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3-21 21:06:37   点击数:

老烟台芝罘日报

发布时间:2021-3-21 21:06:37   点击数:
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老烟台《芝罘日报》

文/潘煜

一、创办背景

以《芝罘快邮》为代表的英文商业报纸,迫于语言限制,对烟台本土的中国人造成了阅读障碍,且由于英文商报的受众定位主要是在烟外侨,因此其刊登的商业信息及广告内容皆以外国洋行、洋货的宣传为主,对烟台本土商业鲜有涉及。因此,虽然外国商报拥有一定的发行量,但实际上对烟台本土中国人的影响力极为有限,烟台亟需一份以中国人为服务对象的商业报纸,这为《芝罘日报》的创刊提供了机遇。

据《烟台报业志》记载,《芝罘日报》创刊于年。但据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披露的于年发布的《中国报纸和信息相关的调查》,明确记载该报创刊时间为年。同时,根据《明治时期日本在中国经营的中文报刊》一文转引自《新闻にみゐ日中関系史》(《从报纸看中日关系史》)的资料也显示该报创刊于年8月(即明治四十年),由此可见,《芝罘日报》确切的创刊时间应为年。

《芝罘日报》最初由日本人平石五郎邀请李循芳作为出资人而创立。年平石五郎因事离去,后由日人桑名贞次郎替代,与王子雍、李循芳合办,是烟台近代报业史上唯一的一份由日本人创办的报纸。据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披露的《中国(含香港)报纸和信息相关的调查》记载,该报的办报主张为“民智启发”。由于创办时间较早,竞争对手较少,因此在当时的烟台销量很好。年由于日本向中国提出不平等的“二十一条”条约,企图侵略中国的权益,烟台市民对该报产生排阅情绪,于是王子雍、李循芳与桑名贞次郎拆股,另立《芝罘商报》,《芝罘日报》仍由桑名贞次郎主办。年,由于“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人民抗日情绪日益高涨,抵制日货运动兴起,作为由日人主办的报纸,《芝罘日报》经营情况受到重挫,年桑名贞次郎不得不将报纸盘给王宗儒和张心初,后由王宗儒独立经营,直至年七七事变爆发,该报停刊。

二、报纸概况

(一)版面

《芝罘日报》现有少量原件存于烟台市档案馆,时间跨度为年7月23日至年12月24日,但其间有大量残缺,实际保存的报纸只有43天,集中于年左右,且其中超过50%的原件仅为半个版的副刊和广告,完整保存的报纸只有年4月23日和年6月19日的两期。

年代,《芝罘日报》日出两大张,星期一一大张,对开,1、4、5、8版为广告,2、3版为要闻,6版为本埠新闻,7版为副刊。

根据出版于年2月16日的《芝罘日报》原件,该报采用正反两面印刷,从右往左竖排繁体字。报头位于报纸右上角,上书“芝罘日报”四个大字,报头左方书“大中华民国邮政总局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下方写有期号和“每日出两大张,星期一一大张”字样。并附有“本刊社员”表,写明了报纸的主要工作人员:“经理王宗儒编辑弃红观复生印刷徐允中发行于明彩广告王子正”。除此之外还刊有告白刊例等报纸相关信息。

(二)栏目设置

《芝罘日报》的新闻类栏目有电讯、专电、时载、紧要、世界要闻、齐鲁要闻、本埠新闻、本埠杂闻等,评论类栏目有时评等。

《芝罘日报》的副刊有恤养院主办的《环光周刊》,建国小学、村政委员会主办的《建国双周刊》,还有《电影周刊》、《小朋友周刊》、《游艺园》、《国医特刊》等。其中《国医特刊》的撰稿人,一为中医杨佩云,一为《爱国报》的总编辑仲绍文。仲绍文亦儒亦医,建国医院的中医师。

年代,《芝罘日报》的副刊主要为《游艺园》,栏目设置有文苑、谈丛、小说、笔记、格言、卫生、科学、常识、家政、剧谈等。《游艺园》由刘丕江主编,他擅长文学写作,以小说和杂文见长,由他主持的杂文栏目“漫言”,所刊登的文章大都言之有物,针砭时弊。

(三)人事

《芝罘日报》的主创人桑名贞次郎又名桑岛、桑学海,是同情中国民主革命的人士,在辛亥革命时曾支援烟台同盟会会员的革命活动,与山东同盟会主盟人徐镜心相交甚好,帮助烟台同盟会进行组织活动。

该报另一主办人王宗儒为海阳人(现乳山白沙滩乡),中学毕业,曾任中学教师,来烟台后曾专任或兼任外国领事馆汉文文牍、航业工业代表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回乡,任海阳动委会秘书,由国民党鲁东负责人李先良介绍其参加国民党。

