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详实丰富的报刊审读信史
——《媒介评价样本》的评介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媒介评价样本——陕西报刊审读报告(一20l8)》隆重出版了。这是陕西省乃至全国首部报刊审读史,翔实记述了陕西报刊三十年健康发展的大事要事和辉煌历程,是陕西新闻出版界一件值得点赞可贺意义重大的喜事,也是值得点评的一部详实丰富的报刊审读信史。作为一个老出版和审读新兵,感到本书的出版,具有存史、资政和教化三大价值。
首先是存史价值。该书既留存了陕西报刊审读30年的珍贵历史图文,又给陕西新闻史陕西媒介批评史陕西文化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尤其是第三、四章,记述了上门审读地市报、专项审读、报纸传播创新案例、创办《报刊之友》(后改刊名《今传媒》)、开展审读理论研究,撰写出版审读书籍等审读重大举措,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其次是资政价值。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报刊审读活动,是报刊管理的一种行政监督行为。和其他审读形式的最大区别,是一切以政策规定为准绳,是政策性审读。《媒介评价样本》忠实记录了党和政府关于报刊出版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及规章在陕西的落实情况,总结了三十年审读工作的基本经验(详见序言五条)、创新实践和大量研究成果,对继续开展审读工作,对报刊审读的科学化、規范化及与时俱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匡正报刊审读工作的方向提供了参考坐标。
第三是教化价值。审读除了"引导扶持沟通服务建设"等功能外,还有教育和培训甚或励志功能。《媒介评价样本》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审读报告、审读工作通訉、审读刊物、审读研究成果和审读培训授课讲稿等方式,为深入开展审读工作,提升审读人员的综合素质,积累了宝贵的学习辅助资料。审读工作虽然在我国开展多年,但不像新闻传播学那样,有系统的規范的体系和多种教材。本书提供的具有教辅性质的参考资料,是审读员群体的实践经验总结,凝结了审读员同志们的智慧和心血,这些生动鲜活实用管用的专业性知识,是从课堂上学不到的。西北大学两名研究生在审读室实习一段时间,有一名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就是佐证。本书汇总的大量资讯表明,陕西审读工作在全国榜上有名,得力于有一支政治坚定、立场鲜明、专业过硬、学识渊博、作风优良、堪称全国一流的审读骨干队伍。以薛耀晗为领头羊的审读室领导所具备的尊重支持关爱审读人员和专业、实干等崇高品质,以钱老刘老戴老杨老董老卢总等六老为代表的审读员们追求和践行的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坚守阵地的敬业精神和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值得充分肯定珍惜并发扬光大。
除了以上三大价值外,《媒介评价样本》还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所谓全面性,指该书涵盖了报刊审读的方方面面。全书40多万字,由报刊审读组织建设、报刊审读制度建设、报刊审读工作、报刊审读创新、办好报刊审读刊物、陕西报刊审读的社会反响6章和大事记组成,全面客观地记录了从年至年30年陕西报刊审读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审读这一鲜为人知的幕后工作为人们所了解,为将来形成一门学科奠定了基础。
所谓科学性,指的是该书依据史志编纂的体例,横排书写,条理分明,逻辑性强。比如第一章报刊审读组织建设第一节审读组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图书报刊审读室、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报刊审读室,使读者对陕西审读机构的变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再如第三章报刊审读工作第一节报刊审读工作会议,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年报刊审读工作会议。又如第四章报刊审读创新第三节报纸传播创新案例评选,同样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年陕西报纸传播创新案例评选,由此使读者对陕西审读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案例增强报刊审读的实操性,为下一步健全完善审读工作迈向精准审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指导性,指的是该书是权威机构资深审读工作者组织撰写的图书,对全省报刊审读工作具有指导性。该书由原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新闻报刊处审读室编,主编肖松云、杨晓健、薛耀晗分别是分管新闻报刊处审读室的局领导、新闻报刊处处长、审读室主任。他们组织资深审读专家利用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该书,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不仅对陕西出版物审读工作具有指导性,而且对全国出版物审读工作具有借鉴性。据悉,该书出版伊始就受到业界和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舆论研究所所长、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岳麓学者雷跃捷4月12日致信薛耀晗:阅读了王新民先生撰写的《陕西审读三十年结出硕果——媒介评价样本出版祝贺与答谢会侧记》一文,甚为感动。报刊审读,是媒介批评的一种鲜活、生动的实践形式,做好报刊审读,是保证新闻报刊高质量采编、出版发行的一项重要的监督措施,更是保证新闻宣传、意识形态安全的一项不可代替的方法。30年如一日,您兢兢业业坚守这个岗位,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表现了一个新闻战线的战士应有的职责和当担。鉴于此,请接收我这个新闻教育工作者崇高的敬意。……
当然,毋庸讳言,目前出版物审读尚未形成为一门学科,尚需进一步探索研究,但笔者以为最重的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追求科学,形成信史,并引导出版物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启正在题为《舆论斗争拼的就是讲故事》指出:中国公共外交的任务是向外国公众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为什么必须说明真实的中国?因为只有真实才能让人相信。假设我们的国家有“七分光明、三分落后”,如果我们把光明的“七分”当作“十分”去说,外国受众就会不相信,进而这个“七分”也失去了公信力;相反地,如果既说“七分”又说“三分”的内容,对方就容易相信。基辛格博士曾经很直率地说,你们其实做得不错,但你们表达得太过完美,谁会相信世界上存在没有缺点的国家?我国的方志之所以称之为信史,就是秉持宁缺毋滥的编写原则,不虚美,不文过,不伪饰,以董狐直笔写出真实的历史,讲好真实令人信服的中国故事。在德国出版界有一句流行的话,叫“故事驱动国家”,意思是一个国家的故事传播得越广,世界对其了解就越多。但愿通过出版物审读引导我们的出版物讲好中国故事,使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使西方媒体肆意歪曲抹黑中国的图谋归于失败,使其散步的谎言不攻自破。
总而言之,《媒介评价样本》堪称一部详实丰富的报刊审读信史。为处于巅峰时期的陕西出版物审读工作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为30年陕西出版物审读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为新时代正确引导出版物讲好中国故事的审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开了一个好头。
(本文参考引用了文仲、王吉昌先生的发言,特此说明致谢!)
,4,1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2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