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字, 作家王蒙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黄志坚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
谈谈读书
问:您怎么看待读书?
王蒙:读书有多种形态。有悦读、有苦读、有攻读。如“光明悦读”的“悦读”,也有不同的层次,愉悦身心、观赏享受是一个层次,振聋发聩、择善去非是一个层次,欢悦如获得新的生命是更高的层次。而古话里的“头悬梁、锥刺股”是一种“苦读”。叶剑英曾写过一首叫《攻关》的诗,开头两句是“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认为读下一本书就像打下一座堡垒,讲的则是“攻读”,花力气掌握自己所不掌握的知识体系。
王蒙郭红松绘
自古以来,对阅读的态度也不一。“书山有路、学海无涯”是提倡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尽信书不如无书”则是反对死读书、读死书。
在扬州运河公园的亭子上,有一幅很有意思的对联——“从来名士皆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这是一种调侃读书的说法。
李白也写过一首《嘲鲁儒》,里面有“白发死章句”之类的话,提醒人不能完全陷在词章里,读书要把书读“活”,将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变成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的发现。
我认为,读书与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在书里认知生活,在生活里验证延伸读过的书。
问: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
魏玉山郭红松绘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
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黄志坚郭红松绘
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
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
再比如外文书,如果40%能看懂,我就会去读。虽然我的英语不怎么样,但是我通过看、通过猜、通过查词典,读过海明威、多丽丝·莱辛等人的作品,还翻译过美国作家约翰·契弗的作品。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庄子钓于濮水
问: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大家增加爱心与理解,增加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减少反科学、悖常识、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读书会让人更有修养,更易相处。
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
谈谈好书
问:您最近在看什么书?
王蒙:近年来,我认真读的书有《荀子》。荀子的著述在先秦诸子百家里,占有很大的体量。现当代文化方面,在读梁漱溟和许倬云的书。文学书,是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和艾哈迈德·于米特的《伊斯坦布尔死亡纪事》,讲的虽然是谋杀,跌宕起伏的悬疑案件背后,探讨的是生命与艺术的存在意义和信仰的冲突。
魏玉山:近一年来经常在读的书有《资治通鉴》和《鲁迅全集》,这些经典,常读常新。疫情期间,读了《寂静的春天》《病毒来袭》和《气候赌场》。《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和环保有关的科普书,这本书的出版推动了农药DDT在全球范围内的停用。
《病毒来袭》是一本关于病毒学的普及性图书,介绍了病毒与人类的共生关系。《气候赌场》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气候赌场”,气候变暖带来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要通过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手段加以控制。
今年春天新冠病毒来了,整个社会处于暂停状态。在这样背景下读这些书,一方面是带有补充知识短板,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甚至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读书缓解压力、调整精神状态。
《资治通鉴》
问: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是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是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
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内容好,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销售好。
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
再往前追溯,“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
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
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好书不分厚薄、不分深浅、不分精简。从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日益变化、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的目标出发,我们的出版生态才会更丰富。
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
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
《红楼梦》曹雪芹著
书香社会
问:我们的阅读环境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王蒙:现在我们能看到一种现象,在网络上搜索《红楼梦》,可能前五页搜到的都不是曹雪芹的原著《红楼梦》,而是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搜《三国志》,也不是西晋史学家陈寿写的史书,几乎都是游戏。跟看影视剧、玩游戏、玩社交媒体的人相比,今天还在大量阅读名著的人,可能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不大。
但我对文学的认知、对书写的认知却并不悲观。我觉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维的主要手段,文学是提升思维的方式。
孟子说,眼能看、耳能听,但只有心灵才能思维。
所有的艺术形态中,最不直观的就是文学。但文学的思维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从这点来看,它万古长青,而各种唱衰阅读、唱衰文学的说法只能暴露唱衰者的浅薄鄙陋。
魏玉山: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来看,近几年来图书阅读率维持在59.0%左右的水平,几乎没有增长,与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79%以上的接触率相比,明显偏低。
从阅读时长来看,成年人每天手机阅读的时间超过分钟,而纸质书籍、报刊的阅读时长不足30分钟,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数字阅读增长与纸质阅读下降的趋势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各类媒介接触时长问:怎样看待这一种变化?
