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17 12:48:02   点击数:

这部电影,真是打了国内某些媒体的脸

发布时间:2021-10-17 12:48:02   点击数:

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电影名字叫做——

《华盛顿邮报》

洛杉矶时报评价它——「华盛顿邮报」是好莱坞难得一见的影片。它不为迎合市场,而是因电影人对当下社会与新闻报业危机的担忧而诞生。

该片上映于年1月(美国),就在获得评分8.2分,获得了第9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电影,金球奖上获得六项主流大奖提名,

演员以及导演阵容,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梅丽尔?斯特里普、汤姆?汉克森三人合在一起,这电影在阵势上已形成压倒式胜利。电影内容颇有质感。

对于不了解背后历史的人这部影片看起来可能略有困难,关于他的历史大背景,毋庸置疑,越南战争。

历史大人物,女主,凯萨琳·格雷厄姆。年6月16日她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其父尤金·梅厄因投资得法,挣下数百万美元的资产,成为名震华尔街的大银行家。

后来,梅厄先生出任公职,当过胡佛总统手下的美联储主席。在杜鲁门执政时,担任过世界银行的首任行长。

年,在一次破产拍卖会上,梅厄通过中间人以82.5万美元购下了创办于年的《华盛顿邮报》,从此,这家当时影响并不大的报纸便成为梅厄家族的资产。

然而在年菲利普饮弹自尽后,时年46岁的凯瑟琳不得不接下了这个重担,成为了当时仅有的女性发行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影片的娓娓展开了。

影片开始便大略叙述了事件的背景,越战中美国处于下方,而领导人们却依然没有停止战争的意思。

这让一个雇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看不下去了,就在帮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送达一份多页的“越南战争的百科全书”的时候。

(它主要是揭示了20多年来美国历任政府基于一种不理智的担忧,对越军事行动不断升级,乃至发展到为了掩盖之前的决策错误,系统性地欺瞒公众和国会,明知越战打不赢,却不断让美国军人去送死。)

他选择了偷偷复印,发给纽约时报,希望大众了解这个事实。

而就在纽约时报报道了一部分内容后,被白宫勒令禁止,这就给女主旗下的华盛顿邮报一个翻身的机会。

其实就是历史中的五角大楼泄密事件。

华盛顿邮报本是一个地方性的报纸,没有多大名气,与纽约时报不可同日而语,在五角大楼事件之前,华盛顿邮报还在苦恼要报道尼克松总统女儿的大婚却要不到一张照片而烦恼。

这也为影片后来华盛顿邮报翻盘作出了鲜明对比。而这张报纸的领导人凯瑟琳是一个不被众多西装革履的元老们所看好的领导者,是在男人一谈到政治就离桌的女性,这在结尾也有了巨大的转变。

在纽约时报放弃报道这次的秘密文件之后,秘密文件被转手到华盛顿邮报。

而要不要报道这个事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如果报道,就是泄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凯瑟琳和本要坐牢,旗下员工也可能因此失业,报业可能会被关停;如果不报,则违背新闻自由,就是欺骗大众。

凯瑟琳作为一名不被看好的女性领导者,在这个时刻,她选择发声,她要求报道,她从职业新闻人的角度出发,坚持新闻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它从一位母亲的角度出发,选择报道。

而此时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本·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饰)也一直主张要报道此次事件,于是,一场拉锯战就开始了。

但是就在他们编辑好文章、排好了版,就差印刷的时候,却传来了噩耗。总统下来严令。纽约时报被告上法庭,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这使得报道还是不报道的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总编辑一直态度强硬,表示必须报道,而其他几位元老则争辩不一,最终,迎来了凯瑟琳的一句话,“报道,我要去睡觉了。”

这句话瞬间将她的形象进行了一个扭转,伟大的女性在这一刻被塑造。

最终凯瑟琳和本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抱着报业倒闭的沉重感报道了这件事,并且最终在法庭上获得6比3的比例,赢得胜利。

这是总线条,这部电影最可贵的是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就比如说,凯瑟琳单独一人坐在政治桌上的支支吾吾,以及在总编辑面前的软声细语,还有在元老面前唯唯诺诺,直到最后的坚决,一步步刻画出一名女性的华丽转变。

电影中还夹杂了一些关于亲情的细节,凯瑟琳让女儿读信,凯瑟琳对家族产业即将面临危机的沉重的眼泪,以及法庭上那个跟凯瑟琳不属于同一战营但选择支持她的工作人员,都让人在细枝末节受到感动,将自己的感情一步步升华,随着影片的音乐以及金属印刷机的运转而氤氲心头。

影片中有一句话让我最为感动,新闻是为被统治者服务的,而不是统治者。

听完这一句话,瞬间觉得自己的知情权得到了尊重,眼前这位亲切和蔼,软声细语的女性,如此的高大。

总言之,很不错的一部电影,具体的细节,只有自己看了,才能体会出来,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END梅勒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22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