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独好
——看《光明日报》
9.3阅兵日的纪念专刊齐光瑞
每有重大的政治事件,都是媒体的新闻大战之机遇。尤其是在如今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在新闻大战中一举夺取制高点,在报刊如林,网络、电视、手机围追堵截的状态中插上带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旗帜,那是很让传媒人绞尽脑汁的。 正如《光明日报》9月3日的社论中所说:“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儿女用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事业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不可辱的坚定誓言。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无数个英雄站起来,保家卫国,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百折不挠。抗战英雄身上展现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念之令人动容,思之令人感奋。”
在今年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看到:各媒体均是都使尽浑身解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抢前抓早,未雨绸缪,组织了一大批媒介精英,早早地就开始策划组稿,实地采访踏查,尽可能地将第一手材料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力图呈现给读者一个别出心裁、独具特色的纪念专刊。 《光明日报》不愧为是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国家级党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她给我们呈现了3份具有史料价值,又不失新闻特色纪念专刊——9月3日的“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抗战中的文化力量”和9月4日和5日的“胜利日特刊。三份特刊,各有风采。但在这里,我还是想重点说说“抗战中的文化力量”这份纪念特刊,因为这份特刊是独一无二的,是无以伦比的,是带有明显光明特色的! 在看完阅兵式的电视直播后,为避免人说带有色眼镜,我特意找来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几份国家级的党报。仔细地对比着看了一下,很公正地说,我还是要为《光明日报》点赞。
首先,她在起点上就高屋建瓴,又特色纷呈。她不忘自己的办报宗旨,从“文化”这一只有《光明日报》才独有的特色角度去筹划,而且用了十个版,超出别家一半的篇幅,分别从“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抗战中的文化力量”中用“神州灯塔”“抗敌先声”“新闻报国”“教育传奇”“热血文学”“戏剧号角”“歌词千云”“烽火电影”“科技救亡”“画笔刀枪”板块进行深度挖掘,力图给读者提供一部中华民族史诗般的抗战史实。这既振聋发聩,又有史料价值。通过记者采写,当事人回忆、原作展现等表现手段,用新闻消息、通讯、特写等创作形式,充分展现作者的写作技巧,让读者眼前一亮:好一个抗战中的文化力量! 别的媒体虽然也出了纪念特刊,但他们都是版面少,最多的才5块版。且从大都是从读者已经耳熟能详的角度去组织材料,或回忆当时的抗日场景,或展望阅兵的瞬间等。自然就没有《光明日报》这样的震撼力,当然也就没有了特色。我最欣赏的是《光明日报》这个纪念特刊的发刊词,先让我们不吝篇幅,全文转摘一下:
打开这份特刊,每版都有读者喜爱的内容。 在每个版面设计上,即统一但又有所不同。大的版式是一个风格,但随着表现的内容不同,便在编排上各有侧重点,有大段的文字,也有特色鲜明的照片和插图,更有绘画、木刻、版画等美术作品,自然还有视觉冲击力很强的大幅影视剧照,以及诗歌等文学作品。有的版还以“大事记”的形式,将当时的重大文化事件进行系统记录。能做到这些,若没有一个好的统筹,细致的工作划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为读者服务的精神,是绝对做不到这样精彩纷呈的。 这里我不能将每个版面进行展示,也不可能将每篇文章都引用,进行仔细的分析。所以,这里我想将每个版面上的文字稿标题在下面内容中介绍一下。从而可以窥见光明人的努力和为读者服务的胸襟。 让我们看看这十个版分别刊载的内容:(这份纪念特刊是从5版到14版,共10个版面)
1第5版
这一版里,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抗战中的文化力量特刊·神州灯塔”总标题下,分别安排了这样一些内容:发刊词、抗战岁月的铁血传奇凝聚亿万民众的精神伟力、“群峰壁立太行头”
2第6版
“抗敌先声”版。这块版里的文字是:用手中笔鼓舞民众、用生命点燃爱国烈焰“结成统一战线中新的战斗力量”、寒冬中的救亡怒潮
3第7版
“新闻报国”版,所刊发的文字为:烽火中的旗帜、为抗日鼓与呼、文章浩荡卫神州新闻界抗战大事记、忠实记录人类历史空前浩劫
4第8版
“教育传奇”版,这个板块的文字是:“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它像一块磨刀石、固本培元弦歌不辍
杜鹃花插在谁的胸前
5第9版
“热血文学”版,文字有采访、有记叙、有评论。分别为:延安“新文艺”:抗战军民的精神滋养从火中得到新生、书写“真实的野生的奋起”
“做一个战士!”
