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3-29 17:09:00   点击数:

这个周末,他们好忙体验割稻乐趣探秘媒

发布时间:2021-3-29 17:09:00   点击数:

精彩推荐

实名羡慕!无锡这所学校居然把课开进了网红打卡地!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警方:不追究刑事责任,已收容教养

榜样的力量!这个爸爸路遇车祸,他带着女儿一起救人!

深度解读!无锡明年首次实施“艺术中考”,B等级以下将无缘四星高中!

从年到年,无锡报业全媒体小记者走进第十个年头。十年间,近10万名锡城中小学生陆续成为无锡报业全媒体小记者。为了纪念这充满意义的十年,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启动了“首届全媒体小记者节”,

主题为“我们这十年”的系列活动

也正式拉开帷幕!

看看这周我们都带小记者们采访了些什么?

01

无锡小朋友,你会割稻吗?

“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霜降时节,正是稻谷成熟的季节

田间地头也因为节气的变更

而逐渐更新

呈现出不一样的秋日景象

10月26日

金秋十月,大美田野,

水稻收割正当时!无锡报业全媒体小记者

来到无锡太湖水稻示范园,

体验手工割稻,

在采访中深度了解丰收的意义、

享受丰收的喜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太湖水稻示范基地的稻穗,颗粒饱满,看到孩子们的到来,开心地都笑弯了腰。微风吹过,大片的水稻像金黄色的海洋泛起了波浪。在阳光的照射下,稻穗像镀了一层光,田间地头,农民伯伯忙碌着,难掩收获的喜悦。

小记者们首先来到基地的烘干车间,水稻收割后含水量很高,要想让水稻达到安全仓储的条件,不发霉变质,这一步很重要,必须把水稻的含水率降低到能够进行仓储的安全水分。

小记者们还参观了稻谷处理车间,

以及农业设备车间。

最让他们感兴趣的,

是一辆辆造型奇特的大型收割机、插秧机、

还有用于翻土种植的农用机车。

因为高科技设备的引用,

在人力上大大节省了时间。

在田间示范园的工作人员给小记者们做了专业的讲解

我们的水稻是属于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不使用农药,利用灭虫灯,诱捕器杀灭害虫。同时,我们改良土壤、合理灌溉、严控化肥,提高产量,提高品质

请问我们一亩地可以产多少斤大米?

我们现在一亩地可以产-斤的粮食

请问以前的种植技术和现在的比较,在产量上明显吗?

在解放前,我们的粮食产量,一亩地只有斤左右,解放后70-80年代,我们的产量也只有-斤左右。98年以后,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先进设备的使用等使我们的亩产值大大的提高了,一直在斤以上。袁隆平老师的杂交水稻,产值可以达到斤以上。我们现在真正的从吃饱到吃好在转变

请问我们示范园种植的是什么样的大米

你们所看到的这么一大片都是南粳46号,对面的是苏粳号,这些米在口感上都非常好,是我们无锡本地大米主要的品种

“我们的大米,通过收割、烘干、

还需要碾米等工序后才可以食用,

拨开水稻这层小小的皮,

你们看到的大米是黄黄的,

和平时吃的白白的大米不一样,

那是因为我们还需要给大米拨一层外衣才行,

拨开后的大米才是可食用的”

‘“原来是这样啊,还有这么多学问呢”

现场的小记者们点点小脑袋,

若有所思地回答着。

最期待:割稻体验环节

小记者们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章老师,让我试试,可以吗”

