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7-9 10:06:20   点击数:

月圆花好

发布时间:2021-7-9 10:06:20   点击数: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频频出现的歌曲《月圆花好》原唱:周璇,作词:范烟桥,作曲:严华。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醉。清浅池塘,鸳鸯戏水,红裳翠盖,并蒂莲开,双双对对,恩恩爱爱,这软风儿向着好花吹,柔情蜜意满人间。《月圆花好》是电影《西厢记》的插曲,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范烟桥作词,严华作曲,周璇演唱。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历史题材的歌曲,多是儿女情长的作品新编,比如电影《西厢记》插曲、严华曲、范烟桥词的《月圆花好》,此曲在港澳台地区一直久唱不衰。提到此歌,不能不提这首歌的词作者“大才子”范烟桥,他虽然并没有把多少精力投在电影上,但他当年为国华电影公司改编的《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一部连一部地卖座,捧红了包括周璇在内的一大批明星。在这些电影里,“哀怨、柔弱、精致、迷离”等等词汇都可以套用在吴文化上。不过,年的紧张局面中,唱浮云散这样的词儿,很危险。

范烟桥(~),乳名爱莲,学名镛,字味韶,号烟桥,别署含凉生、鸱夷室主、万年桥、愁城侠客,吴江同里人。出生于同里漆字圩范家埭的书香门第。后移居苏州温家岸。范氏为范仲淹从侄范纯懿之后,明末范思椿从苏州吴趋坊迁至吴江同里,至范烟桥已是第十世,辈号“钦”。范氏为范仲淹从侄范纯懿之后,范烟桥的父亲范葵忱为江南乡试举人。父亲在范烟桥年幼时,嘱其读经书,但范烟桥不喜经文,却爱读母亲严云珍藏的弹词和小说,为不让父亲知晓,他于晨晚间枕边偷读,由于用眼不当,造成近视。长大后,喜带墨镜。

