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亮剑》中,李医院治疗,遇到了漂亮的护士田雨,二人朝夕相处,暗生情愫,当时田雨有一个心结:医院的主任总是充当“媒婆”给她介绍对象,她对此很是反感。
为了让她就范,主任甚至把个人感情问题上升到“政治觉悟”和“组织的考验”的层面,田雨性格执拗,一口回绝,闹得双方很是难堪,就在这个时候,李云龙通过慢慢培养感情基础的方法,最终赢得了田雨的芳心。
战争年代,李云龙和田雨经历的这种爱情真实存在吗?全国有大大小小无数个战区,至少在晋察冀根据地,这样的爱情不会出现,因为聂荣臻元帅明令禁止八路军干部跟地方上的女同志接触。
晋察冀根据地一直是全国模范根据地,聂荣臻将这里治理地井井有条,之前被日军破坏的社会秩序完全重建了起来。
晋察冀根据地不仅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不管是八路军战士还是普通百姓,全都能吃得饱穿得暖,基本生活需求保证之后,还能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作为消遣和娱乐。
根据地建立了一个“抗敌剧社”,社内有很多敌占区来的大学生和文艺骨干,比如说著名演员田华,她后来饰演了《白毛女》中的喜儿;演员胡朋,她后来在《烈火中永生》饰演了双枪老太婆,此外还有剧作家,创作了《战斗里成长》的胡可,以及创作了《英雄万岁》的杜烽等等。
“抗敌剧社”作为剧社,其中有很多演员,不少是来自城市的女演员,她们洋气、大方,是根据地的大明星。
八路军里有不少老红军出身的团级以上干部,因为常年打仗,整日行军,几十岁的人了还都是单身汉,刚好根据地形势不错,战斗间隙他们也开始考虑个人问题,有事没事就去“抗敌剧社”看戏。说是看戏,其实是想和剧社的女演员认识一下,最好能找到另一半,解决终身大事。
聂荣臻听说了这件事,拍案而起,明确开出禁令:谁都不准到剧社找对象,干部一律不准接触演员!即便符合婚姻恋爱条件也不行。
聂荣臻在开会时说:“剧社的演员本来就不多,培养一个女演员更是不容易,都找跑了,生儿育女改行去了,人家的艺术生命终止了不说,剧社还怎么演出?根据地的文艺还要不要办?”
另外,聂荣臻还规定,剧社里有才华的演职人员要调动,不论职位大小,全部要经过他亲自批准,否则一律不放行。他这是为了保住根据地的文艺火苗,文艺骨干只要出了成绩,立刻给人家调走,那这团文艺火苗肯定越烧越暗,最后只能熄灭,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军区政治部曾经把“抗敌剧社”社长汪洋(建国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调去冀东,没有跟聂荣臻报告,聂荣臻知道后下令追回。
接到命令的士兵飞马几十里,火急火燎地追上了汪洋,大喊:“聂司令员不同意你调走,赶快回去!”陪同的政治部干部才知道事情没办好,也一块回去向聂荣臻承认错误。
正是由于聂荣臻的坚持,晋察冀根据地的文娱活动非常活跃,甚至连报纸都能按时印刷。要知道日军的各种扫荡,相对于给同胞们造成物理上的伤害,其实精神上的折磨更加可怕。
面对日军的暴行,很多人消息不通,不知道中国军队的动向和战绩,只能陷入绝望,甚至在失去信心后投敌。当时那个年代,没有网络、电视和收音机,唯一能快速传播的信息源就是报纸,如果有一份随时可以传阅的报纸,那无疑对提振军民士气都大有帮助,这样的报纸造成的影响甚至是战略性的。
晋察冀根据地办有好几种报纸,即便是“反扫荡”期间,发行也不中断,日军来“扫荡”,报社人员用骡子车驮着印刷机,车拉到什么地方,报纸就印到什么地方,然后通过民兵把报纸分送出去,基本上每个村子都能收到报纸。
正是由于各种治理措施得当,晋察冀根据地虽然地处华北日军的心腹之地,经常要面对日军的“扫荡”,但八路军战士和当地老百姓却完全不害怕,士气十分高涨。
敌人只要一出现,立刻就有哨兵报信敲钟,听到信号,百姓们有序地隐蔽,一点不慌张。日军如果不来,这里就像从来没有发生战争一样安静祥和。
八路军在一次反“扫荡”作战中,缴获了一份日军文件,懂日语的参谋一看,上面写道:
“晋察冀的组织神秘莫测,不可理解,当地中国人可以用眼色或手势传达中国军队想知道的各种消息,传递速度比电话还快。”
晋察冀根据地作为一个缩影,反映了抗战后期全国人民的精神状态,所有人都知道胜利在望,日军就要失败了。
厕读大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mt/1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