魏玉山:这个问题应该分两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阅读的喜悦”和“读书的忧伤”。从广义上来理解,读书、读报纸、读手机都是阅读。电子设备的普及,让可供阅读的介质和媒体越来越丰富、阅读的人群越来越多,人们对信息的掌握比过去及时、丰富了很多,某种程度上消弭了以往城乡之间、甚至文化程度不同造成的差距。
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读书的忧伤。很多人每天不停翻看手机,能完整读完一本书的人越来越少。新媒体传递的是一种碎片化的信息,即使它的知识体系是完整的,阅读也是浮躁的,在不停地切换“频道”时,对知识的深度学习、系统化掌握是有困难的。虽然暂时还没有调查和实验数据支撑,但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对人的思维方式肯定会产生影响。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看得多、思考得少,信息多、知识少,“罔”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对青少年的影响会很大。
黄志坚:电子阅读以及深阅读的碎片化,确实对我们图书出版业会造成巨大的,甚至可能是颠覆性的影响。但是,由此来判定我们的阅读环境,则很难简单地作出“好”或“坏”的回答。“好”或“坏”,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一方面,碎片化阅读确实可能稀释思考的深刻性,削弱注意力的持久性;另一方面,它也加快了阅读的更新换代、充分共享,打破了传统读书的时空限制。
图书出版业应对得当、化危为机,可以打开新的天地,凤凰涅槃;进退无据、随波逐流,可能丧失自我特质,难以为继。
关键是我们要将“以我为主”的思维方式,转换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组织架构、人才团队;同时,始终坚守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本质和严把导向、提高质量的底线,用我们的选题、编著、翻译、审读等等专业能力,把关、甄选、提炼、浓缩,把可信认知的最大共识和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发行、销售和传播、推送到阅读者手中或眼中,这也是图书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
王蒙:近年来,我对网络出版、电子书籍和新媒体的崛起一向都是持支持态度的,也应邀参加过一些活动。但是现在的网络舆论环境让我有些失望,因为假的消息、刺激性的标题、耸人听闻的内容太多,谈论问题也是一种非理性甚至辱骂的方式,一股子戾气。
有人冒充我在网上写关于老同学老战友的文章,事实上我从来没写过。我自己看手机的时间也相当的多,但是真正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比较少。所有的电子阅读,包括电脑阅读、手机阅读,充其量都只能算是一种浏览,不是真正的阅读。
我觉得,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在知识分子的群体里面,还是要适当多一些纸质书籍的阅读,多一些硬读、苦读、攻读。
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问:理想中的书香社会,是什么样子?
王蒙: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虚假的信息越来越少,违背常理的内容越来越少,讨论问题时与人为善、不动辄归咎他人。
魏玉山: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最好能从59%上升到70%~80%。不管是通过图书馆、社区书屋、农家书屋借阅,还是通过书店购买,人们获取图书更为便捷,在城市、在乡村,步行二三公里,就找到一个看书和买书的地方,这样我们的阅读基础设施就堪称比较完善了。
说一个细节,年的时候,我们一行人去英国斯特灵市。那是一个只有8万多人小城市,社区书屋很多。临近黄昏,在一个社区书屋,我们看到七八个老太太正围着桌子读书,边读还边讨论和分享,那种氛围很温暖很感人。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社交的一部分,就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了。
黄志坚:应该是“人人想读书、人人能读书、人人读好书”。营造这样的书香社会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从政府来讲,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义务教育中进一步加大阅读的指导和推动,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出版机构来讲,核心是多出版好书、多推介好书,既 问:我们能为书香社会,做些什么?