《芝罘日报》总编辑王倬云,海阳人,师范毕业,曾任县立师范讲习所所长。抗战爆发后,回海阳参加动委会工作,与王宗儒同时于年加入国民党。

根据年2月16日出版的《芝罘日报》报头部分的“本报社员”表,可见该报分工明确,分设经理、编辑、印刷、发行、广告等职位,与现代报纸的人员设置基本一致。

(四)社址

《芝罘日报》位于烟台大马路中,(大马路)位于现解放路北段以东,东起原东山森林路北口,西至解放路,全长米。始建于年,为市区东部最早最宽的马路,故名大马路。年改名东马路,民众称为东大马路。年复名大马路至今。

年,英国基督教牧师詹姆士·马茂兰,在该路中段创建了以经营花边、发网等工艺品为主的仁德洋行,受其影响,大马路当时从事花边、发网贸易的中外商行共有30多家,有工艺一条街之称。这条街上还有年美国牧师慕雅哥创建的浸信会基督教堂(今为天主教堂),路东还有包括俄国领事馆、荷兰领事馆、之罘小学(民众称洋人子弟小学)、日本小学等在内的几十座欧美别墅。解放前,大马路是烟台的主要街道之一,商号、洋行、医院、学校、会社、报社等多集中在此,约余家,甚为繁华。

(五)出版发行

年代,《芝罘日报》售价为“零售每份铜元四枚每月大洋五角外埠照加邮费每月大洋一角五分”。据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披露的于年发布的《中国报纸和信息相关的调查》记载,该报的发行量约为一千份,而年的调查则显示该报发行量已下降到四百五十余份,到年发行量已跌至三百五十余份,可见《芝罘日报》在创办过程中,由于日人办报的特殊背景,中日关系成为影响该报发行量的主要原因。

年,出于日本向中国提出不平等的“二十一条”条约,企图侵略中国的权益,烟台市民对该报产生排阅情绪,于是王子雍、李循芳与桑名贞次郎拆股,另立《芝罘商报》。《芝罘日报》则在当年4月停刊,7月桑名贞次郎又独资复刊,但在向烟台邮局申请挂号以便邮寄发行时,受到阻碍,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禁阻日本人桑名贞治郎在烟台开设芝罘日报馆有关文件(年9—10月)”中披露了当时的情况。

根据文件记载,年9月14日,内务部致外交部书,称“日本人在烟台办理华文报,函请该处邮局挂号,山东胶东道尹以该报未在道署立案,函局勿庸挂号”。此事由当地日本领事馆进行交涉,要求烟台邮局照印刷类物品邮寄,亦被邮局驳回。由于当时,外国人在中国内地办理中文报刊,邮局是否应准其挂号邮寄,尚无明文规定,因此日本人在中国内地办理中文报纸并申请挂号邮寄一事应如何解决,还需商讨。内务部称,年7月福建巡使曾报告有外人在内地开设报馆,当时的处理意见是“报馆亦系营业,外人在非租界内开设原为条约所不许,其未经设有外报馆之地,似应一概不准开设,以示限制等因。”,此次日人在烟办报,“核与福建成案同一律,取缔办法亦应一致”,但因此事事关外交,内务部不好定夺,所以致函外交部。

9月21日,外交部给予反馈,称就此事在本年7月间已同烟台当地官员有过多次沟通,并将往来信函进行了抄录,请内务部参考。在外交部与烟台官员的电文中,烟台官员称《芝罘日报》是日人经理,华人出资,在前清创刊时曾经立案,年4月该报被华人股东收回资本,另立《芝罘商报》,该报因此停刊,现桑名贞次郎希望独资并用《芝罘日报》报名重新复刊,但根据此时颁布的报律,已对外人在内地办报有了严格的限制,报律第四条规定“必须本国人方能充发行、编辑及印刷等人”,所以烟台官员就是否应该阻止《芝罘日报》的复刊致电外交部。

外交部在两日后给予反馈,称烟台不是租界,外人办报定要阻止:“查报馆亦系营业,外人在非租界内开设,原为条约所不许。上年,重庆日人拟开设报馆,经部电令,据约拒绝在案。烟台并无租界,桑学海如在居留地外自行创设报馆,自应禁阻”。

十余日后,烟台官员又致电外交部,称《芝罘日报》与重庆创设者情况不同,从烟台历史来说,开埠最早,并没有外商居留地的规定,在当地华洋各商,一向是杂居的,且《芝罘日报》曾在创办之初在前关道署立案,也曾准予邮寄及代送印刷。今年4月停刊,这次属于复刊而非新创立,因此询问外交部是否应区别对待。

