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报刊亭作为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和情感。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化阅读的兴起,纸媒功能逐渐弱化,报刊亭经营难以为继,人大校内报刊亭也面临着同样的生存状况。
报刊亭成了“杂货摊”
十年,能见证一个时代的变化,尤其是在更新换代如此迅速的今天。
“原来人大有四个报刊亭呢,还有一个在中区食堂旁边。”品园一楼旁报刊亭里的大爷向记者介绍说。这位来自陕西的大爷在人大开报刊亭已经有十来年了,“刚来的时候同学们都来买杂志,期刊什么的,现在买的就很少。”大爷说。
网络的冲击给书报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去书报亭买报纸杂志的人越来越少。大爷回忆道:“刚开始几年报刊亭是很少供应饮料、零食这些附加商品的,然而现在不管学生老师还是后勤工人,多数在报刊亭前停留的都是来买矿泉水、饮料的。”
现在,报刊亭里还兼卖香烟、开通手机充值业务。尽管杂志、报刊等仍然放在窗口前最显眼的地方,但很少有人将视线过多停留。报刊亭俨然成了“杂货摊”。
现在人大校内一共有三个报刊亭,分别位于知行二楼后,品园一楼后以及公共教学一楼前。由于中区报刊亭不在宿舍楼群边,缺乏销售群体,现在已经销声匿迹。
人大校内报刊亭的杂志、期刊的经营方式不同于校外的报刊亭。记者采访的三位报刊亭的经营者均表示,他们是通过所谓“代销”的方式售卖这些报刊的。校外的报刊亭是和邮局合作,邮局给售卖者一定量的份数,“如果卖不出去只能自己留着,眼看着过期。”公共教学一楼前来自安徽的老板介绍说。
校内的报刊亭里的报刊则来自杂志社,卖不出去的就退回去,卖出去的报刊拿到一定比例的提成作为利润收入。教一报刊亭老板说:“校内的经营方式更加自由,外面受到的限制会多一些。”
经营者根据销量和利润来选择进货的数目,由于校内报刊亭面向的主要是学生,所以老板多选择学生喜欢的报刊。据教一报刊亭老板介绍,一些国外期刊像《时代》和《经济学人》,在纸质杂志书刊的阅读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还是很受学生欢迎。
但是这并不代表报刊亭的生存很容易,校内报刊亭的老板还是得靠着杂货维持收入。记者采访知行报刊亭老板的时候已经接近晚上十点半了,这时还能看到整箱整箱的矿泉水从送货车上运下来。
同时,想要挣得更多,经营时间也要足够长。教一报刊亭老板一边吃着冰棍一边说:“报刊亭既然开在学校里,一个最重要的目的便是服务师生,给大家带来方便。我们从早上七点左右工作到晚上十点多,没有双休日,除了寒假和特殊情况可以休息,其他的时候天天如此。”
即便如此,报刊亭的利润仍然不乐观。对于这个现实状况,不同的老板心态也不一样。“每个月的利润和在外务工的没多大差别。”教一前老板说。知行二楼后的阿姨表示对未来没有什么期待和规划:“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了,以后的情况说不好”。而已经六十多岁的品园报刊亭大爷则显得比较开朗,“到哪里养老不是养老呢?”他坐在报刊亭前的椅子上,笑着说。
数字化阅读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商的发展,书报亭于我们似乎遥远了许多。偌大的人大校园里,零零散散的几个书报亭前,门可罗雀。
为了解人大同学在报刊亭买东西的情况和平时的阅读习惯,本报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共收集了名人大本科生和2名硕士生的意见。
调查显示,有74%的同学在学校书报亭买过东西,其中有82%的人购买过零食、饮料,54%的人购买过杂志,购买报纸的只占12%。同学们主要的阅读工具依次为手机、纸、平板电脑(电脑)、kindle,虽然使用电子屏阅读已成为常态,但只有15.6%的同学认为比起纸质阅读,更喜欢在电子屏上阅读。而问及报刊亭的存废问题,有高达93%的同学认为报刊亭仍有存在的必要。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坚持纸质阅读的人越来越少。理学院级本科生赵威表示,他现在主要以电子书阅读为主,很少去书报亭买书报杂志,即便有纸质书需求,也选择网购。商学院级本科生唐蕴欣坦言,现在的阅读量减少了,大多是电子书阅读、自媒体阅读,几乎没有纸质书阅读需求。
文学院级本科生王博涵则有所不同,他表示现在仍以纸质书阅读为主,纸质书所能营造的阅读氛围是电子书无法代替的,但他几乎也从不去书报亭买书报杂志,多是购于电商或书店内。
三位同学仍认为书报亭有存在的必要。他们表示,现在的书报亭对于他们更像是小型杂货店,但有不少的中老年人仍有在书报亭购买书报杂志的习惯。因此,他们认为书报亭还是有存在之必要的。
可是在谈及“书报亭的何种改变能引起他们购买欲望”之时,大家似乎都有些词穷了。唐蕴欣表示,希望饮料零食的种类能更为丰富,但若如此改变,则真的变成了“杂货店”。她坦言自己所期望书报亭做出的改变,是基于主观需求,而非“书报亭”原有职能。
平台打造仍需探索
互联网时代下,电子阅读迅速发展,纸媒经营受到较大冲击。
据北京市邮政管理局统计,年3月订销报纸、杂志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下降成今年常态趋势。与此相应,原有的报刊亭日渐萧条,自年到年,全国多个城市的报刊亭数量逐年下降,尤其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下降得最为明显。在首都北京,报刊零售业务以每年近20%的速度下滑,也让报刊亭的经营越发捉襟见肘。
根据近年统计,截至年11月底,北京市邮政报刊零售专业流转额同比下降16.11%,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6.35%,接办报刊同比下降91种,拆移报刊亭87座,报刊亭总数已从年的座锐减为座,处于“被消失”的尴尬境地。
面对此境况,经营者超范围经营,报刊、杂志成为副业,副食品等零售商品逐渐成为主体。在不少市民眼中,今天的报刊亭更像是“杂货铺”。同时,部分城市管理者以拆代管,不断加大对报刊亭的拆移力度,使报刊亭经营越发困难。
但同时报刊亭也在新媒体大潮中寻求改变。年3月,北京邮政在重点社区、院校、商厦等区域率先推出11个新式数字报刊亭,这些数字报刊亭加装了LED横幅显示屏和电视屏,用于展示天气变化、限行尾号和当天的新闻资讯。
另外,数字报刊亭周边半径50米以内可实现免费WIFI上网,市民下载“e亭e生活”手机客户端,即可免费在线阅读最新报刊或新闻资讯等。这些数字化报刊亭将传统报刊零售与电子商务等字发行等现代商业模式对接,引起了社会反响和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1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