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七宝中学沈威
引言
汤青、赵尚华()指出教师在资源利用时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选择、重组与改编,鼓励教师创建个人资源库,使用、反思和整理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水平,如七宝中学开设的英语报刊阅读课。该研究以我校采用的补充教学资源《21世纪英文报》为例。本文试图探索在报刊阅读中如何实现跨文化导入和渗透。
研究背景
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关于文化导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数教师在处理教学素材的过程中,忽视了把“文化意识培养”纳入教学设计中。一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文化底蕴不足,对素材的处理止于词句的表层意义,漠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未能很好地认识文化教育在英语课堂上的作用,导致文化输入难以体现,学生的文化意识难以提高。不少英语成绩不错的学生,一旦置身于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却表现得不知所措,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文化意识培养的忽视。本研究基于上述提到的当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七宝中学高一平行班新生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通过英语报刊阅读的教学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实践路径,希冀对改进现状有一定的推动。
研究主要原则与方法
束定芳、庄智象()指出文化导入的三大原则:(1)实用性原则,主要指的是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2)阶段性原则,主要指的是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3)适合性原则,主要指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适度。
本实证研究的教学实验主要参考束定芳、庄智象()提出的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1)注解法:将教学材料中学生理解上困难的词语或者表达法注解;(2)融合法: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如介绍目的语文化习俗、词语掌故、历史事实等;(3)实践法: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目的语社团文化知识,包括观察、看录像和电影、举办专题讲座、阅读文学作品等;(4)比较法:通过对比,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和文化之间的异同来提高文化敏感性;(5)专门讲解法:在对比学生的语言文化与目的与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编写教材或开设目的语语言文化课程。
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项研究工具,均援引自朱雪艳()对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的探索。定性分析采用了对高中生的“有关文化意识问卷调查",定量分析采用了“社会文化测试题”,旨在分别对学生的初态文化意识掌握了解以及对教学实验的效果进行评估。
定性分析:获知学生的初态文化意识
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是笔者所教的七宝中学新高一两个平行班共68名学生,问卷填写时间为开学后第一周,其中回收后有效问卷为67份,占总样本的98.53%。
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1)可以看出: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约90%对英语国家文化很感兴趣和较感兴趣;有约2/3的学生认为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对学习英语很有帮助;有约3/4的学生认为文化学习是英语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导入有较高的认同感,这为之后的跨文化导入教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调查也显示:只有17.91%的学生认为英语老师能够经常在课堂上讲授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约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老师只偶尔地讲授,还有约将近1/3的学生认为老师从未在课堂上讲授过相关的文化知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约90%的学生一般或不注重中外文化的比较;但有超过80%的学生很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多讲些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在以往的初中教学中,英语老师或不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或学生未意识到老师在文化意识方面的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的主动意识一般或比较薄弱;同时,大部分学生又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在课堂上能多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教学实验过程
依照文化导入三大原则和主要方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发挥报刊阅读的特色,笔者对研究中两个平行班在进行一般阅读策略教学的基础上,对实验班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导入教学,而对照班则不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导入教学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结合报刊当期的时事内容,深度挖掘课标框架范围内的、学生需要了解的英美等国家文化背景知识,采用融合法帮助他们理解、分析、讨论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例如,在某期报纸“环球视野”版面“AncienthistorybehindBritishcitynames”一文中,作者介绍了曼彻斯特、牛津、伯明翰等地名的含义与由来,文章本身融合了对英国历史的简介,包括罗马军团入侵、盎格鲁撒克逊征服、斯堪的纳维亚人登陆等。笔者利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结合英国地图,把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学习相融合,达到一定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是针对报刊中随机出现的与文化习俗相关的习语和成语等,采用比较法,辅助提供背景资料,设计相关情境进行巩固性、交际性操练。例如,某期报纸头版《Greatpeakofliterature》一文时以国际山岳日为切入口,探寻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山岳与意象,笔者在课堂品读原文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把曾经学过的中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的山岳意象与此文提到的意象作比较,感悟中西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培养文化包容感。
三是在报刊学习中遇到英美等国家主要传统节日、著名人物的纪念日、重要事件纪念日等的新闻报道时,采用实践法,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阅读材料,配合录像、电影等语言实践手段,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化,防止盲目效仿。例如,在连续两期阅读《21世纪英文报》“名著悦读”栏目马克·吐温经典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节选之后,笔者在肯定了该作品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成就之余,补充给学生观看一段对美国大中小学教育者的访谈,其中涉及“为什么许多学校不教这部小说?”、“学校是否该教这部小说?”“该小说适合从几年级开始教?”等问题,鼓励学生对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局限性产生批判性的理解,培养对文化的正确态度。
四是对于报刊和教材所无法完全覆盖、但课标中规定的文化板块,采用专门讲解法,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课堂延伸,摒弃和应试无关就不教的功利做法。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某期“时事之窗”版面的“YoungpeopleinUScallforguncontrol”一文时,笔者专门查阅资料,向学生介绍美国宪法对持有枪支的合理解释、近年来美国校园枪击案的社会反响、以及该国枪支管理的难度与困境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体现的不同的价值观与文化内涵。
五是适当采用注解法,自主开发能和课标文化素养框架尽量一致的校本教材或学习资料,将文化相关知识备注到教学素材对应的位置。例如,在某期“环球视野”版面的“Britain’straditionforactingonthestage”一文的讲解前,笔者先梳理出文中一些带有文化背景的表达,如:theWestEndtheatredistrictinLondon(伦敦西区,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Mary(圣母玛利亚)、Joseph(圣母玛利亚的丈夫)、pantomime(圣诞节期间演出的童话剧)等配以英文注释印发给学生作为阅读时的参考,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带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减少阅读时的障碍。
定量分析:检验学生的阶段性文化意识提升效果
本次“社会文化测试题”测试是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进行的,第一部分是20道是非题,有关社交语用知识题,共80分;第二部分是10道均有四个选项的单选题,考察英语国家的地理、政治、历史、文化知识等,共20分。对照班与实验班均在这个学期中使用《21世纪英文报》进行报刊阅读教学,但在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测试结果如表2、表3所示。
结论与反思:
由表2与表3得出结论:在教师有意识的进行跨文化导入教学之后,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在文化意识方面得到显著的提升。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学不学得好的问题,更多的是在于有没有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文化教学涉及几个步骤的演进和融合:感知中外文化知识——分析与比较;认同优秀文化——赏析与汲取;加深文化理解——认知与内化;形成文明素养——行为与表征。在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通过本实证研究的效果观察,笔者建议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参考文化导入的三大原则,以英语报刊为载体,践行五种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结合学情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
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样本量不够大、历时周期不够长,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故后续仍需要扩大样本量,追踪检测更长期的教学效果,也有必要延伸至更多层次的学校进行更细致深入的比较研究。
(本文已刊载于《上海英语教研》年10月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5.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汤青,赵尚华.时态——上海市中小学英语学科课改30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
(4)朱雪艳.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英语教研》“专家答疑”版块征集一线教师教学中的疑问、困惑,并有针对性地邀请英语教学领域专家进行答疑解惑。欢迎老师们将教学中遇到的疑问、困惑发送至本报投稿邮箱,有机会获得专家解答:
shyyjy_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shry/11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