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年10月26日11版)
10月21日,重阳节,秋高气爽。郑家庄的小广场上,身着不同民族服装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休闲,村里的其他人正为即将到来的晚餐忙碌着。每年重阳,村民们都会动员起来,一起为老人们过一个开心的节日。
郑家庄位于云南大理洱源县三营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这个仅有户的小小村庄,却有汉、白、藏、傈僳、傣、纳西、彝7个民族。尽管语言、信仰、习俗不相同,但他们多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我们不分彼此,都是一家人。”村民们说。
“光自己发展好了不行,要让乡亲们发家致富”
杨家大院里,已经76岁的藏族老人杨铂玛精神矍铄。
最初,郑家庄仅有汉、白两个民族。年,7户藏族和2户傣族同胞到郑家庄定居。杨铂玛一家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藏族长期游牧,不会干农活,当地人把土地分给我们,还教我们怎么种粮食。”说起刚到郑家庄的生活,杨铂玛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后,郑家庄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生产力大大解放。凭借对藏药的熟悉,村里的藏族村民开始经营药材生意。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何国祥当时就看准了中草药材市场,干了短短数年,便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大王”。
“光自己发展好了不行,要让乡亲们发家致富。”先富起来的何国祥没有忘记村里人,动员大家一起做中草药生意,教大家如何辨别药材,传授市场经验。
一批人带动一批人,郑家庄走上了“忙时务农,闲时经商”的致富之路。如今,村里六成人经营药材生意,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新疆等地。
年,郑家庄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民族团结示范村;年,郑家庄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今后,我们要建民族文化展示厅,打造民族旅游示范村,做到全民共建、全民共有、全民共享。”说起未来,何国祥信心满满。
“村里的事、乡亲们的事,都是每个人的事”
村里主干道旁有一个很大的木瓜园,走进院子,纳西族媳妇和秀清正在收拾自家院子。
和秀清是云南丽江玉龙县人,跟着汉族丈夫郑林生来到郑家庄时,才20岁,是村里唯一的纳西族人。“当年嫁过来时,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但村里的人很照顾我,慢慢就习惯了这儿的生活。”回忆当年,和秀清笑得还很羞涩。
在郑家庄,很多家庭都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据统计,村里的民族间通婚占到了六成以上。长期相互通婚,习俗、文化的交汇,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滋养了郑家庄良好的风尚。
郑家庄的党员活动室里,有一本《好人好事簿》。打开册子,开头第一件就是:“年1月28日,郑泮池同志带领村民清除了村庄耕机路旁的沟道垃圾。”村民小组长王庆荣告诉记者,这本好事簿是年郑家庄党支部倡导制作的。仔细翻看册子,慰问群众、清扫街道、援助救济,一件件好事记录在册。
“‘七个民族一家亲’并不是一句口号,在我们郑家庄,村里的事、乡亲们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的事。”王庆荣说。
“无论哪个民族的节,都一起过”
走进郑家庄,风格各异的独家别院错落有致,房屋外面的壁画显示着主人的身份。青瓦白墙上的印花扎染、白塔竹楼、东巴文字、刀耕火种的彩绘,民族特色鲜明而又融洽。有些房屋看上去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但是墙上又绘着藏传佛教的吉祥八宝图,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家庭。
民族特色并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郑家庄的本主庙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宗教信仰。随着藏族、傣族、彝族等其他民族迁入,现在的本主庙不但供奉着白族的本主,还供奉着佛教的菩萨,成了多个民族共同拜祭的地方。
每逢祭祀的时候,藏族祈福的经幡、傣家的宝葫芦、彝族的牛头装饰……成为村庄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过藏历新年的时候,我们就按藏民的习俗过年,过本主节的时候,我们就按白族的习俗一起相聚。在我们村里,无论哪个民族的节,都一起过。”何国祥说。
夕阳西下,郑家庄的广场舞队伍又热闹起来。藏族的“锅庄舞”、白族的“霸王鞭”、傣族的“孔雀舞”,让人目不暇接。村民何秀莲放声歌唱:“风景如画的郑家庄,靠的是村里的领头羊。民族团结齐努力,郑家庄一定更兴旺……”
《人民日报》(年10月27日09版)
“大家商量的事,办起来顺利”
