥每年向西班牙王室纳贡额达到万比索。西班牙王室仅把其中的万交给了墨西哥殖民政府用于地方行政开支,而把万揣进了自己的腰包。

△美洲西班牙领地

那么西班牙王室从人家墨西哥身上赚了这么多钱,是不是得对人家好点儿啊?恰恰相反,西班牙王室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威,反而变本加厉地全力打压和歧视在南美出生的西班牙裔,宣称他们是二等西班牙人。

各殖民地的总督几乎全部从西班牙本土派出。在墨西哥出生的西班牙裔,能升到高级官职的少之又少。

那在墨西哥混不出名堂,去西班牙本土发展行不行呢?西班牙政府说:别来,你们别来本土污染我们。

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后裔就说:我祖爷爷那辈移民墨西哥,我是纯种白人,你凭啥歧视我?

当时的西班牙政府说:你敢说你们家没用过印第安奶妈,没用过黑人奶妈?劣等民族的坏品质能够通过乳汁传染你不知道吗?

△西班牙征服美洲

因此,南美移民和他们的后代,上升通道就被堵死了。不光总督当不上,墨西哥全境,本地出生的主教只有一位,其他主教全都来自母国西班牙。

如果西班牙像“无敌舰队”时期强大,连英国都敢打,歧视殖民地就歧视吧,打不过就忍了。

问题是此时的西班牙王国又是个草包,被拿破仑打了个七零八落,还端个臭架子歧视我们,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呢?

这么着,在西班牙各种花式作死下,墨西哥的西班牙裔开始声称自己是美洲人、秘鲁的西班牙裔移民后代开始声称自己是秘鲁人。

△曾经强大的西班牙军队

同样的原因,年12月1日拿破仑的军队占领里斯本,葡萄牙王室也被拿破仑打到了南美,葡萄牙在南美洲的领地是巴西。在拿破仑兵败后,欧洲各国王室纷纷回国回复统治。

葡萄牙国王若昂六世为了稳定巴西这块“肥肉”,将王太子佩德罗留在了巴西。谁知若昂六世前脚回到马德里,太子后脚就在巴西宣布“成立巴西帝国”,自己就任“巴西帝国皇帝佩德罗一世”。

△巴西帝国LOGO和领土

为了稳固对于新兴的巴西帝国的统治,佩德罗一世皇帝开始在当地推行“巴西民族”这个概念。试图将欧洲移民,土著部落,黑奴后裔捏在一起。

和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一样,他成功地放出了“巨狼芬里尔”,吞噬了自己。

佩德罗一世皇帝活了36岁英年早逝,年7月18日,他的儿子,只有14岁的佩德罗二世正式登基,冲龄践祚开始执政。

△若昂六世、佩德罗一世、佩德罗二世

50年后的年,已经存在了67年的“巴西民族”驱逐了西班牙裔皇室,建立共和国。开始了持续至今的混乱政局。

南美是这样,北美也差不多。

美国建国前,只有13块殖民地,加在一起都没有委内瑞拉大,穷得叮当响,种出来的粮食勉强够自己吃,大英帝国打心眼儿里就没看得起它。

所以,北美殖民地请求在下议会拥有席位时,就被断然拒绝了。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大英帝国不拿殖民地的精英当回事儿,这也是个重要原因。

△英属北美13块领地

美洲殖民地率先兴起民族主义浪潮的第二个原因,安德森说是:报纸。

当时没有电报,所以美洲各殖民地办的报纸必然是以本地新闻为主。而这些本地新闻,就很容易让殖民地的移民产生集体认同。

母国这么一歧视,就翻脸了。年美国造反成功后,南边西班牙的各殖民地也大受鼓舞,没多久就成立了18个共和国。

这是第一波民族主义浪潮。

民族主义的第二波浪潮,发生在欧洲

美国打赢独立战争之后,民族国家、共和政治体制、公民权、国旗和国歌,这些新鲜东西对欧洲的帝国、封建制度、世袭贵族和臣民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把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作个对比就不难看出,欧洲从美洲那里得到了多少启发。

