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山骄子杨伯恺
◎冯玉姝
杨伯恺(-),原名杨洵,字道融,四川省营山县原骆市区小蓬乡杨家坝(今营山县骆市镇花园村)人。四川中共和民盟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四川学运、青运、农运的重要领导人。年,杨伯恺通过吴玉章同志联系,以勤工俭学赴法国留学。年,他积极投身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领导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运动。年6月加入旅欧共青团组织,任团支部书记。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赵世炎、李富春等一同进行革命活动。年3月,杨伯恺回到上海,积极向群众作反帝爱国宣传。年2月中共重庆地委成立,杨伯恺任教育委员会委员。同年春,杨伯恺回到家乡,在杨家坝建立了营山县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营山支部。年3月2日,四川省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县农会在杨伯恺的家乡诞生。年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上海沪东文化支部书记。抗战爆发后,杨伯恺回到四川从事统战工作。年杨伯恺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先后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和民盟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年5月,民盟主办、张澜任社长的《民众日报》创刊,杨伯恺任总经理兼主笔。年6月2日凌晨,国民党特务查抄了杨伯恺住所,并将其囚禁在成都政治犯集中营。年12月7日深夜,杨伯恺同30余位同狱战友被国民党特务活埋于成都通惠门外十二桥。情系家乡心爱民杨伯恺在营山组建中共支部,成立农会,创办学校,提高农民觉悟,培养革命骨干,推动了营山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其声势之大,震惊全川,杨伯恺也在父老乡亲心中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年1月8日,杨伯恺致信党中央、团中央:“营山县现在尚无支部,年假返家定要组织,因为可靠青年及成年多人可以立即介绍。”杨伯恺冒着严寒,跋山涉水,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宣传革命,物色进步分子,培训农运骨干,发展共产党员。2月9日,杨伯恺又向中央写了第二次报告说:“此时县中的支部第一次会决于后天开,请中央对于新加入的三位同志予以批准。”他还表示必须使其在最短期中对于主义与组织有相当的了解,且使其为全县的工作努力。年3月2日,四川省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县级农会——营山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在此期间,杨伯恺还筹建了第一个中共营山支部,并及时向党中央、团中央写信报告了组织发展情况。党组织建立以后,杨伯恺在骆市组建了全省第一个农会。根据党的主张,他亲自撰写《农民协会章程》,号召农民们团结起来,踊跃参加农民协会,为求得翻身解放,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打倒军阀和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的斗争。在杨伯恺的领导下,经过农会工作领导者的组织,营山各地农民协会像雨后春笋般建立,并得到蓬勃发展。农会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地头蛇杨焕堂和团总杨芗的反动气焰。与此同时,杨伯恺积极投入大量精力,与陈同生、郭经阶等一起筹资,在骆市兴办了一所鳌山嘴模范学校,解决本乡失学儿童入学问题。因为农村文盲太多,又办起了农民夜校,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他亲自编写通俗易懂的夜课教材《农民四季歌》《中国女子真可怜》等深受农民喜爱。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由此激发了农民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在“万县惨案”中,营山农运会对英帝国主义行为的抗议、示威游行和愤怒声讨,展现了营山农会的强大力量。营山农会也得到了“全省之冠”的肯定。到年,营山全县共建立县农会1个,区农会22个,乡农会64个,会员多人,是全省农会会员最多的县。如今,营山骆市镇修建了纪念杨伯恺的骆市陵园,作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五四期间,群众都自发前来,纪念永远活在营山人民心中的革命烈士。书生报国笔如箭杨伯恺撰写的千余篇社论,犹如一支支利箭射到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心脏,又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民前进的大道。