6第10版
“戏剧号角”版,其文字有5篇,分别是:《放下你的鞭子》:抗战戏剧的永恒经典
把街头当舞台《抗金兵》犹如一颗“精神原子弹”郭沫若:以话剧之美展救国之情
7第11版
“歌词千云”版,文字安排有这些内容:“一个民族的声音需要被铭记,更需要被传承”战鼓声声、号召光明与胜利、心灵迸发的呐喊
8第12版
“烽火电影”版,在胶片设计的电影剧照版式图下,文字分别为:抗日电影:一条东北与上海的精神纽带为抗日战争留存生动丰厚的历史记忆
9第13版
“科技救亡”版,这一板块里安排的文字是:“不惜血汗,为民族争取平坦”
一介书生的热血情怀“中国的福特”支秉渊、“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科技界抗战大事记
10第14版
“画笔刀枪”版,在以美术作品为主导的氛围里,安排的文字如下:以生命写史以利刀刻画、用漫画做利器爷爷的画笔就是他的“枪”
全面吧?教科文政,所有和意识形态沾边的全都涉猎。这就是《光明日报》的纪念特刊!这就是光明人的奉献! 众所周知:《光明日报》的特色就是“立足知识界,面向国内外”。她的宗旨是“重点报道教育、科技、文化、理论等领域的新动态、新突破、新理论、新成果以及知识分子典型人物,报道和发表知识分子 篇幅所限,我不可能在这里将每篇文章都详细的粗略分析一遍。老实说,我真想那么做,因为,在这期的特刊中,我读到不少新闻佳作,如:《“群峰壁立太行头”》、《“结成统一战线中新的战斗力量”》、《为抗日鼓与呼》、《它像一块磨刀石》、《书写“真实的野生的奋起”》、《“做一个战士!”》、《把街头当舞台》、《“不惜血汗,为民族争取平坦”》、《以生命写史以利刀刻画》等,都很有特色。还有9月4日“胜利日”专刊的《前进!向着和平与复兴之梦》、《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等。这些篇章在写作手法上都很令人称道。 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特色”一词: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光明“团结起来,光明在望”是的,正因为“文化”是光明人独有的,所以,光明人不仅在《光明日报》上有这样彰显特色的纪念专刊,在融媒体上更是特立独行。线上线下除集中呈现《光明日报》在抗战胜利70周年刊发的纪念专版外,还在光明网上开设“阅兵盛典”话题,接受特别报道组在前期采访以及阅兵现场传回来的文字、图片、秒拍等提炼和碎片化相关内容成微博适合的格式,在网络和手机上同步推送。光明日报手机报从8月中旬开始,就相对集中地推送《光明日报》和光明网见报见网的与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相关的专栏、重点文章。 在临近阅兵的这一周,我每天登陆光明网,都能看到光明网在以特刊形式集中推送专门策划的关于抗战和阅兵的专题。而且一日一主题:既有抗战影片、抗战书籍、抗战歌曲的展示,也有抗战英雄,抗战老兵的风采,更有抗战照片、文物的征集活动等。 一个有良知的媒体,她一定会既 看《光明日报》的这期纪念特刊和其旗下的融媒体系列,我觉得可以这样下定义:无论你是什么媒体,要想拥有更多的粉丝和拥趸,就必须针对本报的传播功能,精心研究受众面,确立自己的主要读者群,找准别人无法取代或难以竞争的位置,这样有目的的去组稿,那就一定能强化自己的个性特色,做到“风景这边独好。”
欢迎评论点赞!图文综合自:光明博客
本期编辑:王远方、兰亚妮
长按指纹即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dw.com/bzlm/11591.html