"“老师,我也想试试”。

“割水稻的时候,大家要注意手法,右手握镰刀,左手抓紧稻杆,不要抓的太下,割的时候不底下稍微留一段,用力割断就可以。有一小把以后,大家像我这样,用稻杆把他们捆紧了”工作人员认真地给小记者讲解,做着示范动作。“老师,你看下我这么做对吗”“哎呀,没想到,割稻挺需要力气的,我怎么才断了几根”“哎哟喂,我腰酸了,我才蹲了一会会儿啊。”小记者们热闹的边做边说着。抱着自己亲手收割的稻子,开心极了。小记者家长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吃穿不愁,很多基本的知识都不太懂,通过这样的活动又能领略自然风光,又可以补充课外知识,真是太好了,最主要还增进了家长和孩子间的沟通交流,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有过的生活,回家要好好和孩子分享分享,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切身感受到农民的辛苦,粮食种植的不易,以后她们才会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太湖水稻示范园太湖水稻示范园是中国农科院稻麦生产科研试验基地,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园区紧紧围绕“生产现代化、产品特色化、产销一体化、收益高效化、生态良性化”的要求,目标建成具有无锡特征、太湖特色、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功能大米生产基地、种子引繁基地、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和现代农机装备基地。园区引进了无锡太湖水稻研究所、水稻工程育种中心以及稻谷深加工企业,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长期保持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先后引进、繁育、推广了巨胚米、高钙米、低水溶性蛋白米等功能性大米,苏御糯、红米、黑粳、绿宝、黄稻等彩色大米,以及武运粳23等武运粳系列品种、苏香粳3号、常优5号、南粳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同时实施部分有机水稻种植及无人机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园区“吴越水晶”品牌大米在无锡及周边市场上均拥有较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受消费者喜爱。

02

无锡小朋友,你了解媒体人的一天吗?

“哇,这个门是刷脸的!”

“以前的报纸比现在的小好多!”

10月27日上午,

作为“我们这十年”小记者节系列活动,

首批50名报业小记者走进报业大厦采访。

他们参观了智能化的报业集团融媒中心、

报史博物馆,并聆听了大记者讲述采访故事。

小记者走进报史博物馆,在获得江苏省新闻奖的作品名单墙上寻找自己有印象的新闻事件。报业叶老师向小记者介绍印刷技术的发展历史,他告诉小记者印刷术出现后才有了大众传媒,而报纸是大众媒体中最典型的代表。小记者近距离接触新闻生产相关的老物件。

走进位于三楼的报业集团融媒体中心,

小记者对比报史博物馆的所见,

感叹科技对新闻工作的巨大影响。

“请问您正在编辑的是哪一条新闻?”在融媒体中心遇到值班编辑,小记者抓住机会锻炼自己的采访能力。

在报告厅聆听大记者徐婕妤

讲述自己的新闻采访经历,

感受记者工作的苦与乐。

03

无锡小朋友,你知道报纸怎么印刷出来吗?

“我们每天阅读的《无锡日报》

《江南晚报》是如何印制出来的?”、

“一台机器一小时能印刷多少报纸?”

10月27日上午,作为“我们这十年”小记者节系列活动,

报业小记者走进报社印务中心参观、

采访,一探报纸生成的“秘密”。

印刷厂厂长何勤伟接待了小记者,

并担当了本次活动讲解员,

给他们介绍报纸是如何制作的。

“小记者们,在报纸进入车间印刷之前,还有很多程序要做。”何厂长介绍说,一份报纸首先内容是记者来进行采写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块内容,如果没有记者辛苦的采访、写稿件,报纸也就是一张白纸。然后,版面编辑对记者采访的稿件进行编辑和排版,排版后报纸的基本版面就形成了,编辑就把做好的版面传递到印刷厂车间。我们会根据传过来的版先进行前期准备,你们看,我手里这个就是用来印刷报纸的,其实仔细看,这就是一张报纸。”小记者们边听边拿着本子记录,都非常认真。要进入印刷车间参观了,小记者们都非常激动。车间走廊里到处弥漫着一股油墨的味道。”我们的工人师傅要从凌晨12点开始印制报纸,一直工作到早上七八点钟,几乎整个晚上都要在车间报纸厂房里忙碌着。”何厂长介绍说。“我们现在使用的大多是日本的印刷设备,每小时能印刷6-7万份报纸,隔壁正在改造的车间,是我们准备投入的新的设备,每小时印刷量可以达到8万份。是非常先进的。之前最早使用的印刷机只能每小时印刷4-5万份报纸。我们厂全年报纸印刷量在3亿份““哇,这么多”、“工人师傅真辛苦!”、“咱们这里的印刷设备好先进!”……听着介绍,小记者们啧啧称赞。

