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公报》创刊号,年6月23日(俄历6月10日)
《哈尔滨公报》于年6月23日(俄历6月10日),在哈尔滨创刊。这是中东铁路出版的第一家近代报纸,被称为中东铁路公司机关报。它是沙皇俄国在远东和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喉舌和文化工具。《哈尔滨公报》年终刊。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营业。中东铁路工程局将全路建筑物全部移交给中东铁路管理局。管理局由办公室、法律处、商务部和进款监察处、总会计处、医务处、材料处、工务和房产处、运输处、机务处、对中国政权联络部、民政管理部等组成。中东铁路出版的第一张报纸《哈尔滨公报》,最初就是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商务、进款监察处负责编辑出版,首任处长克?普?拉扎列夫出任总编辑。《哈尔滨公报》作为中东铁路公司机关报只用俄文发行,发行之初报头也是只使用俄文一种文字。只是在ХарбинскийВестник俄文字之间加了大清东省铁路公司的图记,但出版发行不久,报头改用俄华两种文字,设计别具特色,除俄文ХарбинскийВестник刊头之外,在其下方印有“哈尔滨日报”汉语字样,并在其两侧绘以中国祥龙的图案,故《哈尔滨公报》又有《哈尔滨日报》之称。然而,带有中文“哈尔滨日报”字样的《哈尔滨公报》报头也只使用到年之前。原因是辛亥革命成功后,大清政权被推翻,带有祥龙图案的报头已不适宜。《哈尔滨公报》先后使用的三种报头《哈尔滨公报》发行之初也曾译作《哈尔滨新报》。在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建成之前,报馆临时设在新市街布力瓦力大街(现南岗区夹树街)一栋中东铁路官房内。年4月,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竣工交付使用,《哈尔滨公报》就搬迁到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大楼内办报。《哈尔滨公报》只用俄文印刷,每周出刊三次,其余时间向用户提供商业电讯稿。作为舆论喉舌的中东铁路新闻出版物,其办报宗旨是:“推进中俄两国间的商业交流”。年《哈尔滨公报》搬到刚竣工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内年2月10日,日俄战争爆发。年,战争以俄国战败宣告结束。9月5日,俄日两国无视中国领土主权,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俄国将包括旅顺口,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租借权和中东铁路南线(长春以南)以及与此有关的一切权益转让给了日本。紧随其后,日俄两国在中东铁路南支线四平街(现四平站)签订从中国东北撤兵和转让中东铁路南支线条约,这一切在俄国国内引起极大的不满情绪,引发了历史上被称为“十月总罢工”的大罢工浪潮。受俄国十月总罢工浪潮的影响,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哈尔滨机务段等单位的中俄铁路工人罢工活动也频繁发生。年11月27日,一千数百名中俄工人包围了铁路局大石头房子。要求提高工资,要求自由,反对军事管制。当晚6时许,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大楼内的商务部突然发生火灾,火势迅猛,迅速蔓延。结果商务处,财务处,材料处,统计处等全部被烧毁。设在楼内的《哈尔滨公报》编辑部也未能幸免。《哈尔滨公报》从年6月23日创刊起到年7月间,先后由拉扎列夫、斯留宁、和阿尔特列宾担任总编辑。年7月12日,经中东铁路公司理事会批准,该报与中东铁路管理局商务处脱离关系,成为“独立的工商社会性日报”,报道工商和社会生活情况。新任总编辑是由中东铁路管理局确定的彼?谢?季申科,编辑部设在中东铁路管理局民政部。彼?谢?季申科据史料记载,《哈尔滨公报》自年7月,脱离中东铁路管理局商务处到年终刊止,一直在中东铁路管理局机关大楼内办报(现铁路局机关大楼,主楼左侧副一层),年平均出刊期左右,报道内容除工商,经济,文学和社会生活新闻报道外还设立了“小说专栏”。影响日益扩大,报道内容不断增多。《哈尔滨公报》排字间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哈尔滨公报》曾一度停刊。总编辑彼·谢·季申科年9月27日出任哈尔滨地方公议会会长。十月革命后,哈尔滨俄国工兵苏维埃成立,依·阿·多布罗洛夫斯基接任总编辑,该报更名为《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ик》/《铁路员工报》后复刊。依·阿·多布罗洛夫斯基毕业于海参崴东方学院,他曾经是沙俄侵华势力在哈尔滨的重要舆论工具《远东报》创办人史弼臣的得力助手,他也是中东铁路管理局长霍尔瓦特的心腹人物,受到赏识。年,帝国主义列强出兵西伯利亚后,霍尔瓦特在乌苏里铁路四站(格罗捷格沃),宣布成立“全俄临时政府”,自任“最高执政官”,“临时摄政”。此时,《哈尔滨公报》又改名为《ВестникМаньчжурии》/《满洲公报》(又名“满洲新闻”)成为“全俄临时政府”的喉舌,充当了沙俄残余势力反对苏俄的舆论工具。当年白匪政权的许多文告都是通过该报予以公布的。《哈尔滨公报》是一份刊登政治、军事、经济、文学、社会等多项综合性内容的报纸,刊发东省铁路沿线地区的现状、商业情况、工业情况,报导中东铁路客货运输情况,并刊载中东铁路运输时刻表等。《哈尔滨公报》记载了中东铁路及哈尔滨历年来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因其采用编年方式记载,故有“哈尔滨编年史”之称,是研究中东铁路和哈尔滨最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之一。年,我国政府开始收回中东铁路界内主权,3月16日,吉林省督军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鲍贵卿命令军队解除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的帝俄军警武装,霍尔瓦特被赶下台,离开哈尔滨去了北京,总编辑依·阿·多布罗洛夫斯基感到前途无望,在自家寓所自杀身亡。《满洲公报》终刊。至此,中东铁路第一张报纸《哈尔滨日报》走完17年艰辛的办报历程,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年8月21日(俄历8月8日)《哈尔滨日报》头版年11月9日(俄历10月27日)《哈尔滨公报》头版
年7月29日(俄历7月16日)《哈尔滨公报》头版
作者简介
郑琦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文物保护专家顾问组顾问等,《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与保护丛书》编委会委员。主要著述有《中东铁路与哈尔滨枢纽城市建设纪略》《中东铁路编年简史》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dw/1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