魏玉山:建设书香社会,书是基础,没有书何谈书香,没有丰富的书,何以社会。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多出书”“出好书”“多卖书”。书少了不行,文革期间我们一年只出二三千种书,导致全国无书可读,不能够称其为书香社会。出坏书也不行,虽然对好书的定义不一,但要多出给人带来正能量的、让人精神愉悦的书。
再就是,书出版后压在库房里也不行,要把书卖出去,让更多的人读书。出版社可以做一些阅读的引导,捐建一些书屋、阅览室,但要量力而行。阅读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更多由政府来完成。
此外,政府可以举办大的书展、举办读书活动等推动阅读,也可以购买阅读服务,委托第三方为读者免费提供阅读服务。当然读书活动不一定都要很多人参加,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参加就足够了,关键是让阅读成为一种百姓生活的常态。
黄志坚:对中国出版集团而言,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做强做大主流出版,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看到,面对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需要探照灯引导人们;面对大量的快餐式热媒介,也需要对更具文化含量的冷媒介进行加工加热,引发人们 王蒙:作为作家这个群体,可能就是不停的书写。有人记录当下,有人回顾历史,有人描摹乡村,有人建构科幻的世界,以我们的努力为这个社会提供一些多样性,共同构成一个丰富的世界,为全面拓展和改善国人的精神品质、精神能力、知识素养出一份力。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年4月25日9版“书香悦性灵典籍正人心——“世界读书日”三人谈”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删节。公益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日阅读打卡思考题
1-2年级打卡
《跟一半国说再见》
葛欣著
杜小默无意中来到一半国,那里什么都是一半的。树是一半的,房子是一半的,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买面包只能买一半,花钱只能花一半,上课只能上一半,写作业只能写一半,看电影只能看一半,猜谜语只能猜一半,小偷只能抓一半,审犯人只能审一半……这是怎么回事呢?杜小默后来发现,原来里面有一个大阴谋……杜小默能让那里恢复正常的秩序吗?(本书预计打卡17天)1-9页:
1.杜小默有很多优点,也有一个缺点,你知道她的缺点是什么吗?你有这样的缺点吗?
2.正在玩赛车的杜小默看到表哥拿着象棋走了过来,她是怎样做的?你会下棋吗?你会下什么棋?杜小默还喜欢跳绳,你喜欢跳绳吗?你会不会什么花样跳法?能跳多少下?你认为怎样能让自己的跳绳水平更进一步?
3.丢丢汪汪叫了两声,好像在说:“怎么又跑了?”丢丢是真说话了吗?这里让不会说话的小狗有了人的语言,是拟人句。你能说出一句拟人句吗?
10-20页:
1.说一棵树很粗的话,可以说它的树干有多少米长,还可以怎样说呢?
2.要让人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要抓住他最有特点的地方去介绍。故事中关于阿蓝的外貌是怎样描写的?你说有没有抓住他一半的特点?
3.人和小猫都只能用一半的腿走路,是不是很麻烦?按照这种思路,你还能想出在一半国的人们会怎样做吗?你还可以画出有趣的图画来。
21-28页:
1.杜小默到一半国的面包店买面包,里面的面包种类可真不少,除了书里说的,你还知道什么口味的?
2.小狗丢丢看到那些面包,好像在说什么?这样写叫“拟人句”,就是让不会说话的动物、植物等有了人的语言。你能用上“好像”这两个字,说出一只动物好像在说什么吗?
3.店主人看到杜小默的钱,为什么很吃惊?
28-37页:
1.一半国是上全天的课还是半天的课?他们一般什么时间上课?你感觉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2.白胡子老师为什么要收杜小默做学生?你感觉白胡子老师是一位怎样的人?
3.读了今天这段故事,你能不能结合你们在学校上的某一节课想象一下?如果在一半国,他们会怎样上这节课?老师会怎样说?学生会怎样想?你可以画出一半国里下课时老师的脸,是高兴还是烦恼呢?请注意,是在一半国哟!
38-46页:
1.阿蓝他们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的老师,为什么都是白胡子老师?
2.杜小默说出作文要怎样写才让白胡子老师特别吃惊?他为什么会吃惊?
3.杜小默写出的完整作文好不好?你能以《——国比武大赛》为题目,想象出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吗?比如恐龙国、慢慢国、快快国、巨人国、小人国、易拉罐国、文具国、玩具国……
47-58页:
1.阿蓝他们班的电影课上,孩子们为什么不是安静地看电影,而是总在大喊大叫?