因敬慕南宋词人姜夔,取其诗句“回首烟波十四桥”(《过垂虹》)中的“烟”“桥”两字,合而为号。年,14岁的范烟桥就读于同川公学,成为金松岑的学生之一。在校期间,他勤学苦练,深得金松岑先生的喜爱,在金松岑的影响下,初涉了文、史、地、诗歌、小说。年,范烟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吴长元公立中学(苏州草桥中学前身)。这时,同学少年,春秋鼎盛,有后来成为历史学家的顾颉刚(诵坤)、文学教育家的叶圣陶(绍钧)、画家的吴湖帆(万)与陈俊实(子清)、书法家的蒋吟秋(镜寰)、作家的郑逸梅(际望)、小说家的江铸(红蕉)等,范烟桥也以自己的文章和同学相交流。是年9月,苏州光复,学校停课,范烟桥返家。范家藏书甚富,有古籍数千卷,范烟桥开始是随手翻翻,后来看上了瘾,越读越起劲,书读得多了,便产生了写作欲,文章写好后,又想到发表,慢慢步入文坛。范烟桥在同里,仰慕陈去病、柳亚子等人成立的南社,也与徐平阶、张圣瑜等人在先贤袁龙复斋共创“同南社”。一个“同”字表明旨意与南社相同;另一方面表明是同里人主办的以文会友的文学团体。一时上海、无锡、盐城、海宁等地,大江南北入社者有余人,影响很大。范烟桥所办的刊物为《同南社社刊》,两年后,油印改为铅字排印,每年一册,直至十册,格式也仿《南社丛刻》分录文、诗、词三部分。稍后,范烟桥由柳亚子介绍加入了南社,入社号为第号。后来范烟桥研究南社文学史,在二十年代初,写了《南社文学》,选了一部分登摘在《申报》《新闻报》等刊物上,但最终没有结集,留下了一本约9万字的手抄本。他在晚年还撰写有关南社的文章,写有约2万字的《南社琐谈》,这是他对“南社”所作的杰出贡献。年,苏州草桥中学复课,范烟桥到苏州继续读书,因学校发生学潮,校方与学生相持不下,范烟桥辍学回乡。秋天转入杭州之江学堂,其时孙中山先生辞掉大总统之职,在途经杭州时赴之江演讲,范烟桥认为“言论丰采”动人,邀几位同学与孙中山先生一起合景留念。翌年改入南京民国大学,二次革命爆发,学校迁上海,范烟桥没有随去,回家向表舅钱祖翼学书法,自此结束学生时代,转入自学阶段,并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年,范烟桥到吴江八坼第一小学任教兼八坼女子小学教员,此后任八坼乡学务委员、吴江县劝学所劝学员、吴江县第二高等小学历史教员、第一女子小学国文教员。年编写作为课本的《吴江县乡土志》,内容涉及河流、交通、教育、行政、自治,还有县下属同里、盛泽、黎里、震泽、芦墟、平望等乡镇基本概况。在此期间,他向上海《时报》副刊《余兴》投稿,得到主编包天笑的赏识,约范烟桥写稿,范烟桥就写了弹词《家室飘摇记》十回,讽刺袁世凯欲做皇帝梦,这是范烟桥第一次向外投稿,并获成功;几乎同时,范烟桥也学写小说,他向王西神的《小说月报》投了几篇短篇小说,后来发表了,从此开始涉足小说领域。继《同言报》后,于年元旦改办《吴江报》,八开四版,始为半月刊,后为周刊,办报宗旨是广开言路,活跃思想、抨击黑暗社会、改良社会。历时5年余,共出期。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吴江报》。年又主编《新吴江》,日出一大张,因经费拮据,数月后即停刊。年范烟桥随家迁居苏州,同南社社务遂告停顿。范烟桥的父亲买宅苏州温家岸,这里为元代文学家顾阿瑛“雅园”一角,仍旧保存着假山、池塘、曲桥、古木,另有新植榆、桐、山茶、梅、杏。范烟桥有诗记之:“一角雅园风物旧,海红花发艳于庭”。此后范烟桥给自己的书室命名为“鸱夷(chīyí)室”,“鸱夷”乃盛酒器,他一生喜爱“烟”和“酒”,书室成了他精神生活中的烟酒,他还请画家沈雪庐作《鸱夷酿诗图》,并请社会名流和文友题咏。范烟桥还写过《鸱夷室杂缀》。在苏州期间,他与苏、沪、锡报界文人密切交往。当时严独鹤主编的《新闻报》副刊《快活林》及《红》杂志,周瘦鹃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及《半月》杂志,毕倚虹主编的《时报》副刊《小时报》,江红蕉主编的《新申报》副刊《小申报》,另外还有《小说丛报》《小说世界》《紫罗兰》《游戏杂志》《星期》《红玫瑰》《家庭》等报刊杂志,都先后与范烟桥约稿写短篇小说、随笔、弹词等,范烟桥日写数千字极力应付,越写越快,越写越熟练。他又以传说袁一掌事,写成长篇小说《孤掌惊鸣记》,由大东书局出版;年编辑自己的随笔《烟丝》,由文新公司出版;这年秋天,他到无锡助编《苏民报》副刊《余勇》,期间写《新潮过渡录》(载《新上海》),记维新运动中吴江知识分子的动向。年,范烟桥在苏州与赵眠云组织文学团体“星社”,共同谈论文艺,发行三日刊《星报》,“星社”从开始的九人发展至百余人。在星社十周年之时,《珊瑚》第八期上,范烟桥写一纪念文:“我们星社始终能精神团结,比旁的文艺团体悠久而健全,社友们这几年来在文艺工作上都能相当的努力”。杂志配一星社社员照,有蒋吟秋、屠守拙、黄转陶、周瘦鹃、程小青、周克襄、范菊高、金季鹤、范君博、顾明道、范佩萸等。