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天文台的简介,内容包括天文台的前身历史、修整升级、开放活动、相关摄影作品、安全须知等,希望能使您对清华大学天文台有更好的了解。
01
天文台历史
气象台建造
天文台的前身是建成于年夏的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筹建始于民国十八年秋,用于安置测风仪和观察气象。
原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
气象台的内部直径计24英尺,高五层,台顶高出地面总共一百多英尺,是当时全校最高的建筑。当时,气象台的顶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钱钟书先生就曾在此凭栏而望。
钱钟书先生在原气象台上远眺
抗日战争到解放
抗日战争时期,气象台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在北京沦陷期间,气象台被日军作为豢养军马、军犬的场所,破败不堪。
抗日战争胜利后,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当年,学校正式成立气象系。气象台在废墟中重建,再次成为气象系教学和实习的基地。
院系调整、气象台废弃
年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气象系被并入北京大学。气象台再一次被废弃。由于长时间的无人照看、维修,整个建筑越来越破旧。
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对这座暮年的气象台来说更是一场致命的打击。此后,它变得更加破败、荒凉。
天文台新生
年,清华大学学生天文协会成立。据当时天协副会长邱虹云学长回忆,天协的第一届骨干成员们于年向物理系报告提出希望把气象台改建成天文台。年初,清华大学物理系向学校提交报告,其中提出将已废弃多年的气象台改建为天文台,并在其顶上安装一台小型的天文望远镜。这个报告得到了学校的完全支持,并给与了正式批复。
清华大学校领导为发展天体物理学科批示的一部分文件
新天文台的外观设计由建筑系的关肇邺院士组织,为使其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还在天文台圆顶下面、原气象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
正在改建中的天文台
天文台可转动的圆顶中新安装了一台40cm的天文望远镜,用作天文教学,给同学们普及天文知识时使用。
天文台科幻剧照
(摄影:清华大学新闻学院陈凯宁)
参考文献:
王涵咏,刘梦泽.从姓“气”到姓“天”——记清华旧气象台的变迁.清华新闻网年7月.
02
天文台修整升级
年,在物理系和天体物理中心的支持下,天文台望远镜由清华大学学生天文协会的同学们进行了修整和升级,焕然一新。维护过程得到了欧阳丽巍先生的帮助。
03
天文台公众开放活动
几年来,天文台开放活动已逐渐常规化,活动由清华大学学生天文协会的同学们组织开展,天文系提供支持,视天气情况不定期举办,活动当天通过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