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6日,山西日报伴随着解放太原的战火硝烟创刊了。当时正在西柏坡的毛泽东主席大笔一挥,题写了报名“山西日报”。
在年中叶,因为山西日报在全国办得出色,被誉为全国的红旗报,受到中央领导的表扬。年9月,毛泽东主席第二次为山西日报题写报头,更加激发了报人们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自创刊以来,一代代报人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工厂、下农村……用脚步丈量着山西这片热土,记录报道了山西工业、农业、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事迹,见证了山西变迁,一篇篇栩栩如生的感人报道,至今让人回味,共同心愿就是努力将报纸办得更好。
其中关于农业方面的报道,曾重点大力推出了西沟、大寨、贾家庄等农业经济的典型报道,反映了各个时期山西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动人故事。
本篇通过对山西老报人、前山西日报总编赵克明先生的访谈,重点讲述了在推进山西农村整体改革时,一些鲜为人知的新闻报道的故事。
虽然这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在推动山西农村改革向前发展过程中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的效果方面却是巨大的。
问
当初《山西日版》的定位与作用?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轰轰烈烈,奋发图强,面貌日新月异。农村随着国家的变化而变化,蒸蒸日上,焕然一新。
山西的农村当然也不例外。在这突飞猛进的变化中,《山西日报》也起了自己应该起的作用。
《山西日报》是山西省委的机关报,是党报。党报的任务,就像毛主席说的,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人民知道了真理,去努力奋斗。
《山西日报》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从创刊之日起,就遵照党的指示,竭尽全力,宣传党的主张,引导人民奋发图强,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在农村工作方面,《山西日报》的宣传,以重点划分,大至划分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上世纪五十年代,主要宣传互助合作,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突出宣传了学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革”以后,集中宣传解放思想,大胆致富,建立生产责任制,解放生产力,让广大农民富起来。
《山西日报》是省委机关报,创刊于年4月26日(太原解放第三天),毛泽东主席曾两次题写报头。
年,经中宣部、原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山西日报社基础上组建全民事业性质的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答
问
建国初期是如何做到推广典型经验的引领?
现在我就来分段作一个简单的叙述。
新中国建立以后,农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有了土地,有了自主权,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大家不满足于个体单干,小打小闹,要求组织起来,抱团取暖,发展生产。因此,一些地方出现了互助组、合作社。
我们党认为这是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趋势,迅速抓住这一新生事物,大力加以宣传。
那时我还没有来报社,还在武乡县委农村工作部工作。我们部里的四五个干事,全部动员起来,下乡进村,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向县委反映,给报社写稿。
报社非常重视,几乎是每稿必登。我们那里是革命老区,互助合作开始的早。
年,陪同省委副书记王茂林在武乡县采访。
全国最早办农业合作社的是长治地区,全区总共办了十个初级社,我的家乡武乡县就有四个。
因为起步早,互助合作步子快,可写的东西就多。我们写得很多,《山西日报》发的也很多,这就对全省的互助合作起了推动作用。
年,毛主席发表讲话,号召大力开展互助合作,全国合作化掀起了高潮,这时的《山西日报》更是紧跟紧随,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先进典型,报道先进经验。
结果,山西的合作化运动走在了全国的前头。
答
问
彰显典型报道优势的红旗报的由来?