次日,外交部回电,称《芝罘日报》“虽以日人名义在道署立案,彼时报律并未颁布,且系华东资本,现既分伙自设,实与创办无异。如必不能阻,通融找准,应先令承认实行遵守报律,始得继续开办,以免援例”。可见,此时的外交部已进行了退让,从坚决阻止日人在烟台复刊《芝罘日报》转变为,如果该报承诺遵守报律,则可继续开办。

但外交部的妥协并未让日本人满足,10月22日,外交部致电内务部,称“查芝罘日报从前既曾以日人桑学海名义准其在道署立案,此次脱离华东重行出版,似与创设有别,且烟台虽无租界,究系约开商埠,华洋杂处,与完全内地又复不同,若竟不准设立,恐难就我范围”。并同时抄录了烟台官员分别致外交部和日本领事馆的信函,信中称烟台官员已与日人进行交涉,要求其先立案并承诺遵守中国报律方可继续办报,但“该日人含混未允,竟于八月十三日出报售卖”,可见《芝罘日报》在没有经过办报批准的情况下,已擅自复刊。烟台官员遂与日本领事馆交涉,要求其停办。日领事馆复函称:“该日人开设报馆,已在日领署呈请批准,不能适用中国报律,烟台为通商口岸,并非内地,报馆亦为营业之一端,外人在通商口岸营业,久为条约所允许,且该报馆曾于前清在道署立案,更非创设者比等语。”中日间多次就此事磋商未果,后因日人在邮局寄报不能挂号,受到阻碍,不得不又致函中方,其“词意虽较前函和逊,然仍执意不肯立案”。考虑到烟台通商口岸的特殊性和《芝罘日报》复刊的特殊情况,烟台当地官员又做出一进步的妥协,称该报馆若想享受中国挂号权利,则必须按照中国报律,但“惟立案保证金一项,以中日邦交敦睦,格外体恤,侨商可以准其免缴”。可见此时,中国已在经济上做出进一步妥协,准许《芝罘日报》不缴纳报纸立案保证金,但得到日领事馆的回复却是“仍执前议,不肯允诺”。烟台官员对日方的强硬态度看起来毫无办法,甚至颇为担心:“诚恐该领向驻京日使砌词蒙蔽,致生枝节”,因此将与日方交涉的信函全文发给了外交部。

事件一直持续到年8月,期间日方并未遵守中方的任何规定,中方虽然仍坚持《芝罘日报》须立案,须有地方官执照,方能准其挂号,但实则对该报无法进行控制,原因在于“日本等国在各处商埠租界多有自设邮局情事,中国方面若不予挂号,彼仍可由本国邮局传递,则限制效力亦颇微弱耳”。中国政府当时对日外交政策的软弱无能由此可见一斑,即使在办报这样一件事上,尽管中国一再妥协退让,最后仍未能用中方条约对日本进行有效约束,从现有资料来看所谓“禁阻日本人桑名贞治郎在烟台开设芝罘日报馆”一事,最后以不了了之告终。可见,在《芝罘日报》的发行过程中,中国官方虽然对其进行过一定程度的阻碍,但并未造成实质性的打击,其逐渐衰落的过程,主要还是来自民间抗日情绪日益高涨而对该报产生的排阅情绪,最终导致经济受损,经营受困。

三、报纸内容分析

(一)新闻类内容

《芝罘日报》中的新闻栏目有电讯、专电、时载、紧要、世界要闻、齐鲁要闻、本埠新闻、本埠杂闻等,虽然中间有所变化,名称也略有出入,但基本保持着这几个新闻栏目的大概设置。

以年代的《芝罘日报》为研究文本,可以发现该报在新闻报道中有以下特点:

第一,《芝罘日报》新闻源广泛,不仅包括本报记者自采新闻,还包括通讯社稿件及转载外报稿件。

(1)本报自采稿件

《芝罘日报》的自采新闻多限于烟台本埠新闻,以社会新闻为主,在稿件标题后附有记者名字,通常是一个单字。例如:

以妻骗人(以)

青郡北乡王某携妻来烟月前曾将其妻以价大钱一百八十仟卖于孙某为室孙某当交大钱三十仟余应至海北取回再付临去约定逾日不回准王某另将其表转卖他人乃孙某至今逾期不来王某现已到处寻觅受主兹据同乡人云王某夫妇久惯诈骗孙某即来烟交价恐未必得妻云

(年7月23日《芝罘日报》)

从这则刊发于年的消息来看,当时《芝罘日报》的自采新闻还不设句读,文言色彩浓重,到了30年代,报纸虽然仍未出现标点,但已用空格断句,降低了阅读难度。通常,《芝罘日报》所刊载的社会新闻消息源较为模糊,记者通常不注明消息源,注明的消息源也多为道听途说,例如:

诸城和平解围讯

诸城来客云该县自三月间发生战争被困三月有余城里关厢不通信息近于月之九日城外之兵完全撤退该城中亦算平静惟现时四门尚未全开云

(年7月23日《芝罘日报》)

