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第三章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第二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2.1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与
《中国日报》的兴起与发展
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东京成立同盟会。
1
《开智录》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兴起,郑贯公、冯樊龙、冯斯栾等人(笔名自立自由自强,人称三自)在日本创办了第一个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报刊。后由《清议报》报馆代印代发。不久《开智录》的革命倾向被保皇党发觉被迫停刊,郑贯公亦被解职。
2
《苏报》/《苏报》案(二章案)
在上海创办,由于经营不善,年卖给陈范。随着陈范由保皇立宪转变为投身革命,《苏报》实际上成了当时革命团体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年章士钊为主笔,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发表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撰写的序言和章士钊的《读革命军》等激进文章。后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称光绪和慈禧为汉族公仇。该报激进的宣传引起清廷的恼怒和嫉恨,勾结上海租界查封《苏报》,逮捕报馆和爱国学社社员。租借拒绝将被逮捕者转交清政府审判,并拒绝清政府判以死刑的要求,最终迫于舆论压力予以轻判。史称《苏报》案。
评价:1.清政府在中国领土上同臣民打官司,却要由租借来审判,屈辱之至。但由租界审判的做法,在客观上保护了革命者的生命。苏报案的结果是革命派的胜利,清政府的失败。2.苏报案的发生,扩大了苏报等革命报刊的社会影响,也促进了革命报刊在国内的大发展。
3
《中国日报》
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办报活动的兴起。孙中山于香港创办。陈少白为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兴中会创办的首份机关报。宣传内容:1宣传反清,揭露清廷腐败、卖国;2宣传资民权思想,要求改变不合理制度;3大量介绍英法资革历史,鼓动人民冲破封建束缚,争取民主自由权利;4表示支持义和团的反帝反封建行动;5与保皇派论战。《中国日报》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被许多革命派报馆继承。同盟会香港分会成立,成为其机关报。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年被查封。
2.2《民报》和《新民丛报》大论战
政变后,康梁等人逃亡日本,期间资产阶级改良派(保皇派)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纸。年后保皇派利用清廷“报禁”放宽,回国办报:《时报》、《大公报》、《东方杂志》等。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民报》创刊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进入成熟阶段。之后与《新民丛报》展开了大论战。
1
《清议报》
政变后保皇派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梁启超在横滨创办。办报宗旨:“专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猛烈抨击慈禧把持朝政,拥护光绪帝复位;大量介绍西方资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化科学知识。此间,梁频繁接触革命党人,思想上受其影响,曾一度在《清议报》上谈民权、资源、破坏、革命,赢得不少读者。康有为获悉后大怒。年末出版第册后遭火灾停刊。
2
《新民丛报》
梁启超于横滨创办。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内容丰富,印刷精美。梁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素质低下,只有通过教育手段来提高国民素质造就“新民”,中国才能富强。为此该报设25个栏目,社科、自然无所不包。年前为适应时代潮流,发表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大受读者欢迎销售达份,在国内外设立97个代销处可谓盛极一时。引起保皇党的不满。后梁表示不再谈革命。从此该报言论柔声缓语,威信日下。
3
《大公报》(这是大公报,后还有同名报纸)
满人英华在天津创办。得天主教资本家、神父、法使馆的支持,自任社长,撰写政论文章。该报政治上倾向君主立宪,却以“敢言”、“替劳苦大众说话”和报风严肃而受到读者欢迎,成为华北地区颇有影响的报纸。年后,英华将报馆卖出。(英华后为台湾辅仁大学校长哦)
4
《时报》(时报)
戊戌政变后保皇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于上海创办。康门弟子任经理和主笔。该报始以执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判顽固派又批判革命派。新闻业务方面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1.将《新民丛报》所创的报章文体“时评”移植于日报,这种应时而发、短小精悍的文体颇受人欢迎;2.率先将一张报纸分为1-4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书页式报纸的痕迹;3.率先采用1-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借加圈点以为识别”使版面编排“务求醒目”4.率先创办报纸周刊,分聘专家负责编辑固定专版。这些业务手段一直沿袭至今。年《时报》盘出。
5
《民报》
创刊标志资革派报刊进入成熟阶段。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创刊。大型月刊,编辑阵容强大。半数以上在国内秘密发行,受国内外同盟会员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报纸的主要宣传内容。报纸因此有了统一明确的宣传宗旨和纲领。
报道内容上:1.向各种错误思潮主动出击,并在斗争中发展;2.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民族,以排满为中心。民权,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民生,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
6
《民报》VS《新民丛报》
一、过程《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扩大革命阵营,主动发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报刊大论战。《民报》第一期发表文章,指名道姓批判康梁主张的君主立宪。新民丛报立即反击,将康梁发表过的鼓吹君主立宪的文章汇编成册,广为散发。《民报》对其观点逐条反驳,论战正式爆发。
