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印刷补偿曲线(上)》的讨论可知,CTP制版系统通过印刷曲线可改变电子文件网点实际到印版上的大小,其意义是使印刷工序控制标准化变得容易实现。
在CTP制版系统之前,要解决印刷机组网点扩大不统一问题几乎没有好的手段,只能通过调整印刷压力、油墨流动性、晒版时间等方法来做一些微调。对网点扩大影响最大的是印刷压力,由于印刷机压力设计差异(橡皮布压缩量可能差不多,但滚筒半径分配不同所引起的压印区域内橡皮滑差量不同,造成网点扩大量会有差异),使得欧洲、北美、日本三个地区标准的印刷阶调曲线无法统一。CTP制版系统出现后,阶调复制曲线统一标准的问题迎刃而解。我们今天看到的G7认证、GMI认证,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通过印刷曲线来控制“名义网点扩大率”,从而实现印刷效果的统一。
注:名义网点扩大率是指纸面网点值与电子文件上的网点值的差值。如文件中50%网点通过印刷曲线控制,最终在纸面上网点值为64%,名义网点扩大率为14%,但印版上实际面积率为50%网点印刷后纸面网点可能是68%,实际网点扩大率为18%。因为在制版时,RIP通过印刷曲线修正电子文件50%网点到印版上为46%,而46%的网点印刷扩大18%后呈现为64%的网点,名义上50%的网点扩大了14%。可参见《印刷补偿曲线(上)》相关论述。
我们来看看印刷企业常遇到与印刷曲线有关的两个典型工艺问题,加深对印刷曲线的理解。
问题一、同样CTP出版印刷,有时候印刷结果很不错,有时候偏厚或偏薄。问题二、有时来个大活要赶工期,几台印刷机一起印的结果不太一样。如果要保证实地密度一致,中间调会有差异;如果要使中间调颜色相近,实地的差异又有点大。先说说“问题一”中的一会儿正常,一会儿又不正常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外来电子文件上,企业自身无法控制分色过程造成该问题:一、图片分色时Photoshop的颜色设置采用了默认的铜版纸分色设置,如果这种分色结果用于胶版纸或新闻纸印刷,那么会出现明显的暗调并糊问题(参见RGB颜色模式引起的印前数据处理混战(上));二、即便分色参数正确,也可能由于显示器亮度与对比度调校不当使其无法匹配印刷结果,误导了调图者对图片厚薄的判断;三、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图片处理方法会造成总墨量超差,如图5所示。图5图5中的黑色块是在RGB模式下填充RGB(0,0,0),然后转换成CMYK,转换后总墨量为,当图片完成RGB向CMYK转换后,如果我们再用图片处理中最常用的S型曲线调整图片对比度时,虽然曲线调整的幅度不大,但总墨量增加变成了,暗调会变得容易并级了。上述三点是较常见图片处理时造成图片厚薄问题的原因。典型问题二所说印刷企业各机台状况差异也是常见现象,当不同印刷机台的网点扩大率有明显差异时,如果使用相同的印刷曲线出版,那么不同机台印刷同一产品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很难避免。如何利用CTP系统中的印刷曲线解决上述两个常见问题呢?各印刷机台印刷结果不一致的问题解决起来相对简单,我们先从这个问题入手。来看图6,通过对图6的解释说明如何利用CTP系统印刷曲线统一不同机台印刷效果的问题。图6图6中绿色、蓝色曲线分别代表了甲、乙两台机器实际网点扩大曲线,从曲线中可看到,未经印刷曲线修正的印版,甲机台网点扩大结果比目标曲线大,这样正常分色的产品印出来会偏厚,乙机台网点扩大结果比目标曲线小,正常分色的产品印出来会偏薄。甲乙两台机器的印刷结果差异会较大。我们还是以50%网点为例,按上一期所说的做图方法,针对甲机台,电子文件中50%网点实际出版时修正到43.8%,对于乙机台,电子文件中50%网点实际出版时修正到55%。两台机器的印版分别通过各自印刷曲线修正后,电子文件中50%网点印到纸面后都会形成64%的油墨网点,这样,通过印刷曲线的修正,两台印刷机的印刷结果得到有效的统一。