合作化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民干劲十足,农村生机勃勃,新事物层出不穷。
《山西日报》拼足力气,及时大量的进行了报道。比如“红勤巧竞赛”的报道,先是用大字标题突出报道了平顺县川底村的作业组长李天柱,时不空过,路不空行,一年做个劳动日;
接着突出报道了生产队长张江考、改革工具能手李锐、女标兵王东果以及芮城县华岳管理区的红勤巧事迹,然后推动全省开展了男学天柱,女学东果,干部学江考,人人学李锐,集体学华岳的“红勤巧,赶超高”劳动竞赛。
这一阶段的报道,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报道方法上、形式上革旧鼎新,大胆突破,创造了许多新形式,新格局。
以河津县五个小麦高产单位为例,报道全文不过一千字,报纸却用了半个版,底纹是一面大红旗,上面印着“请看河津五麦王”七个大字,下面介绍了五个单位小麦丰产的消息,几十年过去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整个报道稿件大中小结合,版面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标题诗化、美化。大标题、大装饰,大气派,气势宏伟,别具一格。
因为报道连续集中有创新,声势很大,印象深刻。刘少奇同志来山西视察的时候,大加赞扬,说《山西日报》是红旗报。于是,《山西日报》在全国名声大振,成为学习的榜样。
山西农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新闻舆论的推动下,迅速改变着面貌。
在隰县采访农民
年,山西日报已经是全国闻名的“红旗”报,党中央、毛主席多次表扬、批示过,山西日报职工热切希望毛泽东同志能再次为他们题写报头,同时为《山西农民》报题写报头,于是,年7月31日他们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年9月21日,毛泽东主席第二次为山西日报题写了报头。
答
问
为什么要宣传大寨
上世纪六十年代,突出宣传了学大寨,推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学大寨运动。
我们为什么要宣传大寨呢?情况是这样的: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遭受了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的生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三年困难时期。
年,情况刚刚有所好转,昔阳县大寨大队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百分之七十的住房倒塌了,到处是残垣断壁;
村里满目疮痍,满地是乱石稀泥。几十户人家拥挤在大队办公室和仓库里。
挂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的土地,被洪水冲得支离破碎。梯田伤筋露骨,沟地成了乱石河渠。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灾害,怎么办?是等国家给钱给粮给物资,请求上级帮助解决,还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自己解决?
大寨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决定不等不靠不要,靠自己的力量,战天斗地。
不仅要战胜当前的自然灾害,而且要建设一个新大寨。秋收刚一结束,新的造地运动就开始。全村总动员,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齐卷入了造地运动。
一场小雪带来了过早的严寒,土地冻结了。但是,“天冷冷不了热心,地冻冻不了决心,冷风刮不倒信心。”不能垒堰,他们开山,不能挖壕,他们抬石头。刮风,严寒加剧,社员们抬大石头,借以发热。下雪,地光路滑,社员们扫雪开道,继续战斗。高崖,顽石,冰雪,挡不住大寨人的造地战斗。
一道道石坝垒起来了,一条条深沟填起来了,大寨的新土地,在汗水和冰雪的溪流中一块块地建成了。苗子茁壮成长,社员们以欢乐的心情准备加工管理的时候,资金的困难又挡住了去路。
庄稼追肥买化肥,要钱;
修建房屋备料,要钱;
给牲口灌药,要钱……
钱从哪里来呢?
会计和信用社说好,贷款。
但一上支委和管委会上,大家不同意。说国家正是困难时候,钱有更大的用途。你有困难,向国家伸手,我有困难,向国家伸手,你拿了国家的钱,国家拿什么度过难关?
于是,社员们你报一百,我报五十,拿出自己的积蓄,解决了资金问题。
这样,房子盖起来了,梯田整旧如新,地里的玉米、谷子、高粱,挺拔茁壮,面貌焕然一新。全新的大寨吸引了山西各地的人,参观者络绎不绝。
山西日报发现了这个典型,认为这是高风亮节,不向国家伸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灾害的典型,对鼓舞人民斗志,战胜当前困难有很好的教育作用,于是派农村部副主任张丽泉、记者部副主任郝占敖和我,去大寨采访并作了报道。
以后,又组织力量,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报道。这样,在强大舆论的推动下,山西境内就开展了学大寨运动。
为了使运动深入,见效,各地区又树立了自己的典型。长治地区是羊井底,晋南地区是杨谈,晋西北有曲峪。
这些典型通过报纸进行宣传,进一步推动了学大寨运动。
学习大寨,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口号响遍三晋,修梯田,打坝造地,办水利风起云涌。不久,周恩来总理肯定了大寨精神,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学大寨运动就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到处都在建设基本农田,到处是改天换地的呼声,到处都在建设新农村。
它不仅鼓舞全国人民战胜了自然灾害,而且把农业、农村工作推进了一步,农村人的精神面貌和物质基础有了很大改变。
所以,学大寨的初衷是好的,作用也是大的。后来走了邪路,把大寨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作为派性斗争的武器,借大寨这面旗帜,整这个斗那个,批这样批那样,搞得人心惶惶,那不是大寨的过错,也不是学大寨的必然结果。
答
问
为何要突极左思想、极左做法的围?