金风送爽的秋日,走进云南洱源郑家庄党支部书记何国祥的家,草木葱茏的藏式庭院里,一块“润泽桑梓”的牌匾引人瞩目——这是乡亲们送给他们敬重的何书记的。何国祥带领大家致富有方,又急公好义善于团结,是郑家庄名副其实的“领头羊”。村里一汉一藏两个小组长也不落后,和其他村干部一道,带领郑家庄村民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村干部们靠什么治理好郑家庄、搞好团结?除了吃亏和奉献,其实还有一套依法治村的办法。年10月26日,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来这里夜宿农家宣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时,称赞郑家庄是“依法治村一面旗”。
民主议事——
让各个民族都有说话的地方
郑家庄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净卫生,没有农村常见的柴火堆粪堆。大街小巷犄角旮旯都清清爽爽,农户家的庭院更是如此。村里养着五六十头奶牛,但在村里一点儿也闻不到牛粪味。硬化路面四通八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早成了记忆。
年,郑家庄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村”,有25万元的建设经费。钱怎么用?经村里的“议事会”反复商量,决定先修入村道路——老路坑洼不平又窄,车辆难进难出。这条路长两公里多,25万元只够买材料的,大家伙决定投工投劳自己干。结果40天时间,不但进村路修通了,到各家各户的路面也硬化了。25万元的经费,撬动了80多万元的工程量。
纳西族村民郑荣辉告诉记者,虽然村领导威望高,但村里的事还是商量着来。郑家庄成立了村民议事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村里大事由党支部提出方案,提交村民议事小组和村民大会决定,在村务监督小组监督下实施,每季度一次财务公开。村民议事小组里,7个民族都有代表,各个民族都有说话的地方。
有形的路要商议,无形的路也如此。两个月前村里刚开了一次支部会,讨论郑家庄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子。两个小组长王庆荣和杨秀弟意见不一:一个主张每个民族都得开个农家乐,一个主张通过土地流转由村集体统一搞旅游。何国祥把这个“议题”交给全体党员和“议事小组”讨论,最终商定除了集体要搞旅游解决“空壳村”的问题外,村民自己搞的每年要上交集体一定的管理费。
王庆荣说:“集体有好事想着村民,村民发家致富顾着集体,大家商量的事,办起来顺利。”
群防群治——
“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
郑家庄常年有多名村民在外经商,村里老人多、妇女多、孩子多,治安是个大问题。可村里已经有20多年没出过刑事和治安案件,“治安联防队”功不可没。
上世纪90年代,郑家庄一带很不太平,盗窃猖獗、盲流不少。“村民被偷一头耕牛、奶牛,几年都缓不过来。”最早的联防队员郑瑞鹏告诉记者。
年,郑家庄“应急”成立了“护村队”,为避免其偏离法制轨道,村里主动向乡派出所报告,经公安部门依法审批和专业培训后,“郑家庄治安联防队”正式成立。郑瑞鹏回忆,当时人手少,一夜要在村里巡逻四五回,但没人要报酬,村里治安迅速好转。
后来村民们商定:每户出一名年轻劳动力,每三户一组、每组一周,全村分36个小组,轮流值班;每晚7时至次日早8时,联防队员要沿村巡逻3遍以上。联防队员在村里“遇到事处理事,没事时就办好事”,依法调解村民纠纷也是其职责之一。“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郑瑞鹏如此解释“联防队”何以坚持20多年。
如今走进“治安联防队”简朴的值班室,当年的“批文”已经泛黄,巡逻器械摆放整齐,上墙的巡逻制度明文规定:“联防队”不得直接查赌,也不能到村民家里搜查。三营镇派出所副所长李春介绍,派出所每月都来“郑家庄联防队”进行法律和业务指导,郑家庄的联防经验也适合在其他村推广。
知法懂法又恪尽职守,郑瑞鹏如今是大理一家企业的保安队长。他说:“老板信得过,厂里10个保安6个是从郑家庄联防队来的。”
自我管理——
“如果都把私利摆在前,村里啥事也办不成”
“协会多”是郑家庄一大特色:有老年协会,有中青年联谊会,还有阳光文艺队,几乎每个在村里的成年村民都有组织。
郑家庄阳光文艺队四十几个姐妹涵盖村里7个民族。她们不仅会唱本民族的歌、跳本民族的舞,其他民族的歌舞也不在话下。《歌唱郑家庄》的作者藏族大姐何继莲就现场给记者来了一段白族祝酒歌,记者一句没听懂也觉得好听。别以为姐妹们就会唱唱跳跳,村里公共区域的卫生她们义务打扫,村里办“百家宴”时她们忙前忙后,谁家有什么困难大家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队员董丽萍的女儿不幸得了白血病,姐妹们嘘寒问暖捐钱捐物。
村里妇女们有组织,大老爷们也没落下,他们年成立了中青年联谊会,33人参加。村里外出做生意、打工的人多,中青年联谊会是“中流砥柱”,不论红事白事、聚餐聚会,还是修路建湿地,或者谁家有困难,联谊会都是“主力军”。今年中秋节郑家庄举办聚餐,来了多桌人,联谊会会员从早上忙到深夜。
老年协会历史最久,人最多,成立28年现有66人。每年协会都要组织老年人外出旅游,重阳节大家聚在一起吃顿饭。
何国祥介绍:“村里虽有38名党员,但协会把村民都联络起来了,都是党支部的好助手。”老年协会会长王品珍说:“村里组织多,大家联络感情的地方就多,这也是凝聚和团结。”
“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郑家庄这笔难得的财富从哪里来?来自村民自我管理的热情。正如村里修路时让出自家一块核桃林的白族大妈杨灿花所说:“如果都把私利摆在前,村里啥事也办不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