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9-17 10:33:27   点击数:

军报资深记者眼中的英国媒体

发布时间:2021-9-17 10:33:27   点击数:

▲资料图:狄更斯故居

本期监制:赵波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小说《双城记》中的这句开篇名言,近年来不断被信息网络时代的媒体人引用。

没想到,这次到英国学习,我们的旅馆竟然与狄更斯的故居隔街相望。更没想到,离我们听课的大学教室不远,就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繁忙的办公大楼……

今年4月,我随中国国防部公共外交与新闻发布研讨交流班,到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体、艺术与传播学院中国媒体中心学习。时间虽短,收获很多,愿意尽我所知,与读者诸君分享。

阅历即学问:

英国的军事新闻教官

▲资料图: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

飞行11个小时来到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迎接我们的是一名六旬开外、身材高大、笑容可掬、腰杆笔直的英国男士,开口就问我们:“谁是海军军官?”

他叫鲁伯特·尼科尔,是我们这次学习的英方课程主任。他与我们这些中国军官初次见面的独特提问,缘于他独特的经历——

尼科尔曾是一名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年到年在皇家海军担任教育主任,后来在普利茅斯工程学院和格林威治参谋学院教授国际事务和传播技巧。年马岛战争期间,他曾作为皇家海军新闻事务官,陪同BBC和英国独立电视台记者采访报道。年他担任皇家海军后备队公共关系分部训练教官。在这个职位上,他先后参加了年的海湾战争、年的科索沃战争和年的伊拉克战争,专门陪同媒体记者进行“嵌入式采访”。年以来,他在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博士生的军事媒体理论课程。

▲资料图:英国45级导弹驱逐舰

在以后的学习中,尼科尔每次课程都参加。他常常端着一杯咖啡,静静地坐在教室一角。有时,其他老师的讲课也会勾起他对往事的回忆,在课后即兴点评。说起英阿马岛战争中的军事新闻报道,他如此形容:“整天在刀尖上走路。”

无一例外,给我们授课的其他英国老师,都是从“刀尖”上走过来的——

大卫·史蒂文斯,负责讲授《英国政府如何应对媒体》课程,曾在英国国防部新闻办公室工作15年,是伊拉克战争期间的英军新闻官,在英国国防部首次利用互联网进行军事行动报道。他的履历亮点是年和年曾两次到伊拉克战场,负责协调指导战后媒体力量建设。回国后,他主要从事战略传播研究和跨政府新闻协调工作,曾参与利比亚战争传播策略制定。

史蒂夫·休利特,BBC资深媒体人,媒体评论家,负责讲授《英国媒体国防报道以及记者如何与军队相处》课程。他有35年的BBC记者经历,曾经采访过戴安娜王妃,是BBC《媒体大观》节目主持人和制片人,同时还是《卫报》专栏作家和咨询顾问,也是索尔福德大学新闻与政策传播学院的客座教授。年,他以研究员身份加盟BBC,为第四频道制作《星期五的选择》与《多样性报告》等系列节目;年起担任BBC纪录片《内幕》的主编;年到年间,担任BBC时事新闻旗舰节目《万象》的主编。他与中国缘分不浅,曾于年接受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邀请,专程来中国军校采访“国际学员周”,拍摄制作了纪录片《中国新型军队》。这是BBC首次进入中国军校拍摄纪录片,该片于今年4月在BBC新闻频道播出,颇受好评。

马克·欧本,BBC负责国防事务的战地记者,负责讲授《战时新闻采访》课程。他曾经采访报道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年海湾战争、苏联瓦解和崩溃、中东奥斯陆和平进程、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去年出版了措辞尖锐的质疑英国国防政策的新书《优势》。

不用说也能猜出,这些老师会怎样讲课。我们感觉,英国老师授课的信息量极大。他们的授课基本不讲理论,全是“个人经历+个人看法”,非常管用,非常实在。在国内,我们常常诟病大学新闻系的教授,说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当过记者,也没有当过编辑,却整天告诉学生消息、通讯和评论应该怎么写。看来,对于新闻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国同行信奉的是一个公式:阅历即学问。