注:图6的例子是两台机器对应的色组调整方法,如果是两台四色机做匹配,那么8个色组都要用该方法分别做匹配。关于问题一分色不正确的电子文件,通过类似的原理也能改善印刷结果,只是过程更复杂一些。我们用图7来说明具体的做法。图7图7中“正确分色电子文件网点值”与“印刷网点目标扩大曲线”是已有曲线,其中“印刷网点目标扩大曲线”还是以线与铜版纸为印刷条件。“实际分色网点值”曲线模拟了显示器过亮引起的电子文件偏厚问题。分色不正确的电子文件通过印刷曲线修正方法较复杂,要分两步完成,下面我们以50%网点来说明。第一步:从横坐标50%网点处垂直向上画线,与“实际分色网点值”曲线相交于A点,由A点水平向“正确分色电子文件网点值”曲线画线,相交于B点,由B点向“印刷机实际印刷网点扩大曲线”画线,相交于C点,由C点向横坐标50%网点垂直线画线,得到D点。D点为分色不正确,加上未校正印刷网点扩大两个影响因素叠加后综合的网点扩大结果。其他阶调网点值重复上述步骤,得到图六中黄色的“综合网点扩大曲线”第二步:第二步与《印刷补偿曲线(上)》中求印刷曲线的方法相同,区别在于之前的图3是“电子文件网点值目标扩大曲线”与“印版网点实际扩大曲线”相结合来推导印刷曲线值,而这里是以“印刷网点目标扩大曲线”与“综合网点扩大曲线”相结合来推导印刷曲线。得到“综合网点扩大曲线”后,横坐标50%网点向“印刷网点目标扩大曲线”画线,相交于E点,由E点向“综合网点扩大曲线”画线,相交于F点,再从F点向横坐标画线,交点为电子文件上50%网点由印刷曲线最终修正的输出值。图7显示,如果分色偏厚,加上印刷网点扩大,一个50%网点输出到印版上为36%时,也能得到一个正确的印刷结果。要强调的几个问题:1、解决不同机台统一性问题的原理与方法都较简单,其实际意义也较大。其难点在于,一个印刷产品下生产通知单时就要确定其在哪一台印刷机上印刷,这样制版人员才能知道要挂哪一条印刷曲线,商业短版印刷活件的变化较大,有时很难在下生产通知单时即能确定其生产机台,因此存在管理上的困难。但报纸印刷时,产品与机台相对固定,要做到不同机台不同印刷曲线并不困难。2、解决分色不正确造成印刷阶调问题的方法,做起来很麻烦且不易理解。实际工作中我们并不主张过度使用此方法,原因是印刷曲线在文件挂网时起作用,因此曲线会作用于一个版面上的所有元素,如果一个版面上即有分色正常元素,还有偏厚、偏薄的元素,当使用解决偏厚问题的印刷曲线时,那么正常的元素印刷结果反而偏薄了,而偏薄的元素则更薄了,带来更大的故障,反之亦然。除非是整版印刷元素厚薄偏向是一致的,此时利用这种特殊的印刷曲线会改善印刷质量。3、我们还要再次强调,印刷曲线只能解决部分分色不正确的问题,这毕竟不是在Photoshop中调图,因此分色问题还是要放在分色环节解决才是最安全有效的。在某些应急情况下偶尔使用这种非标准的印刷曲线是可接受的,但不能做为工作中的常态。尤其是商业零件印刷企业,其产品繁多,单独为一些产品做曲线不现实,我们更主张其使用上期内容介绍的标准印刷曲线。有些印刷企业的一些固定客户,其电子文件厚薄偏向有规律性,此时可考虑针对这个用户做特殊的印刷曲线。这样做的好处是该印刷客户的活如果转到其他印刷企业去印刷,产品质量可能会下降,从而提高了客户对本企业的忠诚度。4、在正常印刷状态下(机器正常、环境正常、给墨量正常),我们测试过的上百台单张纸印刷机的铜版纸网点扩大,印版上50%网点通常扩大到60%-72%之间,最常见的是67%-70%之间。如果网点扩大明显大于70%(低于下限的少见),那往往是印刷状态不正常的结果,此时如果仅通过印刷曲线来修正,印品的稳定性是无法保证的,我们建议还是要该修机器就修机器、该调整生产温湿度就要调整。CTP制版系统中的印刷曲线,是联接印前与印刷的关键工艺技术,其灵活性给印刷工艺带来了很丰富的创新空间,这两期内容讨论了印刷曲线主流的应用方法,都是用于解决印刷过程中层次还原的问题。印刷曲线不但能调整层次,也能调整颜色,典型G7工艺控制规范,不但能控制印刷中的层次还原,还能控制灰平衡还原,其本质上是通过印刷曲线实现其调整控制功能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mt/1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