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篇似乎是“官媒为教培发声”的文章传的很广,陆续好几位朋友私信转给我,当然我其实很早就在朋友圈看到过。
这篇文10w+以后,目前已经看不到了。
我很理解自媒体的心,一方面想通过引用“主流媒体”的发声,为教培人鼓劲儿,鸣不平,一方面,自身也有发展需要,吸引粉丝和流量。
但是,我仔细看了文章内容,确实没找到任何官媒声援我们的迹象,反而越看越迷糊。
首先,文中沿用的“全面叫停校外培训机构是懒政”等说法,来自于一篇评论文章,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年7月20日,注意这个日期,是在双减之前。
媒体是新华日报,是江苏的机关报,并不算央媒,更不是央视。
文中的观点确实很不错,当时,也让很多教培人心里很舒坦:
比如文中观点:“如果不加区分和甄别地全面叫停或关停校外培训机构,必将误伤了那些资质齐全、合法合规的校外培训机构,这既不公平也不公正,而且这种随意关停,也不符合依法行政要求。”
文中还提出:
校外培训之乱要整治、纠偏,没有培训资质的要坚决取缔,但“一刀切”式的全面叫停或关停校外培训机构的懒政、怠政行为也很不可取。
这些观点,在双减之前,其实还是能看到的,但是双减之后,就比较少见,或者基本看不见了。
这位孟记者估计自己也想不到,一年后,这篇文章会被翻出来引发热议。
而且,这家媒体其实并没有打算为教培鸣冤击鼓。
我们看他的标题是《校外培训监管:既要严肃整治,也要因势利导》,而同版面另一篇文章名字叫《欲去“沉疴”还需“猛药”》。
一篇是一种激进的态度,一篇是用来平衡观点,也是报纸排版的一种常用手法。
如果非要把前面一个观点单独拿出来,作为官媒支持教培,抨击地方“懒政”的证据,未免有些牵强。
而且,现在年了,拿年双减前的一篇旧闻来作为标题,不免有些“炒作”之嫌。
一方面,这可能会让部分教培人误会,以为国家又在释放什么信号,或者教培是否会迎来“绝地转机”。
另一方面,也可能加剧教培人对当地简单粗暴治理工作的不满。尤其疫情停课当下,残余的教培人已经积累了很大的情绪。
事实上,这篇文短时间内能有这么大的传播量,也可见一斑!
后面被删文,我觉得可能也是平台审核员发现了一些“不适之处”吧。
其实,去年新华日报的这篇文刚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有圈内媒体做过解读:
并且作者在文中提醒大家:
如果还不能认清这次“双减”实质,盲目地沉浸在一种幻想,甚至宣泄情绪,不理性地看待这一决策,结果将对这个行业带来更多毁灭性的灾难。
我想,在座的各位教培人或者前教培人,如果当年看到了这个提醒,或者听进去了这个提醒,可能就不至于是现在这个光景。
现在退出,太难了。
最后,再来说说白岩松老师的那段视频。
白老师发声,并不是在评价教培整顿,而是对河南“违规上培训班计入学生档案”事件的一种评价,他代表了主流媒体,但也仅限于点评对学生的影响,对“双减”工作的有效推进。
大家想听到主流媒体对“教培遭遇双减之后现状的困难,出路的找寻”,似乎那不是媒体的事情。
而且也不符合主流媒体作为D的喉舌的定位。
所以,放下幻想,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才是我们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至少在双减一号工程的当下,这几年,官媒是不可能有什么大的风向上的改变的。
当然,你说,地方上层层加码这种事情,媒体是否知道?教培机构纷纷倒闭、家长学费血本无归的事情媒体是否知晓?小黑班横行,家长补课费用高企的事情,媒体是否知道?
这应该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但在我见过的媒体报道中,“双减形势一片大好,家长满意度持续升高,学生负担明显减轻。”
小黑班?不存在的。
都禁了,难道不是吗?
我们也希望媒体在歌唱好政策的时候,能够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