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xx周年的事件一直是出卷人心中的当红炸子鸡,出现在考卷上的概率也高于其他知识点。
今天,真经就替大家整理好了32个以“0、1”结尾的重量级的名词解释进行复盘。
我们今天先从新闻史开始。大家一定要拿好小本本记下来哦!
01
中国新闻史
「察世俗每日统计传」
由英国传数士米怜和马礼逊于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年终刊。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揭开了中国新闻发展史的第一页。它纯粹是一份宗教性质的中文报刊,办报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发表了我国报刊史上最早的新闻图画。宣传上采用“附会儒学”的策略,采用雕版印刷,形状像中国线装书。该刊具有侵华本质,但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对开阔国人眼界有积极意义。在新闻观念和业务方面对中国报刊的发展更为直接。
「北华捷报」
年8月3日在上海创刊,英文周刊,每星期六出版,揭开上海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该报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并担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谈刊初创时内容大多是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在政治上,《北华捷报》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上,其新闻,言论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太平天国期间,该报对太平军与上海小刀会起义持反对态度。后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地位下降,年12月终刊。
「民报」
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是大型时事政论月刊。胡汉民、章太炎。陶成章,汪精卫曾任主编。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发刊词时,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作为《民报》办刊宗旨。
该报宣传内容为:一是宣传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二是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三是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该报一创刊就发起与《新民丛报》的论战,为时一年半,以《民报》大胜告终,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还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该报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员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欢迎,同时也遭到清政府、日本政府的忌恨。于年2月终刊。《民报》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报刊进入了大发展的新阶段。
「劳动界」
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是中共创办的第一份通俗工入读物,也是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人刊物。由新青年社发行,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陈独秀、李汉俊负责编辑。该刊物以“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为宗旨,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想主义的基本理论。还大力报道国内外工人运动的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工人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鼓动工人组织起来为改变受压迫的地位而斗争。年1月23日,《劳动界》被军阀政府以“煽惑劳工、主张过激”的罪名查禁,共出24期。[《劳动界》等报刊的出版,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已经开始和工人运动结合,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事工人运动的良好开端。
「劳动者」
年11月在北京创刊,周刊,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主要编辑人有邓中夏、罗章龙等,每期销数达份。该刊着重反映工人受压迫的悲惨生活,并发表评论以指导工人正确斗争的方法和途径。该刊于年12月5日出至第5期后被查禁,后又改名《仁声》继续出版几个月。
「劳动音」
年10月3日在广州创刊,周刊,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创办,曾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由于无政府主义者对刊物编辑的影响,该刊也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的倾向。年1月2日停刊,共出8期。
「红色中华通讯社」
简称红中社,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诞生,以CSR的呼号对外发布新闻。它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办,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办的通讯社,直诞生之日起,发挥着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耳目喉舌作用,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
了重要贡献。该社主要业务是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及塔斯社英文广播,编译刻印供有关领导参考的《无线电材料》(后改为《每日电讯》),同时还利用中央机要电台和军委电台每日对外播放新闻数条。年12月11月在江西瑞金创办《红色中华》报。年红军长征开始后随军转移,停止新闻广播和对外发稿,年在瓦窑堡重新恢复新闻广播业务,于年1月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红色中华」