在此期间范烟桥还和文友一起创办过“青社”、“云社”等,但都没有坚持下来。年,范烟桥去济南助编《新鲁日报》副刊《新语》。年回苏州,断续续用了3年时间,完成20余万字的《中国小说史》,12月由苏州秋叶社出版,小说林书店经售,此书出版影响很大。他也从开始喜读小说到喜写小说,再到研究小说。范烟桥在小说上的造诣,使他声誉越来越大。范烟桥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一面从事教育、传播文化,一面致力笔耕和文学编辑。年春,应王西神之聘,范烟桥为正风中学国学主任;秋天,经陈去病介绍到上海持志大学讲授小说;应包天笑、江红蕉、姚苏凤、查士端、黄光益、黄转陶力荐,范烟桥接办《小日报》主编;年,在苏州世界书局设编译所,范烟桥受约任局外编辑;年冬,任东吴大学附中国文教员。年受聘到东吴大学讲授小说课程。为了讲课方便,他撰写了作讲义用的《民国旧派小说史略》10万字。他把小说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旧派小说,包括鸳鸯蝴蝶派、武侠小说,代表人物周瘦鹃等;一类是新派小说,即是政治小说、平民小说,代表人物鲁迅等。年整理定稿后被魏绍昌编进《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丛刊(甲种)》。此时他又有《中国小说史话》2万余字,分30个小章节,连载于唐忍庵的《中国日报》,一月而止。这年,范烟桥与小说林书店主人叶振汉合办《珊瑚》半月刊,范烟桥任社长和主编,历两年,共发行了48期,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除了国内发行外,还发行到日本、朝鲜、缅甸。范烟桥在《珊瑚》的发刊词《不惜珊瑚持与人》中指出:“国难末已,隐痛长在,那里还有心绪谈那不急之的文艺,这是应有的责难。可是仔细想一想,这话也未必尽然,因为救国不能专持着铁与血,世界上有把文化来作为侵略工具的,那么我们可以把文化来救国!但是珊瑚半月刊虽有这伟大的抱负,实际上觉得力量太微细,只好竭我们的心力,尽我们的责任……。”范烟桥《珊瑚》创刊在“九一八”事件后,刊登了《抵抗日记》《国难家仇》《纪念九一八》等抗日檄文。年,范烟桥写作了《诗学入门》,编辑了《销魂词选》,由中央书局出版。以历年笔记整理成专集《茶烟歇》,由中孚书局出版。《茶烟歇》比较著名,章太炎、吴湖帆题字作扉页,本书收集了范烟桥近40年的见闻,多篇随笔,很多人物轶事,如况周颐、石达开、翁松禅、胡雪岩、陈蜕庵、苏曼殊、汪笑侬、毕倚虹、吴湖帆等;另有小说家言,如《孽海花》《三笑》《珍珠塔》《儒林外史》《品花宝鉴》等;还有饮食之道和典故,如谈拙政园、燕子矾、瞻园牡丹、莫干山日出诸景物,述碧螺春、鸡头米、麦芽塌饼、闵饼、状元糕、鸭馄饨与喜蛋等。《茶烟歇》曾在《珊瑚》开有专栏,《茶烟歇》和《烟丝》一样,都带有一“烟”字,“烟”取自范烟桥号中一字,另外“烟”是范烟桥的一大嗜好,再则“烟”带有消遣休闲意味。范烟桥经常到苏州居住的同川学校老师金松岑先生家去拜访,金松岑的小儿子金季鹤也经常为他的《珊瑚》写稿。一次,范烟桥请求金松岑题几个字。金松岑问:“写什么?”范烟桥说:“就如同当初您在我作文本上写的评语那样写。”金松岑略作思考后,写上“扬帆千里,速不求工”。过后,范烟桥将“速不求工”刻成章,用以克服自己写作和书法中的不足之处。据说这段时间,他连毛笔小楷字都写得很工整。年,范烟桥为《苏州明报》副刊《明晶》撰长篇小说《花草苏州》,连载数月。年秋,南社社员公葬陈去病,大家公推范烟桥编纂陈去病遗著,范烟桥从《国粹学报》上,辑录陈去病的《五石脂》;还从《珊瑚》摘录已经刊登过的连载《浩歌堂近谈》。年,范烟桥开始与影剧界接触,他被召至上海,任明星影片公司文书科长。编辑《明星实录》10万余言,代主编刊物《机联》一年余。年抗战爆发,明星影片公司停业,范烟桥合家回到同里老宅避难。年,舅父严宝礼在上海创办的《文汇报》,招他任秘书;在上海他协助杨锡珍筹办锡珍女学;东吴大学附中从安徽移至上海,范烟桥前往继任国文教员。年,范烟桥着手改编叶楚伦所著小说《古戌寒笳记》,为电影剧本《乱世英雄》,这是为国华影业公司所编。在上海他主编《苏州公报》,为苏州地方人士流亡上海者办,不久因费绌而停办;这一年《文汇报》被迫停刊,范烟桥改任松江中学教务。年任金星影业公司文书,为国华影业公司改编电影剧本《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等,拍成电影后,连连叫座,周璇主演的《西厢记》,主题歌《拷红》《月圆花好》在国内流行特广。年,范烟桥继续主讲东吴大学小说课,次年东吴大学附中改组为正养中学,公推范烟桥为校长;直至年恢复附中,范烟桥辞去校长之职。年,为国华影业公司编电影剧本《无花果》《解语花》,兼任大同大学附中教员。