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5-20 15:40:17   点击数:

碳中和绿色转型未来可期社会科

发布时间:2021-5-20 15:40:17   点击数:

去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首次明确给出碳中和的时间表,也是中国首次向全世界郑重给出明确的减排目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的重点任务之一。近日,国新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目标,既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原文:《碳中和:拥抱中国绿色力量》

作者

本报记者田川

图片

网络

实现碳中和是中国的承诺

当前,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渐深重。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燃烧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因为全球变暖,洪水、干旱、森林火灾、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等一系列气象灾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导致全球百万人死亡。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摄氏度,我国地表平均温升速率接近全球的2倍,海平面上升速度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该协定为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将长期目标设为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并逐步实现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即碳中和目标。碳达峰则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已成为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占全球GDP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重要经济体开始实践“碳中和”目标。8年,英国《气候变化法案》正式生效,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立法,明确年实现零碳排放的发达国家。芬兰确认在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在年实现净零排放;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国陆续承诺在年实现零碳排放。力争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的承诺。

尽管年受疫情影响,工业增长速度放缓,但全球温室气体水平却并没有丝毫下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BeateTrankmann指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显示,最快在年,地球温度就可能达到比前工业化水平高1.5摄氏度的临界阈值。由科技部、中科院等多部委组织编写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际评估报告》显示,本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平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7%,超过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14%)的7倍。气候变化已对我国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以及人民生产财产安全构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人类必须要采取更切实的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3.4%,比年提高8.9个百分点,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我国年碳排放强度比5年降低48.1%。“要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强调,要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能源领域国际合作,让中国能源加速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价格扭曲等问题依然存在

目前全球已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年,排名前十五位的碳排放国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亚、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和法国已经实现碳排放达峰。中国、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承诺在年以前实现达峰。届时全球将有58个国家实现碳排放达峰,占全球碳排放量的60%。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据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截至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含水电)消费总量达到17.95艾焦,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含水电)消费量中的占比高达26.9%。

我国煤炭清洁开采和利用水平大幅提升,采煤沉陷区治理、绿色矿山建设成效显著,但城市作为第二、三产业的空间载体和居民高度密集区,能源电力占比极高。“碳中和的重点难点在城市。”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潘家华表示,城市要超越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污染控制,制定弃煤和减油规划,开启温室气体绝对量的减排进程。

“现在能源发展中出现一些矛盾,是由于能源市场价格信号出现扭曲,低碳转型目标和市场路径不配套。”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告诉本报,比如,交叉补贴、强制性降价,使能源系统运行无法充分体现经济效益,也较难协调各方面推进能源转型的积极性。能源价格要引导能源高效利用,引导能源供应结构的优化和各种设备的合理使用。尽管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但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些改革举措,比如,输配电价改革、可再生能源直接交易、增量配网改革等进展和成效有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告诉记者,按照能源转型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大幅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才能在既有的电力系统和电力体制中拓展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在年前实现碳中和,实际上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实现这项任务需要大量的投资,而投资是需要周期才能看到结果。对中国来说有“基数”的问题,现在中国的碳排放在全球的比重接近30%,因此,这个任务显得更加繁重。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指出,同时,也要看到乐观的方面,技术在不断创新,有些技术逐渐成熟化,不过要把这些技术投入应用,也需要大量的投资。

经济社会全面转向绿色低碳

除直接的化石燃料燃烧,我们的电大部分来自燃煤电厂,少部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而工业生产、建筑、交通等也是碳排放的集中来源。可见,实现碳中和,需要经济社会全面转向绿色低碳。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进程,改变能源结构是解决之道。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近日,国新办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年新增量和保有量分别达万辆和万辆,均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截至年底,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达万处,建成世界最大规模充电网络,有效促进了交通领域能效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在能源转型中,要高度重视气电的发展及其多重作用。”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会长孙耀唯向记者表示,深入推进能源体制革命,包括电改、油气体制改革和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电热冷气水需要综合规划、统一监管,鼓励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支持综合智慧能源发展,确保电网调节能力与系统备用充足。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发展研究室主任黄碧斌认为,要加强新能源项目新增规模管理,深化年度投资预警和监管制度。此外,还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

亚马逊、苹果、Facebook等公司都已启动了碳中和计划,并已在部分业务中采用可再生能源。微软还联合耐克、星巴克在内的九家大型公司合作组建了一个名为“TransformtoNetZero”的全球碳中和组织,分享减少碳排放的资源和策略。谷歌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为数据中心供电、应用人工智能来预测电力需求。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中国宝武创立了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建立1+N开放式研发创新模式,建设面向全球的低碳冶金创新试验基地。

“要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主任周宏春告诉本报,要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加快碳市场建设,以尽可能低的成本降低经济的碳强度,努力使用非化石能源以满足新增能源需求,使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存量化石能源消费量。

我国持续深化能源领域对外开放,推动广东、湖北、重庆、海南等自由贸易试验区能源产业发展,支持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埃克森美孚、通用电气、碧辟、法国电力、西门子等国际能源公司在中国投资规模稳步增加,上海特斯拉电动汽车等重大外资项目相继在中国落地,外资加油站数量快速增长。

生态环境事关人类生存和永续发展,能源领域的每一小步变革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30多个能源领域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实现更加普惠、包容、均衡、平等的发展,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繁荣、宜居的世界。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社会科学报》

年征订开始啦!

01

《社会科学报》简介

《社会科学报》是经原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首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报刊,是社会科学界交流思想、展示成果、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

年,《社会科学报》作为一份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专业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学术对话、思想交流、理论争鸣平台的专业性报纸,创立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三十余年来,作为理论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和宣传阵地,《社会科学报》以“思想性、问题性、前沿性、信息性”为目标定位,践行学术标准和宣传原则,坚持在突出主流价值的同时提供多重视角,在贴近现实热点的同时把握长远方向。

02

订阅价格

定价1.5元/份,月度订阅价6元,全年订阅价72元。

03

订阅方式

读者请向各地所在邮局(所)订阅,或者通过中国邮政APP、中国邮政微邮局、中国邮政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1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