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伯世界素有“埃及人著书,黎巴嫩人出书,伊拉克人读书”之说。由于黎巴嫩对阿拉伯出版业的贡献,其首都贝鲁特于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图书之都”。
在黎巴嫩这个崇尚自由、开放进取的国度,出版业发展史可追溯至年,那一年库扎亚圣安东尼修道院(MonasteryofSaintAnthonyofQozhaya)制造了第一台印刷机,出版了用古叙利亚文和阿拉伯文书写的《库扎亚诗篇》(QozhayaPsalter),这就是中东地区最早的出版物。经历过一段衰败没落之后,黎巴嫩出版业开始走向丰富多元、自由包容,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迎来发展巅峰。
年,萨格出版社出版了由黎巴嫩著名小说家加布尔·杜维希创作的小说《贝鲁特印制》,讲述了主人公法里德为作品《书》(??????)寻找出版商屡遭失败,误入卡拉姆家族印刷厂做校对员,最终锒铛入狱的故事。小说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戏剧性情节安排,浓缩了黎巴嫩出版业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深入剖析了那段风气渐下道德败坏的历史背后的种种原因。
推荐
阅读《贝鲁特印制》
加布尔·杜维希著
萨格出版社
年
从一战、二战、法国托管、内战,黎巴嫩出版业饱经风霜。7个印刷厂在战争中遭摧毁,12个印刷厂被洗劫,此外无数器械、设备遭到损坏。为数不多的印刷厂在历经战争风雨后得以幸存,其中一家便是“卡拉姆家族印刷厂”。印刷厂老板福阿德·卡拉姆在创业初期苦心经营,而后儿子阿卜杜拉和其法国妻子贝瑟芬妮接手,与一众员工共同打拼。
阿语毕业生法里德·艾布·沙阿尔生活困窘、处境糟糕,他撰写了一本名为《书》的作品,在贝鲁特寻找出版商时屡屡碰壁。这部作品的文体特点模糊,内容晦涩难懂,只有作者本人才能看懂。他寻遍了20多个印刷厂,均以碰壁收场,饱受冷眼嘲笑。
最终,卡拉姆家族印刷厂的阿卜杜拉和妻子贝瑟芬妮接待了法里德,不过是因为他们此时急需文字校对员。尽管未能出版其作品,但法里德在这里找到了暂时的归宿。
黎巴嫩第一台印刷机
一天,阿卜杜拉不幸遭遇了汽车爆炸,随后昏迷致疾。康复后,他对妻子态度大变,开始远离家庭,纵情沉迷于风月场、夜生活,用赌博打发时间。妻子贝瑟芬妮不能忍受丈夫的冷落背叛,选择堕落,与这位新来的校对员发展了暧昧关系。贝瑟芬妮偷走了他的书稿,偷偷地在他办公桌上摆上一摞稿件,其纸张精美细腻,字体娟秀。
突然有一天,一群安全部门的检察人员闯入印刷厂进行搜查,因为有人指控他们涉嫌制造假币,但证据不足。
法里德意外发现自己原先的书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摞使用了精美纸张的稿件。而这正是检察官正在寻找的证据,卡拉姆家族印刷厂制造假币的罪名也由此坐实。印刷厂长期以来向国外走私欧元假币,用于制作那本书稿的纸张正是制造假币的用纸。
法里德因合谋造假币的罪名而被逮捕,被判处三年刑期。卡拉姆家族印刷厂在一场蓄意纵火中被烧毁,纵火者想销毁制造假币的罪行,不过卡拉姆家族得到了保险公司的巨额赔偿。
《贝鲁特印制》情节紧凑、语言精妙,塑造了多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藉以还原黎巴嫩印刷业在二十世纪经历的一段衰落,“财力雄厚,便能出书;穷困潦倒,只能静候良机”。
作者加布尔·杜维希表示,这部小说创作的灵感来自于报纸上一则关于印刷厂老板自杀的新闻,他深受触动,编写了一个虚构故事,记录黎巴嫩出版业的历史,在往日困境中,不少人失去了道德操守,企图贪婪地谋权夺利。
此外,小说暗含对黎巴嫩教派纷争的嘲讽,有意将穆斯林和基督徒员工混杂于卡拉姆家族印刷厂之中,正如黎巴嫩复杂的社会结构。
作者简介
加布尔·杜维希(-),黎巴嫩小说家,巴黎第三大学(新索邦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贝鲁特黎巴嫩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其作品《六月的雨》入选年阿拉伯小说布克奖短名单,《流浪在家门之外》入选年阿拉伯小说布克奖短名单并于年获得巴黎“阿拉伯文学奖”,《美国人街区》入选年阿拉伯小说布克奖短名单并与同年获得“赛义德·阿格勒奖”。
···THEEND···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2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