何厂长带着小记者们从组班、CTP、色料三原色、

印刷三要素、网线等专业的内容,

到纸张的进入、色彩调色,

纸张折叠等整个印刷过程,

进行了细致介绍

并带着小记者们到进纸车间

看了报纸的原材料纸张。

印刷厂的参观结束后,小记者们又来到了,分报大厅。发行公司有着近20年工龄的老员工徐卫明给小记者们介绍到:他现在是发行车队的一名调度员,报业发行现拥有11个发行站,20多个发行点,近名的投递人员,报纸每天早上能否准时投递他这工作至关重要。每天凌晨1点多,当整个无锡还在漆黑一片中,城市没有车水马龙,大家还在睡梦中时,伴着路边泛着黄光的街灯,他就要起床来到工作岗位上待命。当印刷厂在做印刷准备工作时,他和同事们需要确认好车辆安全工作。凌晨3点,印刷厂机器上新鲜出炉的报纸,一沓一沓下来,他和师傅们要进行第一步的整理、点数工作。根据每条线路每个点的实际分发情况进行分类、捆扎、装车工作。这份工作看似很简单,但是一定要细心,数量如果出错,将影响到整个路段的投递工作。读者就不能及时拿到报纸了。正在这时,分报大厅突然想起了小记者的惊呼声:“哇,这速度太快了吧”“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眼睛看的有点花了,他的手是怎么划过去的啊”原来分运分报员禹勇忠,已经准备好了报纸,在把自己平时每天送报前的准备工作演示给小记者们看。新区投递员杨本亚告诉小记者们“送报员的职责不仅仅是早上八九点将报纸投递给订户。在这之前每位投递员要将捆好的报纸一摞摞分开,再一张张进行分拣,整合,这项工作必须在天亮之前完成。每个送报员最少每天投递份报纸,大家每天5点到岗工作,6点多就出发送报了。因为时间有限,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吃早餐,双手早已沾上了油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风吹雨打,他们坚守岗位,只是为了将一份份温暖的报纸送达到订户住处。““叔叔,在您从事送报员工作的这些年,您觉得这个工作最大的困难在哪里?”小记者问道。“我们这一行最怕下雨下雪,有时候半路下雨,报纸弄湿了,当订户收到湿漉漉的报纸,会选择直接投诉。雨下的大一点,这雨衣雨鞋都是摆设,根本挡不住,送不到一半我们全身都是湿的了,冻得直抖哆嗦。下雪天,路况更复杂,我们的车子装满报纸都要好几百斤呢,不能刹车,容易打滑,那样太危险了。08年的时候,雪下的很大,车子根本没法开,我和同事们都是徒步把报纸送完,一趟一趟来回背着去送的。像夏天,其实清晨还不算热,偶然有些凉风还挺舒服的。冬天是真的比较辛苦,冬天的凌晨4、5点,温度经常是零下3-5度,大家穿再多,冷风直往衣服里钻,而且开着车子在外,经常是全副武装还是冻地瑟瑟发抖发抖。”只见他一边说着,一边用左手固定住报纸,右手手指轻快的将报纸分离,一叠一叠点着数,娴熟的动作,让小记者们佩服的同时,有着丝丝心疼。每天重复动作,发黄的老茧是最好的证明。每一份工作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心酸,每天看起来快快乐乐的他们,实际从事的竟是如此辛苦的工作。活动后小记者感慨的说“我要好好努力,以后改善爸爸妈妈的生活,不能让他们太辛苦了。”

无锡报业教育融媒新媒体中心

来源:无锡观察

文:章锂娜、徐婕妤

图:章锂娜、叶向远、徐婕妤、吴美玲

整理编辑:吴美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shry/114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