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9-1 9:45:10   点击数:

英风长留运河畔齐燕铭聊城抗战纪事

发布时间:2021-9-1 9:45:10   点击数:
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news/a_6205102.html

英风长留运河畔

——齐燕铭聊城抗战纪事

整理/张爱国

年11月3日,《人民日报》等国家、省级报纸均刊登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长齐燕铭先生追悼会在京举行的消息。

追悼会对齐燕铭革命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齐燕铭在鲁西北主编《抗战日报》及主持聊城政治干部学校教务的历史功勋,给予了充分肯定。

齐燕铭聊城抗战的革命业绩,在鲁西北革命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他的名字应该被聊城人民世代传颂。

一、向聊城输送抗日干部

齐燕铭(~),北京人,祖籍内蒙,出身于破落的蒙古封建贵族家庭。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后留校任教。—年任教于中国大学、民国大学、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史等课程。年~年,齐燕铭和进步教师先后创办了《文史》、《盍旦》、《时代文化》刊物,并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年,齐燕铭经中共北方局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和其他高校党员组成党的特别小组。

“七·七事变”后,平津相继沦陷,党组织要求特别小组撤离北平,奔赴抗日斗争前线。年8月,流亡到济南的北平各大学的教师、共产党员张友渔、齐燕铭、张郁光等,通过关系进入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开办的军政人员训练班,并说服韩复榘招收了两千多名平津学生,对他们进行军政训练。期间,这些由共产党员和左派抗日知识分子组成的教官张友渔、张郁光、黄松龄、许德瑗、陈北鸥等,对学员讲国际形势,讲抗战民众组织,讲抗战文化,讲游击战术。齐燕铭除讲课外,还被委任为教务长,掌管教学全盘。

年10月,根据山东省第六区行政公署督察专员范筑先的请求,經中共山東省委批准,齐燕铭安排,分给聊城二百四十多名毕业生。这些学员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以后又从延安抗大和陕北公学毕业生中分去了几十人。这些人到聊城后,受到范筑先的热情接待,大部分被安排到司令部政训处,授尉官军衔。也有的被分配到所属各县政训处,成为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骨干。

年1月韩复榘伏法后,齐燕铭将剩余的学员送到徐州抗日前线后,受中共豫鲁联络局书记张友渔的指派,也来到聊城根据地工作。

二、在聊城重新入党

据齐燕铭女儿齐翔延《齐燕铭生平大事记》介绍,年1月齐燕铭到聊城后,因撤离北平时,没有带组织介绍信,便随聊城中共鲁西北特委負責人赵伊坪到开封,找到中共豫鲁联络局副书记刘贯一,办理重新入党手续。从年2月起作为中共预备党员,5月被冀鲁豫区党委批准为正式党员。

在聊城鼓楼西大街的老专署院内,党组织为齐燕铭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

三、任范筑先将军秘书

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公署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部司令范筑先将军,是一名旧军人,但他为官清廉,爱护人民,作战勇敢,同情共产党,爱国抗日。齐燕铭受党组织派遣,就任范筑先的秘书。主要任务是,帮助范筑先坚定抗日,逐步将鲁西北的旧政权改变为适应抗战形势的新政权。齐燕铭到任后,经常给他讲解党的方针政策,帮助他解决部队间的矛盾并整顿旧军队。范筑先对共产党的抗战政策十分折服,同时也十分敬重齐燕铭的为人、学识和爱国热情,不久就授給他中校军衔。当聊城党组织收到延安传来的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一书后,齐燕铭和张郁光(时任范筑先的高级参议)就给范筑先分段讲解,使范受到极大鼓舞。范曾多次表示,我是鲁西北人,决不离开鲁西北,要依靠共产党,留在自己家乡和日寇血战到底。

四、主持聊城政治干部学校教务

从年秋天开始,中共鲁西北特委和范筑先紧密合作,团结抗日,在不长的时间,就发展抗日武装三万多人,并建立起十多个共产党员任县长的县政府。为进一步训练培养基层政工干部,强化民主政权,改造巩固抗日武装,保安司令部政训处(后改政治部,实际是半公开的中共鲁西北特委的办事机构)决定从年5月开办一所政治干部学校。开始他们想仿照陕北公学叫鲁西北公学,后來,为适应统一战线形势,定名为“山东省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政治干部学校”(地址在今东昌府区实验小学)。

