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大学生落入高额贷款陷阱,近日,五部委联手为校园网贷急踩刹车。
3月17日,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人民银行宣布已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禁止小贷公司对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同时,各高校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为大学生合理信贷需求“开正门”。
大学生网贷有何风险和危害?《通知》中透露出哪些校园网贷监管的细节?
部分小贷公司
大学生贷款占比超六成
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超过了万,大学生群体被网贷机构视为目标客户群体之一。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根据央行此前披露的数据,截至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家。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小贷公司的大学生贷款占比超过六成。“温水煮青蛙”
透支年轻人未来
网贷行为对于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君建议,加大对网贷监管整治力度。他认为,虽然网贷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因收入不均而导致的消费力不平衡问题,但存在申请门槛低、准入条件简单、计息方式不规范以及非法催款等非常明显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网贷平台提供的分期付款会弱化年轻人的危机意识,并透支未来。一件商品分期后每个月可能只需要还元,压力不大。有了这样的心理,年轻人可能会分期购买很多东西,这些分期累积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款项,并且会持续很久。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曾撰文指出,消费观念的改变、网贷平台放贷门槛低,以及资本营造的怂恿年轻人敢于超前消费、过度负债的社会氛围,是我国“负债一族”人群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网贷平台在宣传时只展示日利率或者月利率,给用户造成一种很划算的假象。事实上,这种低日利率对应的是高年利率。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安全介绍,在行为经济学上,这种做法被称为“框架效应”,即用不同的话语表述同一个问题,以此引导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判断。“同样的事情,用不同表述,读者的感受和反应是不一样的。”张安全说,以日为单位计算利息,会让用户觉得没什么压力。人民日报评论:
堵住“偏门”,开好“正门”
如何在堵住违规校园贷的前提下,满足大学生在消费、创业、培训等方面合理的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作为即将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一员,大学生的合理信贷和金融服务需求同样重要。下好先手棋,严管营销、严审资格等手段都是为了有力保护与引导。只有规范化的校园金融市场,才能为大学生群体健康、长远发展提供积极助力。堵住“偏门”,开好“正门”,相信随着互联网消费贷款市场的持续健全,以及对年轻人消费理念的合理引导,校园贷会逐渐回归良性发展,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不断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合理需求。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综合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潘福达)、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客户端监制:童曙泉编辑:张小英实习编辑:钱绯璠推荐阅读
探访西安医院:门口拉起警戒线,居民连夜检测
郭美美又被抓,知情人士透露原因,微博停更前仍高调
造谣老艺术家晚景凄凉,这样的自媒体早该凉了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