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由红中社编辑出版。铅印,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年2月4日第50期起改为中央苏区党政、工、青中央机关的共同机关报。主要宣传内容为:(1)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宣传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2)协助党和苏维埃政权进行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3)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罪行,宣传中共的抗日救亡主张。该报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而深受读者欢迎,在根据地产生巨大影响。但也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而宣传过一些错误主张。年于延安改名为《新中华报》。
「红星」
中国工农红军军委机关报,军委政治局主办,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后由邓小平主编。该报宣传使命是“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线、文化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的决议,完成使红军成为铁军的任务“。内容上,除社论、要闻、专电、国际时事外,还先后设有十多个固定专栏,发挥其提供新闻信息、进行整治思想教育、指导工作、批判监督及文化娱乐等多种职能。风格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注重插图的运用。虽然编辑人员少,通讯员队伍却很庞大,许多通讯员一边在战场战斗,一边为报纸写稿、该报至年时每期发行量的份,长征期间继续出版,年8月3日后终刊。
「解放日报」
年5月16日在陕北延安创刊,博古为第一任社长,杨松任第一任总编辑。它是延安《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成的大型日报。是革
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重视,经常指导该报工作,并为它撰写和修改重要的社评、评论、新闻和文章。
苏德战争爆发时,该报以大量篇幅进行报道,同时发表评论,对国际形势作出科学分析,但也造成过多刊载国际新闻、脱离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际的不良倾向。建国后成为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出版的一份日报,发行至今。年4月1日,《解放日报》实行改版,改革目的是使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改版后以抗日民族根据地的新闻报道为主,密切联系群众和实际工作,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版面也焕然一新。该报还积极实践毛泽东提出的“全党办报”方针,该报还发表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如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02
中国新闻史人物
「史量才」
名家修,江苏南京人,杰出的商人、教育家和报业巨子,上个世纪初中国最出色的报业经营者,作为上海的报业大王,史量才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年任《时报》主笔。从年接办《申报》后,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大革命失败后,在史量才主持下的《申报》上也出现“共匪”一类字眼。史量才构想发展其事业,甚至走上英美报业托拉斯之路。却遭到强烈抵制,使其报业托拉斯计划流产。史量才时期的《申报》实行“经济独立”“无偏无倚”的办报方针,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九一八事变后转向抗日民主的立场,发展达到高峰,成为上海报业的领袖。年11月13日为国民党特务所杀害。
「戈公振」
名绍发,字春霆,我国三十年代著各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他曾经在上海《时报》工作近15年,编译成《新闻学撮要》一书,受新闻界欢迎。年其代表作《中国报学史》出版,首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对后世新闻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热心于新闻教育工作,从年起,先后在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厦大学、复旦大学等校讲授新闻学和中国报学史。戈公振对中国新闻事业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第一次确立了报学史的研究是一门学问。
「徐宝璜」
我国早期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留学,学习经济和新闻学,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晨报》编辑。年,他和北大校长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被推选为副会长、新闻学导师和会刊《新闻周刊》的编辑主任,定期为会员讲授新闻学基本知识,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年起,先后在北京民国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任教,主讲新闻经济方面的课程,年6月1日在北平病逝。徐宝琐的主要贡献有,其所著的《新闻学》是中国学者所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学界泰斗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其为“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张季鸾」
新记《大公报》创办者之一,首任总编辑,民国时期最具声望的报人,以“新闻评论”闻名于世,被称为“一代报人”。一生中曾参与编排、创办过多种报刊。年官费留学日本,回国后担任《民立报》记者,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而其最辉煌时期当属年至年逝世前主持《大公报》这一阶段。他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总主笔,提出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他的办报思想和办报实践推动了中国报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了中国报业的品格。
「汉斯·希伯」