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在全国掀起了打倒外国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的大革命热潮。年3月,杨伯恺在法国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会之后,毅然回国,投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到达上海时,正值“五卅”运动爆发,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形成高潮。中共中央为配合“五卅”运动而出版的《热血日报》发刊词说:“上海市民的热血,已被外人的枪弹烧得沸腾起来了。”杨伯恺怀着满腔仇恨,四处讲演,痛斥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的暴行,还撰写了题为《是毒计也是蠢想》《谁是洪水猛兽》等文章,在《热血日报》上发表。当时,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该校校长大骂学生们是“圣约翰误养的一批强盗”。为此,杨伯恺又在《热血日报》上发表犀利的杂文《是叛徒不是强盗》,揭露帝国主义的本性,歌颂五卅爱国运动,热情赞扬学生们的正义行动。年初,杨伯恺得到《华西日报》社内的党小组长、编辑部主任唐征久的支持,开始暗地为该报写社论。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连续掀起三次反共高潮。杨伯恺根据党的政策,发表社论,评论时局,坚持抗战,力求团结。年春,他被华西日报社正式聘为主笔,专为该报撰写社论,紧密配合《新华日报》的宣传。周恩来还特别为此派黎澍、陈白尘前来协助,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梓年也亲自到华西日报社研究两报言论统一口径问题。抗战末期,国内民主呼声高涨。杨伯恺不遗余力,撰写了大量有分量的社论,喊出了人民的心声。国民党特务数次来报馆捣乱,砸烂印刷机,抢走报纸,打伤工友。杨伯恺领导报社工友呼吁、抗议,他的文章也不因威胁而稍敛锋芒。一些好友劝他“不妨写得含蓄些,避一避风头”,而他却从容微笑地说:“擦亮大众的眼睛,唤起人民,这就是战斗!”杨伯恺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紧跟党的部署,推动报纸不断前进,使《华西日报》愈来愈办得光彩夺目。抗战胜利那年,民盟张志和前往延安,毛泽东主席亲切地问到杨伯恺,要张讲杨的近况。张从毛泽东主席书房的报纸中捡出杨为《华西日报》撰写的社论请毛泽东主席审阅,毛泽东主席看了非常高兴,称赞杨伯恺的文章写得不错。《华西日报》不但为国内众所瞩目,还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年,苏联驻华大使罗果夫来成都,专程到报社访问了杨伯恺等,赞扬报纸的积极主张和战斗精神。蒋介石对此却极为恼怒,勒令潘文华于年5月28日将报纸查封。但报纸在人民中间造成的巨大影响是磨灭不了的。英勇无畏铮骨傲杨伯恺不断为民主而呐喊,先后写出了《民主的理论性与现实性》等千余篇社论文章,这些文章令国民党统治集团如芒在背,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为此,国民党反动派将杨伯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后快。杨伯恺就成了他们在成都地区急于拔除的首要目标。当逮捕风声传,有人通知他躲避下风险时,而杨伯恺却认为,文化小组成员只剩两人了,在此危急关头离开,置广大盟员于不顾,这将在政治上和工作上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应该硬顶下去。年6月1日凌晨,杨伯恺不幸落入了敌人的魔爪,被囚禁在成都政治犯集中营—将军衙门监狱内。敌人多次审讯,要他供出民盟的“秘密”组织。他却坚定地说:“民盟从来没有什么秘密组织,民盟是公开的政团,它的政策是民主、和平、团结、建国。这不但过去对,现在对,将来也是对的。”经党组织和进步人士积极设法营救,重庆西南长官公署曾被迫同意释放杨伯恺。但国民党四川省特委军法官却趁机要杨伯恺写悔过书,还假惺惺地说:“只要你随便办个手续,就可以出去了。”正义凛然的杨伯恺立即严词拒绝,他说:“要放就只能无条件地释放,其他任何条件,都是绝对办不到的!”“就是马上枪毙,我也不会写一个字。死怕什么!人随时都可以死,只是死得要有价值!”敌人又问:“杨先生,你到底想不想出去?”杨伯恺坚定地说:“放不放由你,我决不请求!”杨伯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赢得了难友们的尊敬,大家称他为“在狱中不肯取保释放的老英雄,斗争里从不妥协的老战士”。年12月7日深夜,凄风瑟瑟,黑夜茫茫,一股匪特在杨伯恺头上蒙了一块大布,颈部拴上绳子,嘴里塞满棉花,将他连同35位共产党员、民主党派成员和其他革命人士从成都将军衙门的政治监狱里用汽车拉到西郊外十二桥附近全部活埋,史称“十二桥惨案”。这是国民党离开大陆前的最后一次大屠杀。杨伯恺英勇牺牲。临刑前他高呼:“共产党万岁!”响亮的声音回荡在郊外夜空,唤醒了群山大河。云山苍苍,江水泱泱,铮铮铁骨,浩气长存,革命英烈,英魂不朽!(本期责任编辑:冯玉姝)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