英镑即立场:

英国媒体面面观

▲资料图:驻伊拉克的英军士兵

胖乎乎的大卫·史蒂文斯,曾任伊拉克战争期间英军新闻事务官。在讲课中,他说起了一件亲身经历的往事——

在伊拉克前线的一天,一名美军准将一把揪住他的脖领子,火冒三丈。原来,一名BBC记者向这名准将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什么时候停止屠杀伊拉克平民?”美国准将认为,英国媒体竟然如此粗暴无礼。史蒂文斯平静而不失风度地对准将说:“Youarelucky!”(你是幸运的!)意思是:知足吧,BBC要算英国最有礼貌的媒体了。

此话怎讲?这涉及到英国媒体的运营方式和政策环境。威斯敏斯特大学高级讲师保罗·德怀尔博士介绍说,以BBC为代表的英国广播电视媒体,与《泰晤士报》为代表的英国报纸完全不同,最显著的区别是:英国办报纸没有任何门槛,报纸可以选择自己的立场和政治倾向性,刊登什么内容由总编说了算,政府不干涉。但是,电视不可以有立场,必须中立,英国政府对电视记者的管理远比报纸记者严。此言看似不虚。我们学习期间,正值英国大选关键期。我们注意到,BBC电视新闻频道在报道议会各党派意见时,时间都有人掐表,必须保证“一碗水端平”。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屏幕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英国法律规定,收看BBC电视节目的每个英国家庭,每年必须缴纳英镑的“执照费”,从王室到普通公民概莫能外。这笔执照费总计30亿英镑,占BBC每年经费预算的四分之三,每年以政府专项拨款的形式拨给BBC。根据BBC与英国政府的协议,政府原则上只负责拨款事项,不干扰BBC的具体节目制作。但英国政府仍可通过拨款预算对BBC施加影响。比如,政府有权决定BBC国际台播出的语种和播放长度,BBC国际台每3年要向英国外交部提交业绩报告,作为下次预算拨款的依据。

既然政府掌握着BBC的“预算命门”,BBC该听谁的话也就可想而知。一次,一架英军飞机在伊拉克战场被美军“爱国者”导弹误击,在英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面对舆情危机,BBC记者立即采访国防大臣,为政府消除舆论压力。

相形之下,英国报纸的“尺度”要大得多。原因是报纸完全是私营的,运营经费主要来自广告收入。德怀尔博士介绍说,英国报纸传统上分为大报和小报。大报虽然具有世界影响,却主要面对特定精英阶层,发行量反而很小,比如《卫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等,只占20%;发行量占80%的是通俗类小报,比如“传媒大鳄”默多克控股的《太阳报》,发行量达万份。考虑到英国总人口万,这个数目已经非常可观了。

大报不“大”,小报不“小”。这种现象,原因同样是印刷机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迎合读者阅读趣味就成了英国很多小报的办报宗旨。《太阳报》最出名的就是“三版女郎”,面对的读者主要是蓝领阶层男性。去年,美国八卦网站TMZ发布了哈里王子在酒店里裸体嬉戏的照片,英国王室非常不满,禁止英国媒体转载这些照片。《太阳报》就想出一招:找了自家一位名叫“哈里”的记者,模仿哈里王子照片中的情景拍了一张放到头版,还特别注明:这是我们《太阳报》自己的“哈里”哦!

由此可见,无论是标榜“中立”的电视还是赤裸裸的“三俗”小报,操纵英国媒体的是另一个公式:英镑即立场。

新闻即故事:

新媒体时代的圭臬

▲资料图: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那天,课程主任尼科尔陪同我们访问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在参观学院的教堂时,他拿出一个随身携带的精致小盒子,里面装着一颗子弹和几枚勋章。他把子弹和勋章在手背上摆成一排,自豪地告诉我们,他的爷爷曾经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这是他爷爷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念品,每一个勋章背后,都有一个战斗的故事。

尼科尔的“现场情境”教学,实际上是在阐述英国新闻同行当下的一个共识:新媒体语境下,媒体应当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21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