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17 13:59:33   点击数:

重提ldquo社会需要论rdquo

发布时间:2021-10-17 13:59:33   点击数:
病毒式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13036.html

重提“社会需要论”:

从便士报的崛起讲起

BYJM

此篇文章由作者的新闻学概论课程作业改写而来,主要阐述作者在阅读舒德森著作《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的过程中生发出的一些想法。限于作者水平,存在的漏洞和局限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发现一致性-

19世纪30年代,美国新闻业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商业革命”,一种新兴的报纸——便士报异军突起。它价格便宜,只需要1便士即可购买;它高度商业化,它不依赖财团和政党拨发经费,而是以广告费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在内容上,政党报刊时期强调的社论失去了显赫的地位,刻画社会生活的地方新闻、法庭新闻、家庭新闻占据了主导;它的发行规模以数十万计,可谓前无古人。可以说,便士报勾勒出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报业运作模式的基本轮廓。那么,这种报纸形态何以产生并兴起?

舒德森的观点是:便士报的产生是“民主的市场社会”的兴起的结果。这立马让笔者联想到著名的新闻学者、曾任复旦新闻系主任的王中老先生提出的“社会需要论”——“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需要产生了新闻事业”,它“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要适应社会需要”。两位学者都把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认为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需要与社会条件有着密切关系。那么,我们就循着这种内在的一致性看看“社会需要论”在具体历史语境下的展开。

Consistency

-怎样的社会需要-

笔者将舒德森所论述的推动便士报的“社会需要”,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机会平等”,这是舒德森所说的杰克逊时代“经济民主化”的特点,也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反对政府垄断、敦促权力下放的呼声愈发强烈,对商业的管制放松、医生、律师等职业的准入门槛降低,这些都有利于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市场活力提升的情况下,“更多的人拥有了更多的财富”,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在城市中崛起。人们的日用品更多地来自工厂,医护也更多地求助于医药行业,家庭生活也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因此,便士报的内容就要紧贴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的繁荣需要为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寻求销路,这一需求推动便士报大量刊载广告以提高商品知名度,为商品扩大潜在的市场;就业市场的开放程度提高也让“求职”和“招聘”成为广泛存在的社会需求,“求才广告”便应运而生,为人力资源的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换渠道。

(2)政治的民主化

杰克逊时代的“民主化”,在政治领域的影响也同样深刻。通过直接投票选出总统选举人、取消以财产决定投票资格的政策、支持成年白人男性的普选权、政党以最大程度凝聚私人利益而非代表全体利益作为政治追求······这些转变使得政治领域也带有了一些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色彩”。联系到福柯所言“话语即权力”的隐喻,笔者认为,从经费通常来源于政党或财团,到依靠广告费生存而不依附于政党和财团经费的便士报,这一转变是一种话语权的下移,因而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化。而便士报报道的内容也都以消息为主,主要是“描摹大都会的迅速崛起以及多姿多彩的贸易、运输、制造业等中产阶层活动”,可以说集中反映了新兴中产阶级的旨趣。不难看出,便士报的出现和流行,反映的是中产阶级的发声需求和其话语权的扩大。

(3)社会文化的转变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在纽约的新英格兰人因为熟人少,因而比纽约本地人在工作中取得了更好的表现。这个事例说明:由于商业活动的高效率、快节奏,社交活动不再是经济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为障碍了。从中我们不难推断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商业发达的城市中)生活节奏很快、人与人之间比较陌生,那种充满人情味而非纯粹出于工作应酬目的的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减少。某种程度上,这种社会文化已经具有了原子化的“大众社会”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报纸这种大众媒介成为了人们了解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渠道。便士报在新闻报道中追求时效性、抢占“独家新闻”,内容上偏重当地新闻、人情趣味新闻、犯罪新闻、警界新闻、名人隐私和家庭新闻,一定程度上正是为了满足大众社会中“孤独的群体”的信息需求。

此外,市场经济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逐利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他们不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yx/12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