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6 12:58:49   点击数:

如何评价清华大学建筑大师班评图公

发布时间:2021-12-6 12:58:49   点击数:
昨晚公司有小孩拿了新出炉的清华大学建筑大师班评图公开课的视频让我看。一个导师,7组同学“情感建筑”中期作业,4个点评老师,大约5个来钟头,很长,今天早上才算续看完毕。第一感受:如何评价?我有些不成文的强烈感受,想到什么写什么。

对这个“情感建筑”的命题,方式方法都觉得荒谬,后面详述;

小孩在清华读建筑多么不容易,然而好苗子也会被体系毁掉还浑然不觉;精致的华丽,严苛的空洞;他们努力找不同,但其实又那么雷同;

最恐怖的教育:是鼓励着你独立思考,同时又肢解你的思考力;

特别心疼第六位同学,我为她也一定要写写我的读后感;

在碎片化的时代,能让你抵抗碎片化的,是保护好思考力的独立完整,保护好你情感的纯真敏感,而统计学不是敏感;

缺乏对大自然感知力的教育是伪精英教育;很少有人提及大自然的感受,提到的还都是花卉装饰;

好的教育,要保护直觉的混沌空间;激发想象不是口号,是启迪挖掘触类旁通的道路,不是穷举梳理,纳入轨道;

老师对学生最重要的影响是思维力的影响;不同的老师给学生打开的是不同方向的门~~

在大学,教你造房子从锻造“砖块”和“瓦片”开始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建筑设计应该永远从“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开始。

建筑大师班是个什么鬼东东?为什么到了最高学府竟然还这么媚俗?大师是通过上学习班可以批量培养的吗?

印象最深刻的图片,是有个男生引用的油管图片。我们常常说,照片镜头后面的眼睛最重要。这个图片无论是对比还是简介的文字,都是犀利的。男生注意和描述了摄像头,启发并应用,但最有趣的不是那个屋顶状的网吗?