“文革”那一段不说了,“文革”结束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有了大转变,《山西日报》又按照党的指令,投入“突围”的战斗。
突什么围呢?突极左思想、极左做法的围。
年前的山西农村,农民只能集体劳动干同样的活,记同样的工,农村生产力不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要求人们各显神通,发展生产,农村可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当时我任《山西日报》农村部主任,也心存疑虑:“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却要付诸实施,谁有这个胆量?”
三中全会要求人们解放思想,冲破极左的藩篱,放手发展经济,而当时农村的气氛却很凝重。
人民公社的社员,不能有自留地,不能开小块荒地,不能搞副业,不能上集市,不能有生产资料,只能集体上地,集体收工,干同样的活,记同样的工,分规定好的钱粮。
如果突破这些框框,就是搞资本主义,就要受批判,甚至要揪斗。
三中全会要求人们各显神通,努力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并明确号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领大家一起富。
然而没有人敢带这个头。
从上到下,怕犯错误的心理人人都有,等着看的思想普遍存在。农民们心里羡慕,也不敢付诸行动,山西境内一片沉寂。
不冲破极左的条条框框,三中全会的重大决定就贯彻不下去,党的政策就落不到实处。
《山西日报》作为党报,更不能禁声后退,应义无反顾,勇当先锋,大造舆论,推动人们从极左的围困中突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在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最初在安徽凤阳的小岗村试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力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
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
答
问
突围的具体做法是?
围怎么突?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量发消息,写评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揭露极左造成的危害;
另一方面,宣传敢于冲破极左束缚,体现三中全会精神的人和事,鼓舞人们的信心和斗志。
我记得最早的是年10月8日,二版头条发表了一条消息:
长治县林移大队郭运林,搞家庭副业赚下三千元,要买一个彩色电视机。
现在看来,这根本算不成是新闻,但当时却是晴天霹雳,因为人民公社不允许个人搞家庭副业。
郭运林是一个普通社员,他虽然在不影响集体生产的情况下养猪、养鸡、养兔,但也是搞了“自发资本主义”,因此遭到批判。
但郭运林不服,认为“国家需要,市场需要,出口需要”,自己没有错,继续搞。这一年赚下元,决定来一下高消费,买台彩色电视机。
《山西日报》发表了这条消息,并配发了评论:《向郭运林学习》,要求在农村工作的同志,一起来发现、帮助、支持这样的人,而不是批判他,割他的尾巴。
上世纪九十年代,赵克明再次到长治县林移村采访郭运林(右)。
这一炮打出去,反响不小,说好的说坏的、支持的反对的都有。
紧接着,发表了雁北地区一位姓袁的农民,自己买了小平车,给集体往地里运肥料,闲下无事自己搞副业。
这又捅了一个马蜂窝,因为小平车是大型生产资料,必须公有而不能私有。
随后,报道了五台县农民王六一人养了八头牛,这就更热闹了。一些同志认定,一家最多只能养一头牛,多了就是发展资本主义。
报纸抓住这件事,开展了《王六养八头牛对不对》的大讨论。讨论持续几个月,各种意见尽情喷发,逐步趋于一致,最后由编辑部作了总结,肯定了王六的做法。
左冲右突,极左思想终于被打破,怕“富必修”“致富就是搞资本主义”的顾虑逐步消除了,人们试着突破旧框框,迈步走新路。
仅五台县,家庭养畜就发展到头,在全省各地,发家致富的人多了起来。
为了把大胆致富的报道扩展开来,深入下去,报纸开始大量报道各地致富的典型。报道不是零碎的,而是集中的,常常是一个整版一个整版的发。
这时候,社会上仍然是议论纷纷,说什么的也有。有来自基层的,也有来自上层的。
有的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有的说,这革命革了个啥?不用干了。
有人担心报社走错路,给报社打招呼,希望不要犯错误。
在这种舆论的压力下,我们的总编辑都有点害怕,说报道声势太大,不要太集中,太突出,要细水长流。于是,报道由一个版减成多半个版,下半个版发其它。
采访申纪兰
不过,报道总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一步比一步深入。农村的一潭死水开始活了起来,社员开始搞副业、开小块地,有的地方留了自留地,有的有了自由人。
农村集市也开了,农民多余的东西,能上集市去买卖。原来干部担心放开个人自由,必定伤害集体,这时也得到了正面回答。
年,全省有三百万农民人均分配收入达到一百元以上。人均口粮达到五、六百斤。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绩,它说明,放开个人的手脚以后,社员对集体经济更加爱护了。
《山西日报》发了消息,并且配了社论:《抓富有理,致富光荣》,要求人们大胆的想,大胆的干,各尽所能,发展生产,争取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
答
问
那生产关系调整呢?