二、内容论战主要围绕4个问题:1.是否进行民族革命。《新》认为排满会导致民族仇杀,造成天下大乱,持反对意见。《民》认为满统治者对民族实行压迫,又成为帝国主义傀儡,主张革命。2.是否进行民权革命。《新》认为国民素质低下,只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民》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主张民权革命。3.是否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民生革命)。《新》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实行土地国有对农业生产不利。《民》以事实予以驳斥,认为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能解决民生问题。4.革命是否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新》认为革命会引起社会动乱,导致帝国主义入侵近并瓜分中国。《民》认为革命反清而不排外,不会引起社会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如果不革命,中国才会逐渐衰弱招致瓜分。
三、评价:由于《民》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而获胜。同时,论战中《民》一方由孙中山领导,人数众多;《新》则梁一人,势单力薄。《民》以事实为依据令人信服;《新》局限于推测难以说服读者。通过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不断论战,革命派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许多改良派人士也转变为革命立场。论战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在海外的发展。
2.3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企图依靠颁布新闻法规等手段管制已经失控的新闻事业。这反而为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导致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1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
一、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1.在数量上、舆论上都超过了保皇派。2.革命派报刊在宣传反清的同时,也是策划武装起义的指挥、联络机关。3.沪、武汉、港穗地区是三大办报基地。
二、立宪派报刊的兴起和发展,是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新现象。清廷预备立宪,以康为首的资产阶级立宪派产生,逐步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立宪宣传运动。包括立宪派个人创办报刊(如上海《时事新报》,前身是《舆论时报》,积极鼓吹保皇立宪);及团体创办的机关报刊。
三、清政府官报进一步发展。实行新政后官报创办,以控制新闻舆论、抵制民办报刊的社会影响(《北洋官报》等)。宣布立宪后官报进一步发展,进入官报制度化的阶段。四、新闻业务上得到前所未有发展。由近代报刊进入现代形态的报刊,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
1.内容上,报纸具备了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大要素,并不断改进完善。新闻报道成为主角,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长足发展。评论形式增多,如“社论”、“时论”、“时评”、“编者按”等。文艺副刊发展,如申《自由谈》,新《快活林》。2.形式上,摆脱了书册式、杂志式的痕迹,成为单张报纸。编排上分版分栏,句读加点,使用综合编辑法突出重要新闻。揭开我国报纸版面革新的序幕。
上海地区:
2
于右任
早年撰写文章讥讽朝政抨击时弊,遭通缉而逃往上海。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后回国从事革命办报活动。办有《神州日报》、“竖三民”报。
3
《神州日报》
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于右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上海。该报在有闻必录的掩护下,详细报道了秋瑾烈士遇害的经过和各地武装起义的消息,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披露列强觊觎我国蒙藏边疆和东北地区的阴谋,很受读者欢迎。创刊80天后报馆被焚,于右任无力恢复而退出,由他人接办。
4
“竖三民”
指《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报。因为都是于右任所创,报名都用“民”字开头,创办时间前后衔接,史称“竖三民”报。“竖三民”报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
《民呼日报》
年上海公共租界。于右任自任社长,报名取“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之意。内容分为言论、纪事、从录三部分。宣传同盟会纲领,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揭露贪官污吏罪行。因得罪陕甘代理总督,致使报馆被查封,于右任被逐出公共租界。
6
《民吁日报》
年上海法租界。“民吁”的三层意思:1“呼”字去掉两点为“吁”表示即使被挖掉两只眼睛仍要反映人民疾苦;2“吁”字由“于”字加“口”字组成表示出自于右任之口;3不准“大声疾呼”,暂且“长吁短叹”罢。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继而控制东北的阴谋,以及赞扬朝鲜爱国志士刺死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得罪日本政府,导致报馆被封。只出版48天。
7
《民立报》
年上海租界。日报。此时大部分资革派已回到国内,编辑阵容强大,多名报界精英担任编辑。创刊初言论较为温和,随革命形势发展而日趋激烈。痛斥清廷倒行逆施,公开支持保路运动,详尽报道黄花岗起义,揭露列强侵华野心。年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机关报和联络机关。武汉地区:是革命派组织比较活跃的地区。报刊中较重要的有:《楚报》《商务报》《大江报》。
8
《大江报》/大江报案
前身《大江白话报》。汉口,文学社机关报。湖北著名革命党人詹大悲创办。特色:1.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大量篇幅反映新军士兵疾苦,维护其利益,被士兵视作喉舌。
福利时间
打算考新传的小伙伴们,福利来了!转发我们这篇文章到您的朋友圈,然后加小荔学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shry/1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