从文中可见,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听从诸城到烟台的人所说,具体是哪个人则并未实名,消息源模糊带来的弊端是新闻的可信度降低,因此,在本埠新闻栏目经常会报道一些匪夷所思之事。

(2)通讯社稿件

《芝罘日报》中电讯、专电、世界要闻等栏目的稿件多采用通讯社稿件,通常在稿件开头注明“**通讯社”或“**电”,电讯稿件分国内和国外两种,国内通讯社稿件主要来自南京,这主要和南京在年代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有关,而稿件内容也多与政治相关,主要为当时中国的时局变化。

由于年代,中日关系日益恶化,两国间纷繁复杂的时局必然成为报纸报道的重点,在《芝罘日报》的时政类新闻中,超过五分之三的报道与日本有关,这在后面将专门叙述。

除了来自国内通讯社的稿件,《芝罘日报》还经常采用来自东京、华盛顿、伦敦、柏林等国际通讯社的稿件,这些稿件有些是关于国际对中国时政事件的反应,如美国国务卿声称拒绝承认广州政府一事:

美国不承认广州政府

华盛顿二十一日电美国国务卿本日声称美国反对将对中国各省改之正式承认予以延长且称北京政府如有权势仍将继续承认……美国向广州政府抗议加捐一节即为不承认该政府之表示云云

(年10月27日《之罘日报》)

但大部分来自国外通讯社的稿件是报道当时的国际要事,如德国内阁集体辞职一事:

德内阁将总辞职

柏林电德国国会长十七日否决政府提案卢狄尔内阁大约全体辞职莫疑

(年12月21日《之罘日报》)

又如对年苏俄内乱一事的报道,在同一则新闻中综合了来自里加、莫斯科两方的消息:

苏俄之内乱兴新政

伦敦电里加消息据来自莫斯科旅客称当道名解散莫斯科着名之莱特联队因该队有叛变行动之故该队抗命率由鞑靼联队制服之

又电莫斯科消息李柯夫氏接受列宁遣职后现发表第一次宣言略谓其将施行列宁政策此非侵略性质之政策但国际情势既为凡尔赛和约之后果所授劝则俄国不能不维持红军云

(年2月16日《芝罘日报》)

(3)转载自其它报刊

《芝罘日报》中另一类新闻来源是转载其它报刊所刊登的消息,其中以转载国外报刊所刊发的消息最有特点,通常刊发在世界要闻栏目内,在新闻开头会标明转载的报纸名称,例如:

泰晤报论荒木解职

谓使人起自外交政策转变之望

伦敦廿二日电太晤士报今晨社论称日荒木陆相解职当然使人起日本外交政策转变之望惟目下未能证实……额支出预算虽表异议然而日本自有史以来第二次大预算并未减少

由伦敦宣导报称日本在东亚广大之帝国企图现已无可遁情广田演说不啻对全世界宣告日本以巩固为藉口控制全中国之野心然又幸日本帝国主义之野心于实行此扩大计划时追将毁其自身而不及视其成功

(年1月25日《之罘日报》)

这则报道是关于日本荒木陆相被解除职务的消息,并据此推测日本外交政策可能发生的变化,如是否会缩减军费预算等。报道以日本外交政策的动态为核心,综合编辑了来自《泰晤士报》和《伦敦宣导报》的消息,分析、推测日本可能采取的下一步外交行动,并点明日本企图控制全中国的野心。

印日棉业协定

伦敦金融市报称

为商业外交中奇特举动

伦敦八日电金融市报称印日棉业协定实为商业外交中奇特举动将来必为日对英对美及对他谈判标准

(年1月9日《之罘日报》)

这是一则转载自伦敦《金融市报》的消息,内容为印度与日本签订棉业协定,并称其为“商业外交中奇特之举”,但不足的是消息并未提供协定的具体内容,也未分析协定“奇特”在哪里,只是预测这个协定会成为今后日本与英美等国谈判的标准。

总体来说:《芝罘日报》采用国外通讯社稿件、转载国外报刊稿件填充了报纸世界要闻栏目,扩大了报纸的新闻来源和报道范围,为读者了解国际要事提供了窗口,也为读者从多种角度解读新闻提供了可能。如对涉及中日关系的报道,若只采用国内新闻源未免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但同时采用来自日本及伦敦等媒体的报道则可对其外交动向进行更为客观和全面的报道,有助于读者获取更准确和丰富的信息。

第二,《芝罘日报》善于采用连续报道的形式,对同一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所谓连续报道是在一定时期内就某一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闻事件作持续不断报道的一种形式。连续报道以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为目的,采用连续报道形式,通常是因为所报道的事件本身发展周期较长,影响力较大,受众较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bln/114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