2.“蜘蛛侠”告诉杜小默,在一半国,哪些词是不允许使用的?
3.听杜小默讲出了“白雪公主”这部电影的结局,同学们是什么样的反应?表现同学们高兴,你还可以怎样说?
59-66页:
1.阿蓝他们班的甜筒老师长什么样?穿什么?她的外貌是不是很有特点?你能不能说出你身边的一个人(或你想象中的一个人)长什么样、穿什么?
2.一半国里,“三点一线”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
3.请同学们猜个谜语。谜面是“儿子进监狱”,打一个数字。在一半国里,谜底会是什么?
67-78页:
1.故事中神厨做的“母子相会”这道菜是什么炒什么?这道菜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2.神厨做的拉面为什么叫“牛肉拉面”?你喜欢一半国的美食吗?为什么?
3.故事中的菜名是不是很有意思?和爸爸妈妈讨论讨论,你们知道什么菜名?有没有名字比较有趣的?
79-87页:
1.阿绿和杜小默一起编的故事好不好?阿绿为什么编一半就不编了?
2.从阿绿讲到一半的地方开始,你能不能编出一个和她们的故事不一样的故事结尾?
3.杜小默说了一句“小孩不敢玩耍会快乐吗”,你明白她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吗?你认为她说的对吗?
88-97页:
1.“清晨,初升的太阳调皮地从天边跳起来,就像在和一半国的居民说早安似的。”这里让太阳有了人的动作和语言,是拟人句。你能不能从身边找出一种熟悉的事物,让它也有人的动作和语言,说出一句拟人句?
2.杜小默是孩子,小偷是大人,杜小默为什么能很快就追上小偷?
3.杜小默为什么说一半国生病了?你认为一半国是生病了吗?
98-页:
1.今天这段故事的开头,关于法官的外貌描写很具体,你能根据这段描写画出法官看漫画书的样子吗?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时法官在笑、在哭,还是在皱眉头?
2.小偷去在神厨家的哪里偷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偷这样东西?
3.法官为什么要放走小偷?你认为法官应该怎样对待小偷?
3-6年级打卡
《芥末日》
段立欣著
这是一部短篇童话精选集,里面的每一篇童话都用幻想的手法,把夸张、幽默与儿童成长期需要培养的品质融合得细微巧妙、不露痕迹。在《鲸鱼一样大的梦想》中,我坐进冰箱,而这个冰箱为了追求梦想,竟然飞到了南极……一只绿猫带我进入童话书里,在那里,我有那么多与众不同的发现,有那么奇幻的冒险……我吃下“时间碎片桂花糖”后,见到了20年前的爸爸,他是怎样和小朋友们玩那些好玩游戏的呢……
(本书预计打卡14天)
1-14页:
1.冰箱会飞,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在童话里可以。如果这样去想象,你能想象出怎样的故事?
2.故事中关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关于人物和冰箱的语言描写都很生动,富有个性特点,请用心体会。
3.在故事中“我”的鼓励下,冰箱实现了梦想。你有什么梦想?你想怎样去实现?
15-34页:
1.想一想,故事中,“我”的爸爸为什么能看到黑熊?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感悟?
2.故事中关于人物的动作描写很生动,请写出一句描写人物一连串动作的句子。
3.故事中的人们要求退货,理发师为什么还很高兴?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5-46页:
1.故事中关于手中的热山药是怎样描写的?是不是很符合现实生活?这个片段都用了什么感官去观察?
2.找出一句神态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在一起的句子,画下来。
3.故事中提到了想象的翅膀。你有想象的翅膀吗?如果有,你用它飞到了哪里?
47-59页:
1.故事中关于大鼻子瓜的想象是不是非常有趣?特别是大鼻子瓜送给“我”的“不一定”种子,会长出各种有趣的东西来。如果你有这样一颗种子,你希望能长出什么?你可以接续想象一下。
2.大鼻子瓜是不是勇敢的?他们为什么要迁徒?
3.故事的最后,大鼻子瓜们怎样了?如果你来到大鼻子瓜镇,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你可以写下来,投稿给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jj/11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