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4-7 17:52:21   点击数:

人民日报智慧检务提升司法效能实现看得

发布时间:2021-4-7 17:52:21   点击数: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版面截图

通过语音识别转换技术,就能将讯(询)问过程实时转录成文字;打开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当事人不用跑腿就能查询到办案进度等程序性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自动抓取、汇总互联网信息,及时发现敏感案件和公益诉讼案件的相关线索……

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检察机关主动拥抱现代科技,不断推进“智慧检务”建设,加强司法办案信息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实现看得见的公平正义。

让办案加速度,化解案多人少矛盾

“你叫什么名字?”“请交代一下你的犯案过程。”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检察院的远程讯问室,检察官对着视频大屏幕,就能实现对犯罪嫌疑人的隔空讯问。“现在一个案件,平均20多分钟就能完成讯问过程。”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检察院检察长万山介绍,“过去在看守所进行讯问,往返路上就要花费3个小时,提审再有半个多小时,一趟跑下来就得一上午。”

有了智慧检务,检察人员从编制笔录等繁琐、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讯问过程中,我们对话的语音能实时被收集到智慧检务系统中,自动生成文字记录,不仅提审速度变快了,也给检察官办案减了负。”万山介绍。

“公诉科的4位检察官,一年受理案件件,其中一位检察官办理简易案件多件,平均一天办理2起案件。”借助现代科技,检察办案实现加速度,司法效能也得到有效提升。万山介绍,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借助智能语音和大数据科技手段,检察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办理司法核心业务,提高办案效率,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

这是智慧检务促进司法效能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探索运行量刑建议智能辅助系统,通过智能抓取案件事实、法定酌定量刑情节等结构化数据,对法院判决刑期进行数据归纳、分析和智能研判,为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和开展活动监督提供参考,提高检察机关办案质效。

“检察机关把握信息发展机遇,全面建设‘智慧检务’。今年1月,最高检印发《关于深化智慧检务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升级完善以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为基础的司法办案平台,强化办案全过程的智能辅助应用。”最高检相关负责人介绍,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是集办案、管理、统计于一体的网络化信息系统,是“智慧检务”在检察业务领域的具体体现,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数据深度应用提高办案效率。

应用司法大数据,防范司法任意性

办案程序出现问题,能不能做到对办案人员实时自动预警?在江苏,检察机关积极研发大数据案件监督管理平台“案管机器人”,实现对案件的智能化管理。通过系统自动比对,能够对办案检察官发出期限预警、风险预警、权利保障提醒、办案活动出错提醒等提示,从而确保办案检察官及时履行相关义务,防范司法任意性。

记者了解到,“案管机器人”还能全程监控办案留痕。依托刑事案件的唯一案号和录入时的提案程序,将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监督和对法院审判活动监督,以及对刑罚执行机关的刑罚执行监督有效“串联”起来,案件办理从侦查到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法院审理,最后到监狱执行,都全程留痕可供查询。

“点对点落实办案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言人王松苗介绍,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为每位用户建立唯一ID,确保案件办理过程全程留痕,无论相关办案人员调整到哪个部门、是否退休,都可以查询到其所办理的全部案件;案件一旦进入到统一业务应用系统,除法定原因之外不可人为进行撤换更改,所有的司法办案活动都置于聚光灯下,最大限度挤压了暗箱操作的空间,有效消除管理死角与监督盲区。

在廉政风险防控方面,司法大数据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检察机关从梳理检察职权事项入手,与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有效对接,建立了廉政风险防控系统。系统与各项办公办案软件充分对接,将检察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的17种主要情形和办公办案程序不规范容易导致的个风险点全部录入,对控告申诉接访大厅、办案工作区、检察宣告庭、派驻检察室等场所进行视频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比如监督发现某基层检察院法警许某在对犯罪嫌疑人执行监视居住看护过程中,为对方提供通信工具的线索,并由此挖出许某受贿的犯罪事实。”王松苗举例介绍。

智慧元素更便民,实现看得见的公正

“去年2月,最高检通过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向社会公布了聂树斌案再审检察建议书,客观展现了检察机关在监督纠正案件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王松苗说,信息公开提升了检察机关的亲和力和公信力。

“老百姓可以通过门户网站、服务热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bln/11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