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BMJ(英国医学杂志)和JAMA
(美国医学杂志)这两本顶级医学期刊,罕见地「撞选题」了。
年8月22日BMJ:电视里的自杀:减少对脆弱观影者的风险
年7月31日JAMA:电视剧《13个原因》上映后,对自杀风险的筛查、预防和早期干预的社会责任号召
这个现象并不是巧合,而是两本医学期刊对「媒体影响自杀行为」的高度重视,他们讨论的,是一部描述青少年自杀的电视剧。
而在文章中提到,这部电视剧,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欧美青少年的自杀率。
那到底,这部电视剧什么来头?为什么带来这么大的动静?
13ReasonsWhy
引起这场轩然大波的美剧名为13ReasonsWhy(十三个原因)。它所描写的,是一所美国普通高中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公名叫安娜,是这所高中的学生。她刚刚自杀,留下了十三盘录音带。
安娜在高中自杀
而且背后有更多的原因
在生前,她录好了这十三盘录音带,并寄给了她的每一个同学,讲述他们每一个人,在安娜的自杀中做了什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随着每一篇录音带的播放,我们发现,安娜在学校中,不仅仅受到男友的欺骗、闺蜜的背叛,更多受到其他学生的霸凌甚至性侵,而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班级、学校不但没有支持她,还斥她为「荡妇」。
寄出去的录音带
里面是安娜无人可说的痛苦
在生命的最后,她求助于朋友、老师和学校的志工。可是,这些人都没有留意她的这些信息,最终导致她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
安娜自杀前曾经找学校老师求助
却被要求「放下」
十三盘录像带,让她生前的朋友交安娜给身边的十二个人;而正是这十二个人,有意或无意的深深伤害了她,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安娜最终选择了离开了这个让她失望到底的世界,而在这时,她似乎找到了她渴求已久的平静。
太「成功」的自杀电视剧
由于有精美的制作团队(Netfix大手笔制作)、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汤姆·麦卡锡指导,包括原著小说也是年纽约时报年度最畅销小说。
这部美剧一上映,就得到好评赞赏无数,IMDB(InternetMovieDatabase,知名电影电视剧评分网站)上,这部电视剧评分8.5分,烂番茄新鲜度评分93%,就连国内豆瓣评分也高达8.2分。已然成为年欧美电视剧领域的一匹黑马。
但是太成功的背后,也带来严重的潜在社会问题。而媒体对于这部「年轻人自杀」电视剧的传播,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这部电视剧比之前任何类似作品都要真实尖刻。直面校园中大量存在的霸凌、性侵、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现实问题。甚至让很多同龄年轻人觉得,自杀未必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电视剧上映后,利用谷歌搜索引擎查找「自杀」「如何自杀」「自杀热线」「青少年自杀」人数均大规模提高。
研究显示电视剧播出后引起自杀关键词热搜
这就迅速引起了公共卫生及医学相关人士的注意,因为,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由于影视文学作品导致的爆发群体性自杀现象。
目前尚没有这次事件带来的死亡人数的上升数字,但是这一部电视剧已经牵动了欧美国家对于整体自杀倾向的注意和预防。
新西兰对该剧定级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必须在父母陪同下才能观看;加拿大学校也向学生的父母发出警告,并严禁老师与学生讨论该剧。
媒体导致的自杀扩散
为什么媒体会与自杀事件增高有关?
媒体曝光对自杀的影响,在国外称之为「维特效应」(Werthereffect),是模仿自杀的一种。之所为称之为维特效应,是因为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著名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书中讲述了一个名叫维特的少年,因感情不顺、前途无望而自杀的故事,该书美化了自杀行为,发表后导致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增多,因此一些国家将此列为禁书。
对于维特效应的产生,与接触的易感人群、诱导性以及可模仿性有关。
若个体为青少年或一直徘徊在自杀边缘的人,过度且不恰当的媒体曝光,无疑是扣动了个体自杀的扳机。
若一部美剧或者是小说,将自杀行为美化,那么就会引起许多人追随,诱导自杀的风险会增加。
另外,年AmBehavSci(美国行为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还提示,若具体描述自杀的细节,会增加自杀易感人群的自杀模仿行为,因为当具体描述自杀的细节时,重复该行为变得更简单了,可能就成为了一种自杀的指引。
年玛丽莲·梦露的自杀,经过媒体发酵之后,美国当月新增12%(例)的自杀事件。
年愚人节香港知名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而香港的狗仔文化,使得一段时间内对其进行了大范围的曝光,密集程度甚至超过玛丽莲·梦露。
这样做的后果是,在其死讯曝光后9h内,全香港就有6人跳楼自杀,其中有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明确指出其自杀与张国荣的自杀有关,当月香港自杀事件与同年3月份相比新增32%。
媒体的自杀报道导致的自杀事件增加,不仅仅局限于报纸,电视、书本、电影、音乐、舞台剧和网络等媒体都可能与自杀事件增加有关。如年DerekHumphry出版了《最后的出路》一书,该书倡导晚期病人安乐死,详细地介绍了服毒和用塑料袋窒息的自杀方法。
随后在年时,Peter等人在AmJPsychiatry(美国精神病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国家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最后的出路》发表后,在美国,使用塑料袋窒息自杀的比例增加了30.8%(从件增至件);服毒自杀的比例也增加了5.4%(从3,件增至3,件)。
年发表于LancetPsychiatry(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篇荟萃分析提示,媒体报道自杀与随后的自杀事件增加有关,若媒体将自杀事件作为头版来进行报道,并附有图片,以及详细地介绍自杀的细节,风险会更高。
而对于社交网络时代,这一传播可能更加可怕,仅仅是13ReasonsWhy上映三周,网络上就有超过1,万讨论的帖子。有超过,条新闻对其进行传播。
而这,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预防自杀,媒体本应做的更好
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更新有关媒体处理的指南,而这些,是所有媒体应该在工作中应遵守的。
媒体应该做的:
提供准确的自杀危机干预信息/途径。比如世界卫生组织自杀预防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shry/1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