政治干部学校校长由范筑先兼任,共产党员、高级参议张郁光任副校长,共产党员、范的秘书齐燕铭任教务长,具体实施教学事务。政治干校第一期学生年5月入学,学期三个月。政治干校教学内容有: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队政治工作、民众动员论、中日问题、国际问题,特别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齐燕铭在管理工作之余,还亲自講授国际问题和中日问题两门课程。

学生来源。大多来自本区各县,也有菏泽、冀南过来的学生,山东省委还派来部分铁路工人参加了培训。

学校特别重视对学员进行政治形势教育。每期开班,都请范筑先讲话,這既是对广大学員,也是对范本人的有力的教育机会。每期开班,必请红军老干部袁仲贤、王幼平到校作革命传统報告。平时则不定期对学员作抗日形势報告。年7月,延安文艺工作组刘白羽、欧阳山尊、汪洋陪同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卡尔逊到聊城参观考察,学校特邀刘白羽、欧阳山尊、汪洋到校给全体师生作了延安情况的长篇报告。欧阳山尊还演唱了《游击队之歌》,受到全体师生热烈欢迎。學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经常组织学员参加战地宣传、救护等服務工作,让学员得到实际工作锻炼。

学校十分重视干校的校风培养。齐燕铭和副校长张郁光把延安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方针定为干校校训。在这里,到处飘扬着抗战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畢業歌》等救亡歌曲此起彼伏。欧阳山尊在日记中曾经回憶到:“这个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全和延安陕北公学是一样的。他们的校训八个大字,也和抗大陕北公学是一样的。干校有二十多个延安来的同学,随着他们的足迹,延安的学风和歌声也跟着传到这儿了”。

齐燕铭还经常组织学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要求每个中队设立一個救亡室,每周出壁报一期。大家在上面写诗歌、画漫画、写散文,课余生活豐富多彩。他和学校其他领导还经常同全体师生开展集体活动。通常是,大家围成半圆形,席地而坐,表演各种文艺节目。齐燕铭拿手的昆剧清唱和学員們的京剧清唱,是最受大家欢迎的節目。据时任教官的周子明回忆,政治干校共办了四期,为我党培养干部两千多人。这座抗大式的革命熔炉,对开辟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坚持鲁西北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时任教官、建国后任广东省省委书记的任仲夷后来写到:“我从黑龙江,辽宁到广东,从中央到部门,到地方,到军队,到处遇到当年聊城干校的学员,他们现在都是相当负责的领导干部”。

五、总编《抗战日报》

在举办政治干校的同时,政治部决定把年12月创办的油印《抗战日报》改为公开发行的铅印报纸,作为中共鲁西北特委的机关报。

齐燕铭被任命为总编辑,后兼任社长。他在报社筹备、报纸出版、发行上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首先从临清调来了几十名工人和印刷机以及全部字模迅速解决了报纸的自印问题。

年5月1日,《抗战日报》正式出版发行。齐燕铭为报纸题写了报头,一版还套红印了“肃清汉奸言论,建立抗战文化”的办报宗旨,并请范筑先题写了“民众喉舌”四个大字。报纸为四开四版,每天印刷四千多份,最多时达到七千多份,靠各县和三十多个游击支队的政治处发行到全区,还远寄冀南、武汉、西安等地(社址在今东昌府区光岳楼西路南)。

齐燕铭在亲自撰写的发刊词中明确阐明了编辑方针:“我们主张坚持抗战,坚持精诚团结,动员广大人民参加抗日,巩固与扩大鲁西北游击区抗战根据地,坚持平原游击战争,以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同时担任政治干校教务长和范筑先秘书的齐燕铭,几乎每天都要来到报社,同大家研究宣传报道问题。有时同大家一面吃饭,一面安排,还不断亲自撰写稿件,对重要事件及时阐明观点。

《抗战日报》重点报道抗日统一战线工作。范筑先在“七七”事变后,亲自给毛主席、朱总司令写信,表示对共产党的敬意,同时认命了十几个共产党员县长;还派出干部和自己的子女到延安学习,到河北威县南宫会见八路军师副师长徐向前,坚定实行共产党的十大救国纲领。报社对这些进行了全方位宣传。

