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转型、科技革命、新的全球化和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正在积累学校形态变革的势能,迈向未来教育,构建未来学校,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话题。年10月,教育部发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关于未来学校的探讨再掀高潮。构建未来学校需要想象力和行动力,青岛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在积极探索。
近日,记者走进青岛莱芜一路小学,校长金颖从三个故事说起,向记者讲述了她关于未来学校建设的构思。
学校发展的核心在于老师金颖说,一所学校的发展,核心在于老师。围绕老师,她先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去年九月份开学,莱芜一路小学面临六年级学生要到39中校区上课的问题,这在家长中有一定阻力,但是老师通过亲自家访做细致的工作,得到了家委会还有家长的支持,非常顺利地开展了这项工作。老师的真诚和耐心,让家校之间形成信任和支持关系。
第二个故事,有一位班主任病了,学校临时调整了代课老师和班主任。新班主任是一位马上要退休的老师,代课老师也是一位身体不太好的老师,但两人都很痛快地接受了任务。在工作中,老师之间相互帮衬,这个班很顺利地进入正常教学秩序。老师的凝聚力,让学校从容应对突发问题。
第三个故事,一年级孩子刚入学时,下课铃一响,满走廊都是跑、叫的身影,因此学校对一年级孩子的教育重点是习惯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孩子年龄小,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这种规则约束,但老师们没有呵斥,没有批评,只有“温柔的坚持”。老师按教育规律办事,对孩子遵循尊重、发现、激励、理解、欣赏、期待的理念,让孩子得到身心健康的成长。
这三个故事体现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有这样好的关系,各方一定能形成合力,学校一定能取得好的发展。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好的关系呢?金颖认为,这要追溯到学校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一所非常著名的艺术传统特色学校,经过一任任校长的努力,现在发展为美育特色学校。在这种文化浸润下,老师们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优雅、得体、真实、有美感。正是这些美好的老师,带动了各方良好的关系。“这种文化是我们要传承发扬的。”她说。
未来老师是通用特质的集成者年10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了《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年1月,市南区教体局召开了“课程,面向未来的引擎”教学工作会。“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应该怎样构建未来学校?我想核心是未来教师,途径是课程的建构和未来课堂的实施。”金颖说。
现在20多岁的年轻老师,退休前所教的最后一批学生可能要面对年以后的生活。因此未来教师一定是能够考虑长远、不断进行自我发展的老师。未来老师首先要具备一些通用特质——他/她是学习技能和学习障碍的诊断者,是学生的心理顾问,是课程设计的专家,是团体工作的沟通专家,是学生未来社会技能发展的辅导者,是客观公正的评判者,是公共关系的专家。未来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这些通用特质的整合上。我们会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培养培训我们的老师。
其次,未来教师要具有艺术修养和开放气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事情用大数据、大标准作为评价标尺,而教育是人的教育,在数据化和标准化的环境下,教育要保持其个性和创造的激情,而艺术是激发个性和创造力的有力抓手。所以我们会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教师的艺术修养,提升教师的开放气质。
此外,未来教师还应该具有一项重要素养,那就是认识自己。只有不断认识内在的自己,才能不断重整自己、发展自己、改变自己。金颖表示,为了帮助教师认识自己,学校第一要满足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成长需要,可以探索个性化学习假期的建立;第二是鼓励教师参加心理专业的各级考核学习,做好教师心理重塑的团队工作;第三是改变管理方式,加强教师自主管理,服务于教师的自主生长。“给教师以时间和精神的自由,当他们有了自我认识、发现了内心需求,就会带给我们不可预设的精彩。”她说。
身心健康是一切未来的基础对于面向未来的课程,莱芜一路小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现代“莱小人”,因为身心健康是一切未来的基础。为此学校特别开发了健体课程、心理课程和现代“莱小人”课程。金颖介绍,对于健体课程,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中的体育课程,引进篮球、排球、足球、击剑、游泳、花式跳绳等7个项目的社团体育课程,全员普及花式跳绳和学校自创自编的艺体操,通过多课程实施落地、多社团扬长挖潜力、全员普及和参与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对于心理课程,学校在现有的心理健康课程基础上,将推进沙盘课程、团体辅导课程的实施。现代“莱小人”课程则是围绕创新、合作、艺术、批判性思维等培养目标来实施,尤其是艺体素养,学校要实现人人一支竹笛吹民乐、人人一把剪刀学剪纸、人人一根跳绳会花跳。
“面向未来的课堂,我们提倡12字理念——尊重、发现、激励、理解、欣赏、期待。”在金颖看来,未来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大阅读和大习作的课堂,数学课堂一定是基于学生问题背后行为和思维方式研究的课堂,英语课堂一定是以兴趣为主题的话题式探讨课堂,各个课堂一定是讲究分层教学、个性化学习的课堂。
“构建未来学校,培养未来老师,要求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道路上、在旧常识和新发现的融合道路上不断摸索实践创新。”她说。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王沐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