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调整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农村的又一大禁区。
三年困难时期,有的地方搞了“三自一包”(自留地、自留畜、自留树和包产到户),“文革”中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样一来,生产关系就成了人们不敢踏的雷区。
但三中全会以后,安徽、四川突破了,他们推行了包产到户,并且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当时有一个顺口溜,叫“要吃米,找万里(时任安徽省委书记),要吃粮,找紫阳(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山西老百姓看着眼红,很想推广这一经验,但由于山西批资本主义批得狠,各级领导抵触情绪最大。
为了冲破禁区,打破大锅饭,推行责任制,《山西日报》采取了逐步推进的办法。
先是宣传“四固定”,将牲畜、农具、劳力、耕地固定到生产队、作业组,实行联产承包;
后又宣传“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队实行包产到户,然后步步深入,梯次推进。
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参加了全国记者协会组织的报道组,到安徽凤阳县,采访了那里推行联产承包的情况和经验,连续写六篇稿子,详细介绍了安徽凤阳县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在《山西日报》发表。
大家不是说“要吃米,找万里”吗?万里的诀窍就是让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实行了,粮食大增产,山西为什么就不能实行呢?
这几篇稿子没有过多的介绍具体政策,也没大力宣传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而是将我的所见用平实真诚的语言娓娓道来。
我就是想表达,在山西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个人都负起责任才好。凤阳县证明了这个方法不论在先进生产队,还是落后生产队都行。发展乡镇企业,联合办厂招聘厂长。这些都是可以在山西推行的。
除了去凤阳采访,我还下乡调研。
年,霍泛同志回山西工作,任省委常委、副省长,分管农村工作。他是一位有名的农村工作专家,不仅对农村情况了解的透,问题拿捏的准,解决的办法多,而且工作深入、刻苦、认真。
回来以后,马不停蹄,到全省各地调查研究。每到一处,走村串户,和农民促膝谈心。
我陪他下乡调研,一方面了解生产关系的调节状况,一方面了解农村实际情况。他在调查研究以后,都在一定场合给干部们讲意见,作指导,适合在报纸上发表的,都安排在《山西日报》上发表,我自己则把调查研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文章,连续在报纸上发表。
年,赵克明(左一)陪同省委常委、副省长霍泛同志在雁北地区调研。
这是在雁门关。
这样,省委的意图及时传达到人民群众中,报纸贯彻省委意图更有力。人民群众也非常看重报纸,认为她是自己前进的指路灯。
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普及,到年,全省12.6万个核算单位,基本上都建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其中采取统一经营和管理包干到户的,占70%,专业承包、包产到户、联产到劳、联产到组和定额计酬的占30%。农村的生产关系的调整基本已经完成。
霍泛(.11-.4.14)年11月出生于山西省黎城县西井镇下寨村。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黎城县委书记、太行一地委宣传部部长。
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副组长,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处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山西省委常委,山西省副省长、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答
问
这样的宣传报道带给您的启示是?
思想得到解放,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开以后,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多种经营有了更快的发展。
农村出现了专攻某一种生产项目的专业户,发家致富成绩突出的重点户,这又是一件新事物,《山西日报》紧追不放,大力宣传了专业户和重点户,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这样,农民办企业,农民经商,发家致富的新人新事大量涌现,全省农村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报道中,我们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这就是,党的报纸要站得住,打得响,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紧紧抓住九个字:
跟省委,抓大事,大处理。
首要的是跟省委,听党的话,抓党委急于解决的重事大事,不惜版面地突出处理。
离开这一点,就是报道的事情再多,报纸版面再好,也无济于事,因为它起不到组织、鼓舞、推动全省工作的作用,在人民群众中就失去了威信。
在这一段报道中,我们跟省委跟得紧,省委指导也非常及时。
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山西省调研,赵克明(右)随同采访。
答
问
您对现在农村新面貌的看法?
