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HEDUDAILY丨维港日报
/09/08·来看最新的国际教育资讯
01
林炳炎校设英语历奇
抗逆能力被视为二十一世纪学生的共通能力,有小学为培养学生自信、协作、抗逆等正向价值及增强英语能力,佛教林炳炎纪念学校今学年起在恒常课堂中增设「英语历奇课程」,隔周进行,每级设有不同主题,由驻校历奇教练任教,并斥资四十万元打造设有「五关」绳网阵的历奇探索室,以及长达二十三米的攀石墙,贴上英语字句。校长李玉枝指,冀学生把历奇训练中学会的能力内化,达至终身受用。
校长李玉枝指,现时大多学生来自一孩家庭,备受「过量宠爱」成长,甚少机会独自面对逆境及解决困难,故决定在本学年起,把历奇训练加入常规课程中,冀学生亲身实践历奇考验,从中培养正向品格。李玉枝续指,英语能力对学生升学或工作同样重要,按不同年级学习主题,设计不同难度的历奇活动游戏,并加入英语指令、节日活动、串字及「六何法」等游戏,制作校本「英语历奇课程」,冀学生把学会的能力,如面对失败的方法等内化,达至终身受用。
■■■■
02
复课首要关顾学生情绪
香港教育局日前就分阶段复课向全港学校发出指引,建议教师可教导学生认识和处理压力反应,有小学指,复课首两天将集中进行班主任课及情绪辅导工作坊,不会直接进行测考及授课,以关顾学生情绪。该校学生亦对复课表示期待,坦言不想再留家被逼温习。
疫情持续,各校仍未能恢复面授课堂。学生返校后仍须保持社交距离,该校副校长梁泽光坦言,群体生活与防疫是两难,校方已按指引单行排列座位,并会暂时禁止小组讨论,而复课首两天,将先举行班主任课及情绪辅导工作坊,以处理班务,不会直接进行测考及授课,「尤其是小一生,校园生活经历大转变,更需要照顾。」
梁泽光又指,预计本月中会进行实体的分级家长会,派发文件、通告和工作纸等,并说明学校防疫安排,包括口罩、消毒用品等校内防疫物资足够,座位间装有防飞沫挡板,每个课室均设有空气消毒机等。
■■■■
03
树仁10月5日恢复面授
香港中小学部分年级9月23日恢复面授课,港大9月22日起可选择回校或网上课堂。香港树仁大学亦宣布,10月5日全面恢复面授,称疫情放缓,师生对恢复面对面授课有热炽期望。不过,树仁学生会则建议校方继续沿用混合上课模式,让学生选择面授或网上教学。
树仁学生会于脸书上称,现阶段疫情稍为放缓,但全面恢复面授教学,数以千计师生聚集校园仍然有感染风险,部分同学亦向学生会反映忧虑,建议校方沿用混合上课模式,好让学生能自主选择面授或网上教学模式。学生会又称,理解校方以学生为本之调整原意,惟希望校方咨询师生意见,尽速制定出长远对策,避免政策朝令夕改造成混乱。
树仁协理副校长(大学行政)张少强早前发信提及恢复面授,呼吁师生遵守防疫措施,包括只可在自己宿舍单位、办公室、校园餐厅进食;教师上课前后必须用含酒精喷剂或湿纸巾清洁讲台桌面。他又说,如校园内有人确诊,相关范围会立即关闭消毒。
■■■■
04
《阳光校园》设益智专题
为配合「学会自学」的学习趋势,由《星岛日报》教育出版组制作、逢周一至周五随报附送的小学学生报《阳光校园》,加强启发学生对STEM、常识、语文、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配合益智专题与趣味手法,培养学生的自学力。
周一︰发掘生活中的STEM知识封面专题〈STEM与生活〉拆解生活中的STEM元素。新增的〈STEM实验室〉栏目,鼓励同学动手做小实验,如以擦胶滑动实验,探究摩擦力原理。周二︰常识热话探索大世界封面故事〈常识热话〉提供与生活相关的常识新知,重点专栏〈常识廊〉则会继续跟专业团体合作,带小学生关心自然生态保育、放眼世界议题。周三︰生活通识训练思辨能力未来世代需要具备独立思辨力,而〈趣趣生活通识〉就可从多元角度训练小朋友的思辨能力,而儿童哲学栏目〈大哲学小思考〉就可让小读者体会思辨的乐趣。周四︰打好语文历史基础封面故事〈活学中文〉以生活化角度联系古今文史知识,而新增国史专栏〈历史大人物〉,由史学专家及老师介绍历史人物事迹与今天生活的连结。周五︰游历世界扩人文视野通过了解不同文化,可扩阔小学生的世界视野。封面故事〈世界凼凼转〉介绍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文风景与故事。周五还有加强版的〈新闻擂台〉,以QA形式回顾一周时事要闻,考考同学对世界大小事的认识。
■■■■
05
教育点评:新冠疫情带来教育新常态
新学年将在九月二十三日开始,分阶段恢复面授课堂,教育局日前更就九月复课安排发出「学校健康指引」,详列师生确诊、初步确诊、被列为密切接触者等的应变措施。事实上,过去大半年的新冠疫情,改变了教育界的生态,即使面授课堂恢复,相信已不能走回头路。
受疫情影响,今年学校大部分日子都停课,须改为网上授课,以往这种「停课不停学」模式仅是局部科目推行,持续时间有限,但今次新冠疫情持续多月,令不同科目教师都要「落水」,把课堂由面授改为网上教学,加上信息科技日新月异,技术门槛已不高,只要通过手机与计算机便可轻松操作。正如教育局早前重点视学发现,学校推动步伐不一,教师信息素养参差。这与学界看待电子教学态度不同有关,以往学界把电子教学等同电子教科书,焦点放在书包减重、打破传统书商「垄断」,到近年才定调为引进不同教学法,多年来,电子教学焦点辗转反侧,学校连最基本的自携装置、一人一机等,推行不尽相同,强弱悬殊在疫情初期便暴露人前。所幸是大部分学校在应用信息科技急起直追,有些更在前人经验下「后发先至」。随着疫情短期内仍会持续,以电子教学作为面授课堂平时补充,在非常时期作为替代,已成常态。另一个疫情带来教育的转变是自主学习,以往不少学校虽然有翻转课堂等尝试,但学界总以为只适用收生组别较佳的名校,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才有条件推动,否则就只能依赖教师在课堂面授。当局多年来通过教育改革期望带动「范式转移」,让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但教学环境没有逼切转变的需要,自主学习仅止于学术讨论与部分学校试行。然而,疫情下即使恢复面授课堂只能维持半日,教师角色有限,而推动自主学习多年的学校,以往包括课堂讨论、简报、投票、构思脑图等教学模式,与网上教学无缝接轨。学界需要反思的是,与其待学生学习动机高,才因势利导推动自主学习,只会裹足不前,反之把自主学习视为提升学习动机的途径,始能在疫情中处变不惊。新学年面授课堂即将重新展开,但无人能预知疫情发展,更不知学校会否出现零星爆发,有危必有机,学校如何利用机遇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把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工作,改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是新学年的一道新题目。
想要获取更多年度DSE各科的评核大纲等资讯,欢迎扫一扫添加维维老师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yx/11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