但是,这股反封建、反专制的政治运动,是怎么转化成了民族主义浪潮的呢?安德森在这里又再次强调了印刷机的力量。

方言被书面化之后,古老的盖尔语被挤出了爱尔兰、加泰罗尼亚语沦为边陲语言,而在法国,布列塔尼语几乎不再有人使用了。

就这样,到了19世纪中叶,语言的范围与国家的疆域就形成了比较高的重合性。这是民族国家概念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一国之内实现了“书同文、话同音”之后,精英阶层对底层民众的动员能力,就大大提高了。

安德森说:知识精英必须邀请群众进入历史中来,而这个邀请卡必须要用他们看得懂的语言来写才行。

方言的书面语化之后还产生了另一个结果,就是高等教育的改变。以前,欧洲各大学里只有一种语言,就是拉丁语。

△拉丁语文献

可是到了19世纪初,大学里也开始用民族语言授课。这就让年轻、爱激动的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冲动。

英国著名左翼政治家霍布斯鲍姆就说:“学校和大学的进展是衡量民族主义的尺度,尤其是大学生,是民族主义最有意识的斗士。”年轻教师和学生,当仁不让地成为民族主义运动的吹鼓手和急先锋。

第三波浪潮“官方民族主义”

而第三波浪潮,就是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率先改变了延续千年“贵族统治”游戏规则,借用民族主义的力量动员底层民众上战场。

安德森把这个阶段称之为:官方民族主义。

以前文章笔者已经把这个官方民族主义作为主线,介绍了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兴起,直到拿破仑二世。

从中不难看出,民族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兴起,给各帝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如果不跟上这股潮流,则战争动员能力就跟不上,最终惨遭毁灭,比如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王朝。

可是搞得过了头呢,统治者又会被民族主义反噬,比如法国波拿巴王朝的拿破仑三世和德国霍亨索伦王朝的威廉二世。可以说,帝国一旦感染了民族主义这个病毒,就在劫难逃。

△骑在马上的威廉二世

在《想象的共同体》书中,安德森举了一个叫帕尔的印度精英的例子。帕尔从小被送到英国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比英国人还英国人。

但是没用,他是个印度人,不可能被英国政府雇佣,就像当年西班牙政府歧视他们的南美移民一样。可是帕尔回到印度,他的同胞却认为他背叛了自己的民族之根,是社会和道德双重意义上的贱民。

在帝国时代,这本来并不会成为问题,但是民族主义兴起之后,帕尔既不被英国接受,又成了自己家乡土地上的异乡人。

就像印度人被英国化一样,在同一时期,斯洛伐克人在被马扎尔人化,朝鲜人在被日本化。而被同化成功的斯洛伐克人和朝鲜人,遭遇却和帕尔一样。

△印度白领(完全不像印度人)

帕尔的遭遇揭示了一个问题,就是帝国模式是兼容多民族统治的,而民族国家却不能兼容。经过一战和二战,人类社会付出了史无前例的惨痛代价,终于完成了从帝国向民族国家的模式切换。

全球化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安德森的观点,就是以印尼与泰国作为对照,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被殖民程度深的国家和地区,民族主义情绪就高涨,形成民族身份认同。

用安德森的话说:完成民族身份的想象就更加容易。

安德森的这本书,也引发了我们这样的思考,就是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由民族国家构成的世界像一群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之间是有生殖隔离的。这种隔离未必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因为它也可能为这个世界提供了丰富的层级和多样性。

全球化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度怎么拿捏,安德森并没有在书中给出一个方案。即使年他老人家驾鹤西游,也没给出可行性建议。

在这个认知框架前提下,全球化、民族主义、强大,这就构成了“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在社会学中的映射。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本来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理论,内容就不展开了,大概意思就是:三个重要条件共存的时候,最多只能同时满足其中两个,绝不可能同时达到满足三个条件。

可以理解为“悖论”的进化版,因为悖论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基本条件。

说回“社会学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如果想在全球化前提下强大,就需要所有参与者,互相之间的充分信任;如果需要民族强大,必须有“他者”作为对手;

如果想在民族主义基础上完成全球化,任何民族就不能强大于其他民族。

到目前为止,以人类现有智慧,这个问题会在很长的时间里困扰着我们所有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yx/12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