德国籍反法西斯著名作家,记者,曾任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年至年间大革命时期第一次来到中国,并在上海《中国周刊》等报刊撰稿。年和《大美晚报》编辑一起建立上海第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组”,并用“亚细亚人”为笔名,在美国《太平洋杂志》等报刊上发表关于远东和中国问题的报道、评论。他积极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除发表《中国正越战越强》等长篇政论外,还筹募医药用品冒险送给新四军,是第一个拿起枪杆子保卫中华民族的欧洲人。年春在延安采访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年初采访周恩来、叶挺。年10月30日,汉斯·
希伯所在的部队遭遇日本侵略军,在激战中壮烈牺牲。
「成舍我」
中国著名报人,是我国报业史上第一个独立办三个报的报人。原名成勋,后名成平,舍我为其笔名。从年他为安庆《民岩报》撰稿,到年在台北创办《台湾立报》,直至年去世,从事新闻业近77年,一生参与创办媒体、刊物近20家,直接创办12家,遭遇挫折无数,也是个人力量从事新闻教育事业最长、影响重大的
新闻教育家。年起,先后创办世界报系《世界晚报》(北京),《世界日报》,《世界画报》,还创办了新型小报《民生报》(南京),《立报》(上海)等,在新闻界影响强烈,当时因为报社立场公正不阿、言论公正,加上消息灵通正确,不畏强权暴力,完全做到民众喉舌之功能,所以民众都非常喜爱和支持,报纸销路极佳。提出了当时更为先进的新闻思想——新闻大众化,十分注重报纸的内容,坚持内容第一,新闻第二。
03
外国新闻史
「约翰·古登堡合铜金活字」
德国人约翰·古登堡是一名工匠,在年首创合铜金活字,并形成活版印刷工艺。
其印刷方式与前的人工手抄新闻截然不同,不仅使用铜模铸造出合金材料的活字,并且形成了由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和印刷还字等步骤组成的活字印刷工艺。同时,还制造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加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
古登堡西式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印刷可以大量而迅速复制信息,并向广大受众传播,深刻影响了人类精神文化生活。
「星法院」
年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
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
年玛丽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独立为皇家出版法院(即“星法院”),完全为封建王朝压制言论服务,以加强对出版活动的管理。
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出版法庭命令”,即著名的“星法院法令”,在颁布后的54年间星法庭成为英国出版自由的最大桎梏。
「星法院、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被废除」
克伦威尔专政、查理二世复辟时期都将“星法院法令”作为出版管理的基础。该法令的执行,在伦敦由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在地方由教会和地方长负责。
年,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下,“星法院”和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才被正式取消。这是英国报业第一次获得出版自由。
「《杜歇老爹报》」
又译《杜申老头报》,年由阿贝尔在巴黎创刊。法国大革命时期城市贫民的机关报;巴黎公社时期影响最广、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报名中的杜歇老爹是法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形象,他机智灵活,疾恶如仇。该报紧跟革命形势,重视并大量刊登读者来信,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并主动向公社提出建议。旗帜鲜明,文字通俗,文笔波辣,深受人民欢迎。
「美国第一宪法修正案」
即《人权法案》年批准生效。
“国会将不制定任何法律一一剥夺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法案还规定了个人自由权利,包括宗教信仰、出版言论自由、和平集会和请愿自由等”。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新闻自由法规,作为美国宪法中的补充条款从法律上得到确立,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自殖民地时期开始的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与年法国《人权宣言》第十一条地位相当,被认为是对资产阶级新闻理念、理论及运作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最早的法律文献。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犹如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美国媒体所享有的一切自由追根溯源都来自这条规定。
「《红色共产党人》杂志」
年6月,哈尼创办。
宣传建立民主共和国,采取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
11月该刊连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英译本,并评价它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革命文件。
当局以追查印花税为借口迫害哈尼。杂志改名《人民之友》继续出版至年4月。
「《纽约时报》」
年9月18日由亨利·雷蒙德和他的两位同仁共同创办。
报纸初名《纽约每日时报》,年改名为《纽约时报》雷蒙德将“刊登应该刊登的消息”作为办报方针,力求新闻报道详尽准确,言论调和平稳。南北战争时,《纽约时报》己成为美国著名的日报,对战争报道十分出色。
「路透社」
路透社是英国最早的新闻通讯社,后发展成为国际性通讯社。年,由德国人朱利叶斯·路透在伦敦创办。
年,联结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的海底电缆开始启用,路透将其营业所正式迁往伦敦。最初的工作人员只有路透夫妇两人,他们做的主要是将欧洲大陆传来的金融、商业消息汇缩成“路透社快讯”,向伦敦的银行、公司、交易所、股票商出售;同时向巴黎、柏林、维也纳、阿姆斯特丹等地发布商情信息。
大众化报纸和地方报纸发展起来后,针对大众化报纸信息需求量大的特点,路透开始采集和发布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新闻,向报界供稿。由于路透社提供的报道迅速准确、价格便宜,各报陆续与它签订了订稿合同,就连一向保守自负的《泰晤士报》后来也成为它的订户。取得报界支持后,路透社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且常以时效性强的独家新闻在同行竞争中取胜。
年2月7日,当法奥关系日趋恶化、整个欧洲都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shry/1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