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8-25 12:46:52   点击数:

桐城报恢复原报名寻访老报人彭声琦

发布时间:2021-8-25 12:46:52   点击数:

图为年12月27日《桐城报》

图为恢复报名后的样报(年5月18日)

日前,经市委十四届第26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同意《桐城报道》恢复使用原报名——《桐城报》。

本报最早创办于年,原名《赤魂》、《火花》,是中共桐城县委(临委)机关报,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年5月,《桐城报》创刊并发行。年12月停刊。年5月,本报作为桐城(县)市委机关报复刊。年2月,本报获称“国家一级标准安徽省优秀党报”。年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获国内统一刊号——CN-,在全国公开发行。年底,在全国县(市)级报刊整顿中,本报刊号被取消,转为内刊,年1月更名为《桐城报道》。

从复刊时算起,至今年5月17日,本报已出版期。

口述人:彭声琦年生,87岁。年,彭声琦任《桐城报》报社总编。

彭声琦(左)与本报记者交流办报经验

艰苦条件下创办《桐城报》

年,按照县委统一部署,我和另外几名同志去省委党校学习新闻知识,了解办报业务。11月,我们从省委党校新闻班毕业后回到桐城,和同志们一起开始创办《桐城报》。一开始,办报的物质条件非常艰难。我们的办公地点在南城门胡家井附近的一处民房,租的是二楼的大开间,报社同事六七个人挤在一间房子里办公,当时无电话电灯,无厕所卫生间,光线不足时用煤油灯照明。由于用水用电得不到及时解决,报社工作也很受影响。县领导了解情况后,十分重视,一个多月后,报社办公室搬到县委机关大院内(今文庙右侧),还安置了宿舍,配备了两部照相机、一部电话和两部自行车。这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印刷条件怎么样呢?当时的印刷厂也在南城门胜利街那一块,在时任县委书记处书记曹洪章、县长宋清的协调下,将二轻印刷厂改为国营桐城报社印刷厂,扩招了工人。当时的印刷还是活字排码印刷,由于科技条件限制,工人们谁也没有排过报纸版面,一切从头学起,活字码摆好,印出大样后,编辑跟在旁边,随时校对;那时候的四开印刷机需要用脚踏,为了节约工时,编辑也帮着工人用脚踩机器。报社同事们熬夜加班属于常见现象。县委食堂有加班夜餐,到半夜去食堂一看,往往全都是报社的同志。报社报道工作通常是连续劳动、不分昼夜,但同志们工作积极性很高,从不喊累叫苦。

稿子怎么来?我们采访有三个渠道,分别是:根据县委中心工作计划安排报道重点;各农口、工口单位通讯组主动上报新闻线索,或直接投稿;编辑部电话约稿。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编辑部采取电话采访的形式,与各区公社、大队通讯员保持联系,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主要采访途径之一。

如何凸显宣传思想、新闻质量怎么把关?为了加强宣传工作的责任性,报社确定了办报思想,也就是“桐城报作为桐城县委的喉舌,报道工作要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县委十分重视报道工作,凡是县委工作会议和重要活动,包括书记县长下乡、电话会议等,都要求报社同志参加,及时对报道重点作出具体安排。由于县委对报社工作指导具体,《桐城报》的编辑思想也就十分明确,增强了宣传的目的性和宣传效果。报社内部机构设置无细化分工,包括总编在内,所有同志一竿子到底,从编前组稿、记者采访、编辑排版到校对送审都能独立完成,个个都独当一面。

年,彭声琦从省委党校新闻班培训毕业

打造报纸形象请郭沫若题写刊名

《桐城报》正式创刊时,为了提升报纸形象,报社同仁想了个办法,写信到北京给郭沫若,让他题写“桐城报”报名。没想到,郭老真的回信了,而且,在回信中他题写了三幅字样,让我们自己挑选。《桐城报》从此有了郭沫若题写的刊名,有了大家风范。办报质量如何提升?为了提高《桐城报》的办报质量,我们团结一致,想了很多办法:一是请进来。那时候,全国县区级办报刚刚兴起,大家都希望可以互相交流、学习。我们也想方设法,请人家给我们传经送宝,介绍经验。比如当年的《井冈山报》、《醴陵报》,都先后被我们请进来,给我们开座谈会,使我们在工作中受到启发,对于我们提高编辑水平很有效果。二是走出去。光埋头干工作不行,我们还要放宽眼界。我和盛方奇也先后去江西、湖南等地学习人家的办报经验,回来给大家汇报,大家共同探讨、学习。另外,我们每天上班都要开编前会,除了总结前期得失、安排当天工作以外,我们还要学习省委重要精神和上级重点刊物。为了搞活版面,我们还自己开动脑筋,在“天窗”配上自己绘制的插画。那时候没有专门的美术编辑,连插图的刻板、印刷都是我们自己参与。配了照相机后,冲洗图片要送到安庆,来回要两三天,于是我们又自学了冲洗技术,在办公室里砌了间暗室,自己拍了图片,自己去冲洗。

年在安徽省委党校学习,

前排左二为彭声琦   

鉴古知今愿《桐城报道》越办越好

我在桐城报社工作了约5个年头,年我被调到安庆报社,任该报社编委、农村组组长。在安庆呆了三年后,桐城县委书记张安国去安庆开会,又将我要回桐城,当时桐城报社已经解散了,我被安排在县委办公室,从事文秘类工作。后来,我又去桐城县党校、文教局、邮电局等部门工作,最后从邮电局退休。回顾那些年办报的历史,我们那一代人既有成绩也有过失。在新中国成立不久那一段岁月,我们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那个年代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作用。但是,对“大跃进”那段时期的“浮夸风”和“大鸣大放”的激进思潮,我们缺乏清醒的意识,对于这些激进思想引起极其严重的后果,我们在宣传工作中没有足够的预见性和理性的判断,当时的“紧跟”现在看来确有脱离实际的地方,例如“放卫星”“夺高产”等宣传报道,每每回忆往事,我都感到内疚。如今,我的晚年生活很平静。我跟大儿子一家住在一起,日常起居由他们照料,身体很健康,除了血压偏高以外,其他一切正常。平常闲暇时间,我就和邻居们打打牌。我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平常还订阅《文摘周刊》《安庆日报》等报刊。我对《桐城报道》一直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2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