新中国建立才七十年。七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算长,但农村的变化却是很大。
大的方面不说,就说我的老家我们村。解放以前,全村的住房全被敌人拆光了,家家留下四堵墙。村里蒿草长得齐腰高。老百姓为了躲避敌人包围、杀害,都进了沟,上了山,挖窑洞,住草棚。疥疮,疟疾大势流行。
我父亲兄弟三人,一个带全家到榆社山里开荒种地,一个到和顺山里“闹山”(也是开荒种地),我父亲参加了共产党,在村里闹革命。
解放以后,人们回村了,但村里到处是断墙残壁,狼藉一片。人们吃没吃的,穿没穿的,住没住的,家家在艰难中过日子。
年我回去了一趟,所见所闻,兴奋不已。兴奋之余,我写了一段顺口溜,题目叫《故乡行》:
农村生活真不赖,安静闲适挺自在。
天色蔚蓝白云飘,遍地庄稼宽如海;
林间鸟叫声声脆,远处狗吠隐隐来;
村头小童玩游戏,巷尾闲人作聊斋。
红砖砌墙四合院,黑漆铁门两扇开;
门顶都刻福和富,大红对联祝发财。
信步走进农家院,干净整齐顿开怀:
摩托三轮靠边放,中间种花或种菜;
母鸡迈着四方步,脑袋东摇又西摆;
门边虽有看家狗,眼睛懒睁闭起来。
向阳住房玻璃窗,卧室客厅两分开;
室内装潢现代化,家具让你叫乖乖。
电话电视家家有,电脑也已进住宅;
笑问电脑你会用?那是给俺后代买。
街上偶有马车过,金黄玉米车上载;
白羊成群如云卷,挤挤扎扎相互踩。
村有两家小超市,店主微笑站柜台;
间或有人去光顾,想要什么随便买。
有家乡亲办喜事,那可真叫有气派:
五彩装满家和院,大红喜门放异彩,
黑色轿车七八辆,一个挨着一个排,
亲戚邻居都来到,鞭炮锣鼓响起来。
村里多为两种人,老人老汉和小孩。
强壮劳力打工去,远上东北下沿海,
中国之内到处有,就是没人到国外,
大把票子往回拿,谁也不想在家呆。
乡亲相见特热情,一群一伙围上来,
这个问你身体好,哪个把你往家拽。
临走扛来大小包,粮食蔬菜让你带,
你说城里也不缺,他说这是心意在,
你要是说我不拿,他就发怒把头歪。
乡亲邻里真亲爱,不禁眼泪流出来,
热情感动心潮涌,拿起笔来作记载。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这就是农村现在的模样。
这首自由体诗表达了我的心情,邓小平曾经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实践了,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
不需要过多的文字报道,看看老百姓脸上的笑容,这就是最真实的答案。
答
访谈及录音整理者
周芳玲赵太生
赵克明先生,年生,山西省武乡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调入山西日报社,先后任编辑、记者站长、组长、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务。
年被选为中共山西省第五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年被评为高级编辑,年被国务院认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年被选为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年5月离休。
赵克明先生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报道,率先在《山西日报》上系列报道了《农业的出路在于责任制——安徽农村采访书简之一》(年1月8日),《哪里都能大包干——安徽农村采访书简之二》(年1月10日),《稳定大包干发展生产力——安徽农村采访书简之三》(年1月11日),《联合办厂与招聘厂长——安徽农村采访书简之四》(年1月16日),《扶贫委员会——安徽农村采访书简之五》(年1月17日)。离休之后,出版了《学步集》《两头集》《总编之路》等书籍。
作为资深老报人见证了山西日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所经历的历史变迁。
编辑:
交由老家山西V平台原创首发的作品,可以接受“打赏”了~
投稿方式:
邮箱:laojiashanxi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jj/1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