年,范烟桥兼大夏大学教务;这年中秋在上海与同庚人郑午昌、吴湖帆、梅兰芳、周信芳、汪亚尘等20人,结甲午同庚会,这年每人都是50岁,合为千龄,在榕园团拜聚餐切磋技艺,范烟桥书擅行草,画能绘折技墨梅。年,范烟桥主业教书,闲时为各小型报刊撰写小品文。抗战胜利,《文汇报》复刊,范烟桥前往兼任编辑《文汇画报》。此时撰长篇小说《石破天惊》连载于兰州《西北日报》;还在小报用“唐凤阁会人”笔名写随笔《苏味道》,介绍吴中食品,因此有人称他为美食家;又与王亢元一起发行《新纪元》周刊。年,范烟桥随苏州附中迁往苏州,在校授国文;并在东吴大学继续讲授小说;为春明书局编尺牍7万多字;为《新闻报》副刊《新园林》长期撰述;为小型报刊十余家写作小品文;辑短篇小说《花蕊夫人》,由日新出版社出版;为《文汇报》编辑《国货展望》。年,所撰电影剧本《陌上花开》,经洪深、吴仞之修改,由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摄制,易名《长相思》;这年在家乡同里与杨天骥一起出面发起创立仁美中学,杨天骥为主任校董,范烟桥为责任校董。为周璇演唱、陈歌辛谱曲填词,创作著名歌曲《夜上海》。年新中国成立。范烟桥在苏州任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年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为评弹演员唐耿良写作《太平天国》;为《新民晚报》副刊《新评弹》写作评话弹词理论和反映新人新事的短篇评弹与开篇;辑成《人民英雄郭忠田》,苏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用笔名“吴蒙”,自谦为“吴下阿蒙”之意,为《文汇报》撰文。年,范烟桥调往苏州高级中学任教。又被任为苏南行政公署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为香港《大公报》副刊撰写随笔。所撰的《唐伯虎外传》连载于香港《新夜报》。年撰《李秀成演义》连载于国外华侨报。这年被省人民委员会任命为苏州市文化处处长。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苏州市委副主委,候补中央委员。市文化处改为文化局后,任局长,又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是年短篇小说集《花蕊夫人》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再版。年,范烟桥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将《唐伯虎外传》改写为《唐伯虎故事》,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时他被称为“苏州四老”之一,即范烟桥、周瘦鹃、程小青、蒋吟秋。年,范烟桥改任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在文庙设苏州地志博物馆,后移在东北街忠王府,更名苏州博物馆,内设苏州“历史文物陈列室”和“太平天国苏复省革命文物陈列室”。年任江苏省政协常委。撰写《李秀成在苏州》《杨芷、任环御倭寇》。柳亚子逝世后,亲自到北京,向柳亚子的夫人郑佩宜征集到文物一千多件,六十年代初,他在博物馆设了“柳亚子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并附“张应春烈士事迹陈列室”,还将资料运到柳亚子张应春的故乡吴江展览了几天。早在抗日战争前,他就不顾安危在自己创办的《珊瑚》刊载柳亚子撰写纪念张应春烈士的诗文。晚年虽然身体日益衰弱,犹奋力写作,写成章回小说《韩世忠与梁红玉》《南冠草》《苏州四才子》《北行杂诗》《苏州新咏》等著作;并辑《拙政园志》《苏州景物事辑》。年,出席江苏省文教群英会,在北京参加民进中央扩大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在怀仁堂一起合影留念。年元旦,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七十岁以上老人宴会,与周建人、王绍鏊、吴研因诸老同往,周恩来总理致祝酒词,归苏后撰《七十述怀》七律四首征和。年,范烟桥撰写《驹光留影录》,记述本人71年的生平。“文革”期间,备受冲击,范烟桥与周瘦鹃、程小青列为批判对象,受尽折磨和凌辱。可惜的是,他准备晚年出版的诗集、文稿,没有来得及问世,年3月28日在忧郁中病逝在苏州寓所,终年74岁。范烟桥的一生深涉文坛、教坛。文学创作颇丰,著作等身,尤其在小说创作与研究、电影剧本和旧体诗词创作、报刊杂志编辑、地方文献收集、文物保护等方面,卓有成就,贡献很大,真不愧为一代艺术宗师。范烟桥舅父严宝礼出生于同里的书香门第。先人严友兰,是晚清书画家,精临王羲之《十七帖》,工花鸟画。