《抗战日报》重视社论的战斗作用。鲁西北特委推动成立了社论委员会,成员由宣教干部张郁光、齐燕铭、周子明、任仲夷、巩固、管大同等组成。每个委员都有写社论的任务,每月刊出3~5篇社论。当时影响较大的社论有:“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咆哮了的鲁西北”、“论广州失陷”等。齐燕铭发表了“抗战中的党派问题”,严厉批驳了对国共合作的怀疑论调。

《抗战日报》及时发布来自延安的声音。从延安来的人带来毛主席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后,报社很快在报纸上转载。延安抗大陕北公学同学的联欢活动,报纸做了详细报道。毛主席《论持久战》一书来到聊城后,他们及时进行了翻印。

《抗战日报》报道了鲁西北历次对敌战斗的经过,大大激励了全区人民的抗战斗志。

《抗战日报》十分注意发挥副刊的作用。齐燕铭要求,社论、评论、报告文学、诗歌一起上;他鼓励版面上创新,要求三版“鲁西北”办成一个战斗性强形式多样的副刊;为了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他策划出版了《战地文化》半月刊、《战线》旬刊;他们的华北文化出版供应社还出版了《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等三十多种著作,发行到全区;他支持成立了冀鲁青年记者服务团,建立起鲁西北通讯网;任命李士钊为记者服务团团长,深入全区采访,保证了充足的稿源;他注意发现人才,对投稿数量多、质量高的翟咸利(向东)、商本懋,动员入社工作,使他们很快成为工作骨干。建国后,他俩都成了《人民日报》的领导干部。年7月延安文艺工作组陪同卡尔逊参观考察《抗战日报》时,齐燕铭让李士钊送给卡尔逊和延安文艺工作组《抗战日报》各一套,请他们把《抗战日报》带到外国,带到延安。当年范长江主编的《新闻记者》月刊,曾刊发了一篇“敌人后方的报纸”的文章,称它是“我们伟大斗争的最实在的记录”、“华北敌后第一份铅印报纸”。

当年范筑先曾经有这样的口语,:“武有袁仲贤,文有张郁光,写文章有齐燕铭,再在全部队做好政治工作,我鲁西北定能坚持抗战,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年11月15日,范筑先和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等数百名抗战英雄在同日寇围攻聊城的战斗中壮烈殉国。《抗战日报》工作人员和政治干校学员,在齐燕铭的带领下,按照鲁西北特委的要求,转到莘县、冠县、冀南一带继续斗争,从而保存了珍贵的革命火种。

年2月,齐燕铭在担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顾问期间,应聊城重修光岳楼之邀,重写了一首旧诗。这首诗是:

执手临岐别,怆然念故知。

悲风惊木末,落叶满清池。

路狭车辙乱,思迂马辔迟。

疾风看劲草,壁垒共坚持。

诗后还写了跋文:年11月15日日寇陷聊城,郁光第鸿同志与范筑先司令俱以身殉。莘县事变县长吕世隆同志牺牲时,余衔命驰赴濮阳,道经观城,遇纪光率队巡视城西,遂下马倚鞍论鲁西北形势。临别以坚持斗争相勉。途中感而赋此。纪光原名舒礼,郁光之弟也,时任观城县长。今光岳楼重修索书于余,因书旧句,以为纪念(见年11月23日《聊城日报》)对当年的烽火岁月,齐燕铭始终不能忘怀,他终生怀念着和他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也对聊城这座英雄的城市铭刻在心。

据当年《抗战日报》的编辑、记者李士钊回忆,从年5月1日创刊,到11月14日聊城失守停刊,《抗战日报》共出版期。《抗战日报》成为鲁西北抗战的一部真实、永恒的记录。年1月,党组织派齐燕铭任冀南行政公署参议。年,齐燕铭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齐燕铭先生虽然在聊城抗战时间只有短短一年,但他高昂炽热的爱国情怀、爱憎分明的斗争精神、细致干练的工作作风,永远留在鲁西北人民心中。

年2月5号

参考资料:

1.马永顺《齐燕铭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年。

2.《光岳春秋》,山东人民出版社,年。

3.《光岳春秋续集》,山东文艺出版社,年。

4.《范筑先与鲁西北抗战》,山东人民出版社,年。

5.齐翔延《我的父亲齐燕铭》,文物出版社,年。

因资料和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及读者不吝赐教。

(图片来自网络)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yx/12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