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4日,天特别冷,风特别大。一艘名为“大舜”的滚装船从烟台港起航了,没有人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名船员和乘客,只活下来22人。年11月27日《烟台日报》一版,时任《烟台日报》政教新闻部副主任李波发表消息《“大舜”号滚装船在我市海域遇难》,记录了这段沉重的历史,也记下了永远的痛。
前舟之覆,后舟之鉴。“11.24”海难在烟台、山东乃至全国无数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但是,灾难也推动了烟台、山东乃至全国海上救助的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避免了更多未知灾难的发生。年6月28日成立至今,北海救助局共计救助遇险人员人,救助船舶艘,救助财产价值亿元。
沉重的历史,永远的痛“太惨了!实在是太惨了!”16年过去了,回忆起“11.24”海难的场景,64岁的兰培喜老人仍忍不住动容。当年,作为烟台日报摄影部主任,兰培喜在接到通讯员电话后,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在牟平区姜格庄镇云溪村海岸附近,兰培喜拍下了一张张惨重的照片,记录下了这永远的痛。
年11月24日,天特别冷,风特别大,浪特别高。下午3点多,伴随一声汽笛长鸣,名为“大舜”的滚装船从烟台港起航了,船上共有船员40人,乘客名。没有人知道,“大舜”号正载着他们走向一条不归路。
4点左右,“大舜”号行驶到芝罘岛以北6.2海里处,第二层甲板突然起火。火势迅速蔓延,舵机随后失灵,“大舜”号发出了求救信号……对于此类突发事件,媒体一向是反应最快捷的。然而,当时任烟台日报政教新闻部副主任李波受命前往采访时,“大舜”号早已把一幕空前的海难悲剧演绎完毕。
接到“大舜”号发出的求救信号后,烟台市委、市政府立即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接到求援信号仅10多分钟,烟台海监局、救捞局、港务局及驻烟海军某部的17搜救援船便相继出发了。与此同时,烟台警备区、公安局、武警烟台支队及牟平区机关干部及广大群众也行动起来了。救援船试着靠近“大舜”号,但是狂涛巨浪让他们的一次次努力均以失败告终。晚11点半左右,“大舜”号在一阵急促的汽笛声中倒扣在滚滚波涛中,海面上响起一片片呼救声。经过拼死营救,一艘海军船救起了12名落水乘客。
“海面上再也听不到呼救声了,只有狂风还在呼啸,只有巨浪还在咆哮。望着黑洞洞的大海,我们都哭了。我们又驾船在船上搜寻了4个多小时———多么希望多救起一名落水者啊!”一名亲历者当年泣不成声地说。最终,虽经各方全力救援,“大舜”号上的人中只有22人生还。
大舜号被打捞出水
前舟之覆,催动救捞体制改革“11.24”海难在新中国航运史上写下了沉甸甸的一页,条人命瞬间消失。像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让西方人感受着永远的痛一样,“11.24”海难也在烟台、山东乃至全国无数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虽时光流逝难以抚平。但是,正如李波在回眸这场海难时所说,这也许不是件坏事,毕竟,“大舜”号之后,渤海湾乃至全国海域的航运安全管理和海上救助力量都空前的加强了。
前舟之覆,后舟之鉴。救捞发展的历史曾被深深地刻上灾难推动的烙印。“11.24”海难暴露了烟台乃至我国海上救助打捞能力的严重滞后和不足,中国救捞由此走上了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轨道。
年6月28日,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体制改革,实行救捞分开,成立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救助局,烟台、上海、广州三个打捞局,北海第一、东海第一、东海第二、南海第一等四个救助飞行队,以及中国海洋工程公司、华德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两个经济实体。救捞体制的改革,为中国救捞事业实现历史性转变提供了强动力,从而使中国救捞快速形成了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潜水打捞三位一体的救捞格局。
北海救助局于年6月28日当日成立,由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直接领导,主要负责我国北部海域及黑龙江干线以北水域的水上人命及财产救助。目前,全局现有职工余名,下设烟台、天津、秦皇岛、荣成、大连、青岛等6个救助基地和1个应急反应救助队;拥有各类救助船舶17艘,其中,KW救助船舶1艘、KW以上救助船舶9艘、KW双体快速穿浪救助船2艘、快速救助艇5艘,分别部署在秦皇岛、大连、天津、渤海海峡、长岛、烟台、石岛、青岛等重点海域的12个长年待命点。
年4月27日,“北海救”轮狂风巨浪中救助“鲁昌渔”轮
浪尖劲舞,避免一次次悲剧年11月16日早晨8时,“大舜”轮遇难的同一海域,客滚船“辽海”轮遇险。该轮按正常航班承载船员、旅客共人,汽车78辆,从烟台出发前往大连。行至大连港附近时,船上汽车舱突起大火并很快蔓延。因火势无法控制,“辽海”轮宣布弃船。
因该海域在入港口,加上海上气象较好、海面风浪较小,弃船人员随即被附近船舶救起,但很快发现两名机舱人员失踪。北海救助局接到救助指令后,立即派出在大连执行救助待命任务的“北海救”轮、在北海1号执行救助待命任务的“德洋”轮和“北海救”轮全速赶赴难船现场,同时呼叫在大连及蓬莱待命的交通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救助直升机做好救助准备,全力实施救助。专业救助船舶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鼎力配合下,杜绝了火势的进一步蔓延,保全了难船的机舱,并且船上人无一伤亡。
时光拉近至年年底,入冬以来最强寒潮突袭我国北部海域,引发多起海上事故险情。12月1日,“辽大金渔”渔船在荣成石岛待命点东北约55海里处发生故障,5名渔民危在旦夕。12月3日,木质渔船“辽普渔”在大连遇岩西北2海里处船舱进水,9人遇险,请求救助。12月3日,一采砂船在烟台港东北约68海里处翻沉,船上8人生死未卜。北海救助局救助指挥中心临危受命、连续出击,成功完成三次重大救助任务,使18名遇险者转危为安。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海上搜救中心、烟台市人民政府等上级部门先后作出批示并发来表扬信和慰问电,对于救助任务的圆满完成给予高度评价。
一个个化险为夷的故事,见证了我国海上救助事业的发展历程。“11.24”海难不只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更生发出了海上救助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年6月28日成立至今,北海救助局共计待命艘天,出动救助次,救助遇险人员人,救助船舶艘,救助财产价值亿元。
责任编辑鲍永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0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