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4-5 16:29:33   点击数:

老报纸,ldquo诉说rdquo

发布时间:2021-4-5 16:29:33   点击数:
近日,几份“穿越时空”的珍品寄到我们这里来,轻手拆开层层包裹的快递件,仍然残留着墨香的发黄报纸跃现眼前,那些定格的瞬间,仿佛都鲜活了起来。无意拨弄了岁月的琴弦。

让我们“把时光倒流”,

跟着老报纸一起探索旧时光里的老故事,再现这份“高要日记”的光影岁月和初心风骨,以及与读者之间的动人情缘。如果时光可以用蒙太奇剪辑,那么你可见到——年8月30日,一位知识分子在当天《高要报》的增刊上细细阅读专版报道,思考着文字间传递的信息;年6月5日,几名工人边吃着早餐,边议论着当天出版的《高要报》的评论文章;年8月5日,一位负责农村工作的同志看着《高要报》上介绍三个生产小队的领导工作方法,情不自禁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年10月1日,一位高要人细声朗读着当天《高要报》刊出的消息“肇庆各界人民今天隆重庆祝建国十一周年”,回想着当天自己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刻的心情;……年3月25日,一位95后小鲜肉翻阅着《高要》报,了解身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资讯。纵挥凌云笔、独运工匠心,抒写时代荣光、讲好高要故事。一份报纸伴随着一座城、一代人,一路走来,一起走过……《高要》报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与高要大地休戚与共、守望相依、并肩前行,忠诚记录、见证并参与着高要改革发展的壮阔历程。01

寻宝:

“意外收获”,

珍藏了逾一甲子的老报纸

机缘巧合之下的“意外收获”,让我们可在年的今天,亲手触摸并细细阅读着60年前他们手中拿着的那份《高要报》。

小心翼翼地打开,这是一份出生在年的《高要报》增刊,虽然经过60年的岁月洗礼,但纸张并不算陈旧,边角没有任何的折损,印在上面的文字、照片清晰可见。

旧报的“卖家”梁凯声先生十几年前在广州居住的时候收藏了这张报纸,后来回到湖南老家时也把它一并带上。至今他在湖南待了近十个年头,这张报纸也跟随着他保留了近十个年头。

而另外两份《高要报》为年出版,用透明塑料密封袋细心包装好,同样历久弥新。这两份报纸的“卖家”杜忠智先生是高要小湘人。

这些“古董”们尽管辗转在不同藏家手中,但被珍爱的程度,都远超乎我们的意料。

在一张张老报纸上摸索,每一张老报纸都使用手工印刷,年代的质感已无可比拟。那些残留着一丝油墨香的印刷文字,生动地将当时的“新闻”事件一一向我们娓娓道来,让叠藏其中的一幕幕往事、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时代重现脑海。报纸的意义和魅力,莫过于此。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报纸是最真实的记录,它印记着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发展历史,勾勒着时代变迁的轨迹。即使现在的网络如此发达,报纸仍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权威和作用。“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种新闻事件都可以在网上看到,似乎纸媒已经不再这么重要。但其实不然,网络的日新月异注定它衍生的是一种‘快餐文化’。只有报纸,才能最真实地记录下当时发生的事情。即便若干年以后,也能通过报纸实事求是地了解到事件事实的经过。”旧报“卖家”杜忠智先生对记者说,“收藏报纸就是收藏历史,将最真实的历史收藏下来、传承下去,让普罗大众可以原汁原味地品读一个地方建设发展的历史轨迹。”02

史话:

百年报业史,

见证高要的变迁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高要,踞西江要冲,曾是南粤政治、经济和军事重地。高要的报业史虽则历经沧桑、更名换代,但始终不断发展,伴随着高要这片大地,生生不息。高要的报业史可谓源远流长。从近代谈起,早在解放前,就有年创办的当时高要县署机关报《高要旬报》,以及《高要政公报》《高要县政府公报》等……解放后,《高要农民报》于年创办,后更名为《高要日报》《高要报》《高要工农》等,到年因故停办。年重新创办《信息小报》,后更名为《高要信息》。年9月28日,值高要建市一周年之际,《高要信息》更名为《高要报》。年,《高要报》更名为《高要》。高要报业的每一次坚定出发,见证着的是砥砺不变的初心,积蓄着的是勇担新使命的强劲动力。

解放前的高要报业发展简况

解放后的高要报业发展史

▲年,《高要信息》取得广东省报刊出版许可证号。

▲年9月28日,《高要信息》更名为《高要报》,4开4版,周刊,是高要市委机关报。

▲年3月18日,《高要报》扩为对开大报。▲年1月1日,《高要报》正式实现彩色印刷,成为肇庆市首家彩色印刷的机关报。

▲年3月,《高要报》被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刊号为CN-,在国内公开发行。

▲年,《高要报》更名为《高要》。03

告白:

只当你们身边

“最长情的陪伴”

时间的年轮,不仅刻印下《高要》报奋斗不息的串串足迹,更是传递着《高要》报矢志不移的初心使命。这份报纸,走过了人来人往的岁月,经历了重大时刻的风云际会,记录了历史进程的沧海桑田,见证了时代潮汐的波澜壮阔,书写了高要发展的荡气回肠。一个个版面、一篇篇文章、一张张图片,述说着高要大地上的变迁,注入的情怀、开展的互动,让这份报纸和读者之间,不只是创作者与阅读者的关系,更是无言的约定、默契的陪伴,指向永远。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高要报》深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誉。——年7月初,已迁往深圳种菜的活道镇黄岗坪农民赖洪,回乡探亲时阅读了《高要报》,即带回深圳,再三品读后爱不释手,觉得乡音亲切、内容很好,于是又专程从深圳来到高要报社办理了一年半的订报手续,此后多次来电赞扬报纸的办报水平和质量。——在肇庆市端州区西门居住的白诸廖甘村姓廖的退休教师说:“我很爱看《高要报》,因为它不仅介绍高要新的发展近况,还开辟了一个‘高要五百问’专栏,专门介绍高要历史沿革及史料知识,使我的子孙知道高要的历史,这份报纸办得很好,我每次都买一份回家看。”——在肇庆市县前街口的报摊经销员罗显洪说:“我报摊售卖6份本市报纸,销售最多、最受欢迎的就是《高要报》。”——远隔万里的澳大利亚侨胞,每当《高要报》寄到要明同乡会时,都争相传阅,并把这份报纸挂在最显眼处,上面写着“请阅乡音报”。为了满足侨胞传阅,同乡会经常把报纸复印后发送给边远地方的乡亲。据一回乡侨胞说:“《高要报》在澳洲很受广东华人欢迎。”年,《高要》报依然是“粉丝”们不可或缺的“读物”。“铃铃铃……”高要一位老报人家里的电话响起……“现在每期《高要》报都寄到了我家,实在太好了!请代我向高要报人转达谢意,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办好这份报纸!”电话的那头,是高要退休干部冼子良同志。退休一年多来,他常常为了看《高要》报而专门往区老干局跑,现在终于不用为看报奔波,可谓得偿所愿、满心欢喜。“好的!不客气!感谢你对《高要》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bln/115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