严宝礼,字问聃,号保厘,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人。过继给在江汉关任文书的四叔严公辅。他从小敏悟、睿智,读书勤奋。随四叔到上海后,曾就读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后辍学。年经姐姐蔼徵介绍进沪宁、沪杭甬铁路局(两路局,局长为严宝礼同乡兼姻亲任传榜)总稽核室任职,因廉洁自律又长于理财运算,被推荐为铁路局同仁会负责人之一。同时又搞了一个交通广告公司。这样,他便结交了一批报界朋友。他们在南京路新新公司室(今食品一店)开了一个房间,类似沙龙。他们经常聚首交流信息,洽谈生意业务,这就是被称为“文汇报摇篮”的新新俱乐部。

△严宝礼像

上海被日军占领后,沦为“孤岛”。为了封杀新闻界的抗日宣传,日本侵略者与上海租界当局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审查华文报刊。当时沪上颇具影响力的《申报》《大公报》等,一度被强行关闭。激于民族义愤,严宝礼毅然停掉收入丰厚的广告公司,与他人集资万余元,筹划创办宣传抗日救国的《文汇报》。为了躲避检查,严宝礼想出“狐假虎威”的妙计。他聘请英国人克明挂名担任董事长兼总主笔,以外商名义向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登记注册,严宝礼以英商文汇有限公司董事的身份担任总经理,实际上执行社长职务。创办之初,这份报纸的阵容就堪称豪华。胡惠生任编辑部主任。著名“笔杆子”徐铸成、储玉坤撰写社论。另有编辑柯灵、吴农花、张寄涯、邵伯南、胡道彰等人。范烟桥是严宝礼的外甥,他应邀加盟《文汇报》,成为严宝礼的得力助手。

△《文汇报》创刊号

年1月25日,《文汇报》正式创刊。报纸发表的第一篇社论是《淞沪之战六周年纪念》。社论缅怀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的丰功伟绩,号召广大民众齐心协力,共同担负起国家的兴亡。《文汇报》旗帜鲜明的呐喊振聋发聩,给陷于“孤岛”的上海吹来了一股“醒狮”之风。严宝礼定下办刊宗旨:坚持抗战爱国主题,不登哗众取宠的“花边新闻”。《文汇报》伸张正义,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抗日军民的斗志。为此,报纸引起敌伪当局的嫉恨。报馆也不断受到各种恐吓和骚扰。有人署名所谓的“正义团”,寄来威胁恐吓信;有人偷偷在严宝礼办公室放炸弹;有人假借慰问之名送来含有毒液的水果。编辑部人员还收到一只盒子,里面装着一条血淋淋的的手臂。甚至,敌人还买通报馆的一个印刷工人,将一枚炸弹带进机房,企图炸毁唯一的一台印刷机。面对如此危险的恶劣环境,严宝礼大义凛然不改初衷,仍坚持抗战宗旨办报。年春,日本宪兵曾逮捕严宝礼,后来迫于民众的压力将他释放。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文汇报》也很快复刊。高举“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的旗帜,旗帜鲜明的《文汇报》,日益成为进步舆论的重要阵地。与此同时,严宝礼还发起创办中国新闻专科学校,培养新闻专业人才。年5月25日,《文汇报》被国民党政府封杀。危急关头,严宝礼等人转移阵地继续战斗。年春天,严宝礼和徐铸成等人集资在香港创办《文汇报》。在旅港人士李济深、郭沫若、柳亚子、茅盾、潘汉年、龙云的大力支持下,香港《文汇报》于年9月9日正式发刊,向海外华人和港澳同胞宣传内地局势。年上海解放后,严宝礼毅然回上海恢复《文汇报》,并且担任报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总经理。

△文汇报报头

在古镇同里的大叶港畔,有一座环翠山庄,本地人习惯称其为严家花园,正是严宝礼故居。花园占地约五亩,园内栽花植树、叠石掇山、疏池理水、建台筑亭,古典园林要素一应俱全。少年时代的严宝礼,和小伙伴在这里尽情玩耍,在树下持网粘知了,钻山洞捉迷藏,乐此不疲。如今,环翠山庄已修复。荷花池的南岸,布置有“宝礼楼”以纪念昔日园主。

△环翠山庄彩蝶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1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