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4-29 13:06:30   点击数:

中国水利报整版报道蒙城这项工作

发布时间:2021-4-29 13:06:30   点击数: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12月19日,国家水利部主办报刊《中国水利报》整版专题刊发“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安徽省蒙城县水利改革发展纪实”。

全文内容如下↓↓

蒙城,地处皖北腹地,作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水,芡河、北淝河由于受到下游水位顶托,造成由于农田排涝不畅,全县受灾面积高达.5万亩;—年三年连旱,再次重创全县农业,危及群众饮水安全,给县域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旱涝交替带来的惨痛教训,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大灾后奋起,大干中反思,已成为蒙城水利人的共识,一场场治水热潮在这片土地上持续掀起。

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在蒙城县委、县政府的有力领导下,针对水利发展面临的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城乡防灾减灾、病险水闸、泵站除险加固、城区水环境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为标志的水利建设历经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曾经地势低洼的芡河滩涂区域,建成刚满一年的“那年·乡下”芡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内迎来了八方游客欢聚一堂,共庆丰年,分享喜悦。曾经遇水必淹的“水害洼地”如今变成了兼具拦、蓄、排功能的“水利高地”。

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共鸣,正在蒙城大地回响。

01告别临渴掘井城乡供水“一盘棋”

年,骄阳似火,大地龟裂,蒙城县再次遭遇自年以来历史第二次干旱无雨的复杂天气。全县21座农村自来水厂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转,沿芡河、涡河的15座国有泵站30台机泵开机翻水,为全县的大中沟提供了充足的抗旱水源,城乡居民用水井然有序,农作物未出现大面积受灾。

这样的变化,归功于覆盖全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根据连续几年的抗旱经验,蒙城水利人开展了对辖区范围可供水源、用水需求的全面摸排,算清水账,落实城乡供水方案,优先解决好农村群众的饮水难题。

“从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今年7月,全县建成千吨万人以上集中式供水工程22处(含1处城市管网延伸工程),供水规模每日可达到9.49万吨,覆盖供水人口万人,实现了农村自来水管网全覆盖。”蒙城县水利局农饮办公室副主任席运胜说。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年,蒙城县成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总站。“以前,县周边很多村实行分时段供水,用水十分不便。随着规模水厂逐渐建成,打破了原有单村供水的传统模式,分时段供水逐步转变为24小时全时段供应,村民用水越来越方便。”蒙城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总站站长沈杰说,保证水质安全成为农村自来水厂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乡镇自来水厂均单独设立水质化验室,开展日常9项水质检测工作,检测能力可达到90多项指标,形成了水厂、县水利局、疾控中心三级水质检测体系,做到从水源到龙头的全过程监管。

“县农村饮水水质检测中心是安徽省唯一在水利行业有资质认定的检测单位。”沈杰说,与此同时,通过县农村饮水智能化指挥中心,21座规模水厂的水质、水量、运行管理情况可实现实时监测,为水质安全保驾护航。

花园式的辛集水厂内,运转的设备正在对即将送到千家万户的自来水进行除氟处理。不仅是辛集水厂,蒙城县农村自来水厂均配备了消毒设备,对氟化物含量高的水厂还配套了除氟设备,县水利局委托专业化公司负责设备的运行维护,有效消除了部分水厂微生物、氟化物指标超标的情况。

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之一。蒙城县通过落实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明确受益乡镇、受益村委会、乡镇水厂的职责,建立起管理高效、运转灵活、上下互通的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系,全县所有贫困户均接通了自来水。

同时,蒙城县还设立了农村饮水监督举报电话,专人负责接线,建立清单台账,分类汇总研判,限时办理落实。水厂设立抢修服务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小修不过夜,大修不间断”。

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11月22日,作为蒙城县“十四五”的水利重点民生工程,惠及万人民福祉的蒙城县县域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开工建设。通过新建吕望水厂,接引江济淮配套工程取水,与县其他现有城市三座地表水厂一起向蒙城县域供水,摆脱长久以来地下水水质和地下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困扰。未来,通过地表水置换工程,蒙城县将替代10.4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资源,为蒙城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生产用水,进一步提升全县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02改写易涝成灾历史变水患为水利

盛夏的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呈现出一幅“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连续四年举办的“中国蒙城龙虾荷花休闲文化旅游节”活动,每年可吸引游客几十万人,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千万元。

位于茨淮新河下游的薛庙村,曾被称为蒙城县的“锅底村”,由于地势低洼,6年前,这里常年处于“无雨旱灾,大雨成灾”的局面,农作物连年欠收,年,成为安徽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四年后,薛庙村实现华丽转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示范村。

