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彭立勋《审美观照:中西不同学说体系的演变与比较》(原载《深圳社会科学》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全文转载。
审美观照:中西不同学说体系的演变与比较
[摘要]审美观照又称审美静观,是人在审美活动中面对审美对象凝神注视和观赏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态度、状态和活动方式。它集中体现着审美经验的心理活动特点,是审美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审美观照”因而成为美学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中西审美心理学思想中都有对审美观照中的主体心理条件、心理态度、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探究,形成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它们以各自特殊的概念、范畴、话语,在继承、演变和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构成了中西两大不同的审美观照学说和理论体系。中西两种审美观照学说体系在阐释审美无利害感和直觉性等心理特点上具有许多共同的认识和类似的表述,可以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但是,中西两种审美观照学说体系是建立在中西不同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西方哲学长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中国哲学长于辩证思维方式。富于辩证思维的中国审美观照学说体系,在对审美观照中无利害感的心理成因和性质、直觉、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看法上,均与西方审美观照学说体系存在着明显差异,彰显出中国美学的民族文化特色。通过中西比较,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审美心理学说的优长和特点,有助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审美观照;无利害感;直觉;虚静;妙悟;中西比较
[作者简介]彭立勋,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广东深圳)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深圳社会科学》编辑部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yx/13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