ChineseRoofs----stoPresent四位评课老师的印象:从好感度往下排序,最好是马工,其次是女王老师,其次是男王老师,最次是包老师;我平素比较孤陋寡闻,这四位老师除了之前听说过马工,其他人不知道,应该都是行业大咖了,也不打算去搜索了,就是写写印象直觉。这次对马工的印象直线清晰好转,说人话,句句在理。以前多次见过他那个重复的头像,仰面斜睨长得很设计师,鼻孔朝天好像很傲慢偏执张狂的样子,留下一些模糊的偏见。但他在朝阳公园旁黑乎乎的被非议的房子,我是喜欢的。这次听他讲话,觉得人不可貌相,看人还是主要听谈吐,马工竟然很真诚,虽然锐利但还很给人留面子,其实并不激烈,还常常有圆润处,能给人留下锐利的感觉主要是他有基本的洞察力,一说就透,但其实那些话不就是一个设计人该有的常识嘛,但现在拥有常识的设计师太少,反而就显得马工偏执。马工的点评不迎合,也不做作。真是挺好的老师。他对做自己有强烈自觉,但也不是不顾及旁人感受,甚至能注意到六号选手她不同意王老师观点时候皱了下眉头,好细腻啊,嗯,很可爱,路转粉,点评老师里最鲜明率真的,马工是点评里团里的灵魂担当。其次是女王老师,温柔务实,亲切的,面相也好,干净,内心是有真实度和同理心的人,她在魏老师要快速略过第六位学生时候,主动说这样不好,非常温暖。听她介绍也是清华毕业的,王老师点评也非常中肯,当年一定是好学生,现在还保留有温暖的人味,不容易。只是她点评那个metropolis的ppt时提出那个充满想象力的提议我也惊讶于她的天真,她说也许将来大数据很厉害了,可以洞察人的心情,比如来到大车站时,可以用冷色或者暖色把人们的心情捕捉显示到大屏幕墙上会很有趣~~~这怎么会是个好点子?当机器都能读心时,人类肯定末日了,一下想起那个著名的反社会小说《我们》,我是相信最后人类会被机器吞没的,但希望来的晚一些,而且在末日之前尽可能保护隐私,远离大数据读心~~男王老师他的背景布窗帘印象深刻,黑暗逆光强烈,面目不详,说话听不太清;为什么没人告诉他应该离话筒更近些;他强调模型的重要,时间的重要,一听就是实战派,很踏实,是个非常实话实说的好老师,他点评第六个学生的“甜甜蜜蜜”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两位王老师都是诚恳的技术流,非常好,如果请他们来上课也应当是学生的福气。这个点评因为有他俩而更为精彩;但这两位王老师在点评第六位同学时候,都暴露出我们这个时代塑造的建筑师内心其实是非常不懂大自然语言的。包老师最有意思,有时说话喜欢嘎然而止,大约是希望画龙点睛,与众不同;他的开篇观点让人不知道是恭维还是真心话,应该是真诚的,听到后面,他的时代感主旋律浓郁挡不住;他某回判学生作业不及格,理由是柯布西埃的学生,也是惊人之语,而且包老师爱记录“关键词”,总对能否有“新意”抱有执念。那个点评不及格的原话是“不及格,柯布西埃的学生”简直如雷贯耳,听语气好像柯布西埃是多么过时的一件东西,不知道出于什么偏见,还是了解太多?安藤学习了柯布的零头就可以出来独步建筑武林了,建筑界哪有人一生可以两次改变建筑潮流?晚年柯布的朗香教堂,拉图雷特教堂,费米尼教堂,海滨小屋去看过吗,老一辈艺术家就是很勇猛~~~包老师勤奋地笔记同学们的“关键词”,说泛泛的思维引不起他的兴趣,每个人都提焦虑,焦虑在他看来就变成无病呻吟了,幸好还有马工委婉纠正他,即使相同的主题,俗套的主题,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建筑语言也可以让作品截然不同;他对第六位同学的评价是,能让他记录的关键词最少,植物的生动细节描写的多~~面对那么诚挚清澈的表述,他一直说作品没有展示出来,这些不算设计,这是分析图~~卧槽啊,魏老师也跟上,表示后面需要“把思路展示给老师们,要把设计任务书展示出来”我去,一个这么清澈的学生在浑浊的眼里竟然什么都看不见;唯一最有诚实思考的学生。我觉得点评老师里有包老师也是非常另类的风景,也许,好吧,我不知道这个也许~~魏老师印象是这组作业的导师。漂亮,意气风发,但这堂课听下来,我觉得她不算好老师,倒着谈点印象,其一笑容后面其实很冷血。冷血一幕,就是第六位同学说完了,她竟然催促各位老师没有要点评的,就赶紧翻篇让最后一个同学开讲。我都惊呆了。这不是一个点评课吗,学生做得再差,即使评委都不屑点评,那主课老师都应该push各个评委一定要点评,这是最基本的公正的态度。如果不点评,会多么伤害学生的心灵。她在视频里的面容一直是沉静的。还是那个女的王老师有基本的人性,说这样不合适,还是应该点评下。关于这个女孩的作业我后面会重点描述下。可能这个作业完全不在魏老师的思维框架内,所以她要快点过,或者觉得这个学生的作业太差丢面子,就想一跃而过;虽然这次点评过程漫长,但越到疲惫期越能看出一个老师,或者说一个人的基本修养。这个魏老师内在是缺乏的;其二,魏老师的反差令人印象深刻,她讲话里反对应试教育,而且诚恳倡导学生要独立思考,但她的教学思维框架难掩应试教育的气息,太讲究结构端正了,非常满意地介绍每一阶段的设计转接安排,条理清晰,出题追求宏大,这道作业题,听她意气风发的开篇讲述,就很惊讶,要大于平米,情感建筑,容纳20人以上,做一群人的情感建筑,如果不是教堂,又要情感,又要宏大,帝国建筑可以做到。但通常这样产生的情感只会是震慑,臣服的情感,这肯定不会是我们需要学生体悟的情感吧,除此之外,宏大的情感很不好理解~~然后又把这个莫名的扭结,说成挑战。设计周期是压迫式的一周一周,转换快速,连都市王老师都看不过眼,连说应该给予学生充分合理的时间。让我联想到现在市场高周转下的开发商,才这样切分催促。这般刻板催促切分细腻的思维模式下能独立思考吗,应付都来不及,对合理的设计周期完全心中没数。而且每一步都要交代,虽然看起来步骤清晰,实际上非常反设计,你的题目就是设计任务书了,还要学生再来推导个什么设计任务书,好无聊。中间的干扰完全破坏设计思维的混沌和最后的喷薄而出。做一个设计尤其要保护好中间这段混沌期,做过设计的都明白,酝酿期不应该被扰动,情感的酝酿被截成一段一段和谋杀灵感差不多。这时期老师少干扰是最大的关心。给出充分合理周期后,相信学生的能力去自由发挥。哪里会有多少不合格的学生,多半只有不合格的老师。现在都没人说老师是园丁了,实际上好老师就是好园丁,而一个好园丁是不会拔苗助长的,也不会过分浇水施肥,什么叫因材施教,就是了解苗木的特性,去帮助呵护它们成长。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师就应该是观复者,不必强用力。三周看三本书本来没啥毛病,有能力可以看更多,但也不必一一对应吧,如果有的同学只喜欢看一本,反复看,读深读透,也应该有他的自由;老师只需推荐书单,而不必挂钩,因为每个人吸收多少,ta的设计会说出答案。先梳理个人思考个人感悟挺好的,学生以深入自我来寻找情感是非常正确的设计出发点,但这个过程应该让它好好生长,怎么就马上让他们去和宏大共情呢,太快了就类似分裂,两边弄不好。学生还没学会跑呢,就要飞跃向宏大,自己的情感还整理清楚呢,就要强行和他人共情了。才大三学生,就安静做个小设计不更好吗?魏老师看起来太不屑“小资”了,情感仿佛只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情才值得研究呢,这是完全错误的。真正找到自我,才会有他人,才会有人类。一个人身上有充沛的情感,成为合格人类,再和别人共情,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持续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25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