薛庙村几年间的变化,源于蒙城县拓宽治水理念,通过主要领导带队调查研究,召开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咨询专家意见等方式,以“提升水利、用足水力、做强水产”为目标,科学实施水患治理,做活水文章。

“年以前,薛庙村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水稻为主,到了汛期,逢雨必淹,村民们损失严重,全村双基建设处于全镇倒数,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薛庙村党总支书记、蒙城县水利局派驻的扶贫干部陈勇说。

作为水利专业出身的“第一书记”,如何发挥好水利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支撑作用,是陈勇年初到立仓镇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民生的基石。年起,立仓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7亿元,整体推进全镇22个村11万亩土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

“耕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通路顺,桥、涵、闸、站齐备,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形成五横十八纵的水网格局,真正连通全镇内水系的‘主动脉’,通过疏浚地头沟、路边沟、田间沟‘三沟’治理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蒙城县水利局工程管理股股长侯宇新说。

据统计,截至年,蒙城县.4万亩耕地面积,疏浚清淤“三沟”长度达公里,治涝面积达85%,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万亩,灌溉保证率达75%。

农田灌溉有了保证,年,结合薛庙村内水资源现状,在县水利局、县农村农业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全村开始发展莲藕产业,并试作亩虾稻基地,一举激活村集体经济,形成“莲渔共养、虾稻共作、水农共生、农旅共振”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上半年养小龙虾,下半年种一季水稻,秸秆还田为小龙虾提供饵料,小龙虾吃掉稻田里的害虫,粪便和残饵又可为稻田增肥,真正实现了‘一水多用、一地多收’。一年下来毛收入能达到多元。”蒙城县展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德轩说。

从试点到铺开,虾稻种植面积仅立仓镇就达到4.6万亩,年产值达3亿元,这一模式正在沿芡河和茨淮新河的乡镇顺利推广实施。

做活水文章还要打好生态牌。立仓镇在疏通沟渠、打通水系的基础上,蒙城县政府投资1.5亿元,在芡河滩涂区域整修废弃的水塘,整理疏通洼地,打造成集农业观光为主的“那年·乡下”芡河现代农业示范园,一年四季,示范园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成了人们向往的好地方。

从变水患为水利,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再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伴随着全县水系“主动脉”的打通和田间“毛细血管”的疏通,蒙城县群众不再为水而忧,满池鱼虾的收获、连片莲藕的丰收,水利、水产、水生态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已经形成,群众收入增加了,生活环境变好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03整治河湖污染打通“最后一公里”

走在蒙城县农村地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沟塘水环境整洁。作为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经过4年的实践探索,蒙城县河长制由“见河长”转向“见行动、见成效”。

县、乡、村三级河长,为辖区内的每条河流配齐配强了负责人。“为整治养殖业及街道污水直排,全县共摸排入河排污口81个,现已全部整改到位,并通过验收,同时建档立卡,一口一档。”蒙城县水利局副局长王浩义说。

结合农村“三大革命”专项行动,按照生态自然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三沟”整治及池塘清淤整治在全县推开。在留得住水的前提下力争让水活起来,自年开始,蒙城县在农村“三沟整治”专项行动中,种植对水体有净化作用的莲藕、芦苇、水葱的水生植物,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结合末端排放,建设生态池塘,努力做到沟渠体系完整、出水排放顺畅、景观独特优美。年年底,蒙城县顺利通过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工作,试点经验在皖北推广。

目前,蒙城县各级河长已全面推广使用“河长通”App开展巡河,利用“随手拍”对发现的“四乱”问题进行上报、交办,进一步提高了河长巡河效率。同时全县各乡镇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河长制)工作站,全部落实人员编制。有效解决了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和河长制工作“忙时全上阵、平时无人抓”的问题,夯实了工作基础,打通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河长制工作基层“最后一公里”。

从体系建立到形成长效机制,一个“水资源永续利用、水岸线管理有效、水环境整洁优美、水生态系统健康、水执法行之有效”的“诗画漆园、健康河湖”正向人们走来。

04转变防灾减灾思路蓄排结合建管并重

“蒙城县水利工程建设理念实现了‘四个转变’,由过去重视‘排’转变为‘蓄排结合’,更注重‘蓄’;由过去重视‘建’,转变为‘建管并重’,更注重“管”;由过去重视除水患,转变为综合治理,更重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模式。”谈及全县水利改革发展的历史,蒙城县水利局党组成员王旭光开门见山。

受地势影响,蒙城县防洪排涝一直以来是亳州市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yx/11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